龔錦濤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文章和訪談,內(nèi)容豐富、形象生動、風格獨具,他常常旁征博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其清新質樸的話語總是給人無限精神啟迪、帶來巨大思想震撼。習近平善于運用詩詞俚語、經(jīng)典名句,在對古典名籍信手拈來、運用自如的過程中,字里行間,總書記思想深處高超的思維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已鮮活地展現(xiàn)出來。古人說文章是“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共產(chǎn)黨人讀書作文,更會把目光投向干事創(chuàng)業(yè)、治國理政的大境界。總書記用典的背后,是共產(chǎn)黨人“樂民之樂,民亦樂其樂”的政治抱負,是“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也是“夙夜在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家國理念和為民情懷。
首先,“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這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堅定的人民立場和深厚的為民情懷。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①,敬民、愛民,親民、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平民情懷及其首要執(zhí)政理念。習近平十幾歲到延安插隊,七年知青生涯,他與百姓同吃同住、同想同干。為了改變梁家河面貌,帶領村民打井取水、壘壩造田、淤地種糧;為解決燃料不足問題,他千里迢迢奔赴四川,引進技術,建沼辦氣;在這方土地,習近平一心為著百姓、時刻想著人民,零距離融入群眾,傾聽基層民聲民愿,體察基層生活疾苦。在當選支書后,習近平給村里辦代銷店方便社員生活,組織打鐵社員規(guī)劃管理鐵業(yè)社,專門成立縫衣做衣裁縫坊讓婦女們減輕家務負擔;為解決飲水灌溉問題,他和村民商量研究決定菜地打井,并親自下井站在冰水中鑿石、挖泥……在一樁又一樁“為百姓辦實事”的歷練中,總書記與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他對基層有著親力躬為的經(jīng)歷,與人民群眾有著天然質樸的深厚感情。梁家河七年,習近平與鄉(xiāng)親們在勞動中見真情,在窯洞講天說地有默契,他以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勤勞與平民胸襟,贏得群眾的信任、換得民眾的真心。后來,當他被推薦上大學時,全村男女老少都為他送行。習近平在知青同代中年齡最小,卻到了最艱苦的地方,磨煉時間最長。在與梁家河鄉(xiāng)親們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歲月,習近平從不抱怨叫苦。在這里,他經(jīng)受住苦難、迸發(fā)出意志、砥礪出堅強,從這樣的奮斗中,他實現(xiàn)精神上的升華;從這樣的實踐中,他研讀“群眾基層”和“現(xiàn)實國情”這本大書,增進了他“視民為父母”的深厚感情,培育了“以百姓心為心”的動人情懷。習近平魂牽夢繞的梁家河,是總書記讀懂人生、讀懂民心的起承點;揮灑七年青春時光的黃土地,見證了習近平心底“利民為本”、一心為民的情懷理念不斷地生根、發(fā)芽、見地,了民情、知疾苦、體民恤,始終惦記百姓冷暖的情懷,已深深融入總書記的血脈。時光的磨礪鍛鑄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卓越才能,造就總書記“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的執(zhí)政為民理念:“民者,萬世之本也”,“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鞍傩招枰裁矗骄透墒裁础?,“近平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于為民辦事”,“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近平真是個好后生”,“近平立志辦大事,不搞形式主義”,“陜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七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①中央黨校采訪實錄編輯室.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383.。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人民利益永遠至高無上,“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②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fā)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441.。透過七年之久那段刻骨銘心的知青歲月,2004年習近平在接受延安電視臺專訪時,動情地流露“我是延安人”,對于我們共產(chǎn)黨人來說,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絕不能高高在上,魚肉百姓”,要以人民利益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扎根于群眾七年,這段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對習近平鍛煉頗多、影響具深、收獲最大。他曾在《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深情地回憶:“當年延安插隊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③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講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1.多年以后,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過去在“梁家河學?!眲钪惧N煉的大隊支書,與當前在大會上作報告的國家領航人,其愛民如子的情懷和“利民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是何等驚人一致。時光不會忘記,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頂風踏雪到太行,在村民家察看有無電燈電視電話,揭開鍋蓋察看吃什么,脫鞋上炕盤腿坐下,鼓勵村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不會忘記總書記專程奔赴河北阜平,慰問看望困難群眾,主動深入基層百姓,拉家常、問冷暖、聽民聲、解民意,與民相親、與民同樂;不會忘記總書記在中國政壇和干部隊伍中大力倡導新風,走平民路線、抒平民情懷、展平民風格,讓廣大老百姓感到“離自己很近、和自己很親”?!按笕苏?,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當對父老鄉(xiāng)親50年愈陳愈濃的深情流淌在每一項改革每一份文件之中,當對父老鄉(xiāng)親50年歷久彌新的鄉(xiāng)愁潤物無聲地化作“讓所有人過上好日子”的中國夢,總書記時刻懷著對人民的赤子之情,以“黃土地的兒子”的樸素定位,一步一個腳印地鼓足力氣實干:從作別陜西父老鄉(xiāng)親至今為止43年的風雨兼程,習近平不僅完成了從一個略顯青澀的梁家河好后生到肩挑重任的中國夢領路人的成長與蛻變,也用這43年立根群眾、成長成才的心路歷程,書寫了一部堪稱中國夢縮影般的“好后生成才錄”。43年來,無論是作為正定縣委書記耕耘在河北正定,作為省級領導主政福建、浙江,還是作為黨和國家的掌舵領航人推出系列重要舉措和治國理政全部理念,習近平始終沒有忘記“平凡世界”中的每一位百姓,始終最為關注和牽掛的是“如何讓群眾過上好日子”,永遠銘記和致力于變?yōu)楝F(xiàn)實的信念就是“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治國之道,必先富民”,不斷增強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其次,“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修心治身,為政天下”,這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的政德理念和崇高的為民宗旨。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①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58.。以德修身、從政以德,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政德觀及其服務為民宗旨的體現(xiàn)。德,不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國之基;既重視以德修身,也重視從政以德,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也是習近平執(zhí)政為民價值理念的顯著特點。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對“政德”予以高度重視。2002—2007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fā)表“從政以德”方面的短論文章共約28篇,其中,直接與之相關的文錄有12條,包括“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于民”“多讀書,修政德”“做人與做官”“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追求‘慎獨’的高境界”等。2004年,習近平在《求是》發(fā)表《用權講官德 交往有原則》一文,指出黨員干部“既要依法用權,又要以德用權,但歸根結底,用權就在于講官德”。習近平認為,為政以德,一是執(zhí)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眾,以贏得百姓的支持和擁護;二是要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罢撸?。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要想“正”,必須反躬自省、自我批評,其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必須自律克己、趨善避惡,其所謂“為政之道,務于多聞”;必須是非分別、公私分明,其所謂“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必須知行合一、敢于任事、勇于擔當,其所謂“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對于執(zhí)政黨來說,要得到人民群眾心悅誠服的支持、擁護,不僅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如果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就不可能為民、務實、清廉,不可能做到公正廉潔、兩袖清風,最終將致背道而馳、失信于民。針對于此,習近平歷來強調黨員干部必須注重修身養(yǎng)德,必須陶冶道德情操,自覺將“做人”與“做官”相統(tǒng)一,把“立言”與“立行”相結合,使人格魅力與道德感召力交相輝映,共同顯示其強大生命力。2011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提出,新時期黨員干部在政德上,要善于辨別以及正確處理“是與非”“公與私”“真與假”“實與虛”等四對關系,必須具備“理論修養(yǎng)、政治修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紀律修養(yǎng)、作風修養(yǎng)”五大修養(yǎng),必須做到臺上臺下、人前人后一個樣?!芭c人當寬,自處當嚴”,“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習近平總書記是這么說的,也是這樣如此嚴格要求自身的,“故君子慎其獨也”。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政者必須具有從政德行,這是習近平黨的十八大以來對黨員干部作風建設提出的基本要求。在習近平看來,政德不僅是為官當政者從政德行的綜合反映,更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修心治身”本身就是一種道德,為政者要經(jīng)世治國,首先就要“修心治身”;政德修養(yǎng)納入黨員干部作風建設體系,必須常抓不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黨要成為民族脊梁、成為人民“主心骨”,必須做好人民公仆,防止社會公仆變社會主人;堅決清除離間黨的向心力量的肌體病毒,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永葆時代朝氣,勇做時代先鋒。在2018年“兩會”期間重慶代表團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立政德”發(fā)表重要講話,“人無德不立,官無德不為”,領導干部必須增強黨性修養(yǎng)和道德修為,增進政治操守和行為自覺;必須堅持德法統(tǒng)一,堅持法紀約束和道德滋養(yǎng)相結合;必須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既要錘煉黨性又要恪守宗旨,既要鑄牢理想信念又要強化宗旨意識,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的承諾。黨員干部是“關鍵少數(shù)”,如果人民公權被濫用,其政治生態(tài)必然受到污染,執(zhí)政為民理念就會大打折扣,從而在根本上背離黨的宗旨。作為領導干部,即使知識再多、學識再高、能力再強,但若政德缺無,其才干難以施展發(fā)揮,政德“方向盤”不穩(wěn),極有可能與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背道而馳,最終成為黨和人民不齒的對象?!罢隆奔仁钦紊鷳B(tài)的導航儀,也是為官為政的起碼要求,“凡建立功業(yè),以立德為始基”;“政德”好壞,直接關乎共產(chǎn)黨員的政績觀念、權力觀念、利益觀念,關乎共產(chǎn)黨人的宗旨意識、政治本色和使命擔當。講政德,就是要心中裝有人民、時刻為著人民、一心為民謀利,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造福人民,真正筑牢立身之本、從政之基,使領導干部做到忠誠、干凈、擔當,其所謂“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立政德,就是要把政德觀念提升至宗旨意識、道德修養(yǎng)和黨風建設的高度,鮮明地把領導干部之“德”聚焦為政德觀、塑造為一種信念,以明大德為根本、守公德為保障、嚴私德為基礎,堅守黨員干部為官從政的理想信念,提升黨員干部從政為官的思想境界,既要筑牢防腐拒變的思想防線,又要善于“觀明鏡,聽直言”,始終堅持把“講政德、立政德”變?yōu)樾聲r代黨員干部的自覺追求。
再者,“功崇惟志,業(yè)廣惟精”,“治政安民,察其疾苦”,這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勤勉為民的理念和深切的血肉情懷。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精”,“無志不足以行遠,無勤則難以成事”①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第1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5.,立志勤勉、實干苦干,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使命擔當及其執(zhí)政為民理念的鮮明品格。“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chuàng)造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履新之初就向全黨鄭重宣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形式主義”列為“四風”之首,矢志根除虛浮作風;到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全面落實黨中央深化改革的各項部署,敢于涉險灘,敢啃硬骨頭,堅決推進改革大業(yè),致力實現(xiàn)改革藍圖,強調實干、注重落實,擔當起該擔當?shù)呢熑危_踏實地地奮斗,扎扎實實地工作,其務實的品格激蕩震撼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空想清談只會貽誤發(fā)展,實干苦干方能成就夢想。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各項事業(yè)的全面推進和快速發(fā)展,但多年來快速發(fā)展的“中國傳奇”、13億人民生改善的“中國故事”,哪個領域沒有勞動者奉獻的身影?飛天夢、登月夢、蛟龍夢、金磚夢,哪次圓夢沒有勞動者拼搏的汗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閉幕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①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24.發(fā)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
習近平總書記在知青時代就錘煉出清醒務實的品格,并在立根群眾、扎根群眾的實踐中,體恤百姓冷暖,不忘百姓疾苦,善為百姓干實事。中國共產(chǎn)黨在新中國成立后以及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更是代表著億萬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各階層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大踏步地趕上時代潮流,讓人民群眾的生活實實在在地越來越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多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勇?lián)厝?、繼往開來,在夙夜為公的執(zhí)政為民實踐中,只爭朝夕,務實為政,實干興邦,團結帶領黨和人民劈波斬浪、攻堅克難,全面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成功開辟新時代內(nèi)政、國防、外交全方位治理新格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四個偉大”的生動實踐中,我們比歷史任何時期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縱觀五年時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重點改革文件360多個,推出千余項改革措施和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抓牢抓實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這是習近平執(zhí)政為民理念在黨群關系問題上的集中體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風建設問題的核心,就是處理好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叭艘曀娦?,視民知治不”,黨的群眾路線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貫政治主張,也是黨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重要制勝法寶,其不僅是一種領導方法,也是黨的工作方法;它直接關涉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乎黨的生死存亡。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就會失去群眾信任,失去群眾支持,喪失群眾基礎,黨群關系就會受損,執(zhí)政優(yōu)勢就會削弱,各項事業(yè)發(fā)展就會受挫。因此,處理好黨和群眾關系,抓牢抓實黨的群眾路線,這不僅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的需要,更是夯實黨的執(zhí)政根基以及筑牢黨的執(zhí)政力量的根本要求。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7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牢記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宗旨,緊緊依靠人民,積極從群眾中汲取巨大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為我們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找尋中國道路、創(chuàng)造中國奇跡、書寫中國震撼,提供了根本力量支撐。
新時代新的使命,而在今天,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新長征,仍有許多“雪山”“草地”等待跨越,還有許多“臘子口”“婁山關”需要征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視域出發(fā),以黨的建設偉大實踐為基礎工程,把主要任務聚焦于黨的作風建設上,在“敬民親民”的話語坐標下,打掉橫亙在黨和群眾之間的無形之墻,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五大發(fā)展理念,將“人民”作為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重拾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重申黨群血肉聯(lián)系,矢志不渝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工作路線,實現(xiàn)黨群關系的良性互動。習近平在談到“干部的基本功”這個問題時曾說:“如果我們不注意密切聯(lián)系群眾,那么,在革命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里我們黨同人民群眾建立起來的血肉相聯(lián)的關系就會失去?!雹诹暯?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6.而在現(xiàn)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
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地方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所謂“官老爺”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少數(shù)干部一味追求金表華服、珍饈佳釀、名車豪宅的奢靡之風和享樂主義仍比較嚴重。針對于此,習近平總書記警示我們,“奢靡之始,危亡之漸”,而治政之要就在于安民、在于察其疾苦,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不斷厚植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
最后,“計天下利,計利當也”,“百花齊放,春色滿園”,這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開闊的執(zhí)政胸襟和雄略的天下理念。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爾無忿疾于頑。無求備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①陳錫喜.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212.。多元共生、包容共進,是習近平的天下胸懷,也是習近平普惠于世、造福于世界各國人民的雄略理念?!爸袊嗣耜P注自己國家的前途,也關注世界的前途”,習近平總書記的表態(tài)承接古今,暗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下大同”的至高追求,眼界之大足謂“不畏浮云遮望眼”。從2012年始,中國外交在習近平總書記世界眼光和戰(zhàn)略胸懷的指引下,不僅善于同發(fā)達國家打交道,也不忘與發(fā)展中國家謀發(fā)展。其中,既有傳為佳話的“瀛臺夜話”,也有一年遍歷18國的“點穴式”外交,更有亞信會議、APEC會議“聚光燈式”的主場外交,特別是絲路基金、亞投行的夢想讓“一帶一路”的新藍圖燃起新希望。事實證明,中國這頭和平可親的“獅子”不僅自身雄壯、有作為,而且是一個對世界極負責任的發(fā)展中大國。中國在倡導“互利共贏、共建共享”世界發(fā)展理念的同時,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的世界擔當:跨海送水解馬爾代夫燃眉之急,越洋醫(yī)療隊紓西非埃博拉之難,“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及建設普惠沿線各國人民,跨地區(qū)跨地域加強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合作,召開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2017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峰會,出席海南博鰲亞洲論壇推動亞洲各國間的經(jīng)濟交流、協(xié)調與合作,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打造共同發(fā)展繁榮的新引擎……中國在擁抱世界、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新思路新方案的進程中,主動倡導世界各國文明之間求同存異、兼容并蓄,積極推動現(xiàn)有國際秩序、國際規(guī)則增量改革,引領世界各國推進基礎設施“硬聯(lián)通”和政策規(guī)則標準“軟聯(lián)通”,致力于建立穩(wěn)定、可持續(xù)、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創(chuàng)新投資和融資模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nèi)外講話中曾多次提出,世界各國都應緊緊抓住“發(fā)展”這個公約數(shù),樹立開放包容、普惠繁榮的發(fā)展理念,營造和平發(fā)展、共享發(fā)展的世界發(fā)展格局;各國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尊重彼此發(fā)展道路和發(fā)展差異,要結合自身國情,積極發(fā)展以開放型經(jīng)濟為導向的貿(mào)易經(jīng)濟,建設穩(wěn)定、可持續(xù)、開放普惠的經(jīng)濟全球化,攜手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愿意把自身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在與沿線和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發(fā)展機遇的同時,歡迎各方搭載中國發(fā)展的“快車”“便車”,讓中國發(fā)展成果普惠于世民、造福于世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人類發(fā)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交融互匯,地區(qū)與地區(qū)、國家與國家、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日益加深,交往愈益密切,命運休戚共連;其每一個民族和地區(qū),要想在當今時代潮流獲得長足性發(fā)展,決不可能成為任何發(fā)展時機的“鰲頭”獨善其身或其妄自尊大,不可能將之圍困于孤島孤注一擲甚或倒退僵化。時代發(fā)展之潮不僅呼喚共邊、多邊的伙伴關系,而且在歷史與現(xiàn)實相互交匯的時空向度中,越來越緊密地將世界各國聯(lián)為一體,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歷史的今天,比過去任何時期更加熱切地期盼共建共享繁榮的世界;今天的世界,我們從未如此強烈而主動地去引領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改革,共同打造不同文明包容互納、普惠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中國作為世界上的發(fā)展中大國,不僅在其時代的發(fā)展潮流中,一貫堅持和平發(fā)展、共享發(fā)展,而且在與世界各國共謀、共促、共護和平穩(wěn)定的進程中,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致力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家園。長期以來,中國堅決摒棄冷戰(zhàn)思維,反對強權政治,堅持對話協(xié)商;反對唯我獨尊,倡導合作共贏;反對文明沖突,超越文明優(yōu)越,始終在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對話中,積極發(fā)展全球伙伴關系,不斷完善互信合作機制,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堅決“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而是尋求利益共享,實現(xiàn)共贏目標”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96.。中國積極參與、推動引領全球治理,努力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融注中國力量、提供中國方案。中國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普惠于世、造福于民,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以深化“五通”合作為關鍵支撐,以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為努力方向。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其不僅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也成為新時代探索全球經(jīng)濟治理、推動建立公正合理國際秩序的全新路徑。中國著眼于世界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fā)展的共同夢想,致力于推動經(jīng)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這不僅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借鑒,讓世界更加關注中國道路,同時,這是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統(tǒng)攬政治、外交、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彰顯著中國在保持自身發(fā)展定力的同時,將自身發(fā)展與世界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