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腫瘤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頑固性疾病[1],其致死率較高[2-6],病人往往需要借助長期化學治療維持生命[7-8]。經(jīng)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為一條安全、方便的靜脈通道,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腫瘤病人反復穿刺的痛苦, 降低化療藥物外滲風險,減少藥物對外周靜脈及外周組織的損傷[9],還可以減輕臨床護士工作量,提高護理服務效率[10-12]。準確置管是發(fā)揮PICC導管作用的前提,導管異位是置管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國內報道顯示:PICC異位發(fā)生率為3.7%~40.0%,其中,經(jīng)貴要靜脈插管發(fā)生導管頸內靜脈異位,是PICC異位最常見類型[13]。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科2014年—2016年使用超聲引導下的塞丁格技術(MST)置管938例,其間發(fā)生頸內靜脈異位86例,發(fā)生率9.17%,對此研究者先后采用兩種方法復位,并對其復位成功率、復位次數(shù)和復位時間差異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改良復位方法更具優(yōu)勢,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4年1月—2015年9月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腫瘤科PICC置管過程中發(fā)生頸內靜脈異位的43例病人設為對照組,將2015年10月—2016年12月發(fā)生頸內靜脈異位的43例病人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知情同意;②術前簽署PICC置管同意書;③術前經(jīng)過仔細評估,適合手術。排除標準:①有凝血功能障礙、置管沿路放療史、血管手術史、血栓形成史、外傷史;②局部組織存在影響導管穩(wěn)定及通暢的置管禁忌證[14]。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18歲~73歲(57.42歲±11.00歲);體重(60.07±5.81)kg;右側置管23例,左側置管20例;貴要靜脈置管35例,肱靜脈置管8例。觀察組:男14例,女29例;年齡41歲~76歲(60.40歲±8.8歲);體重(50.09±7.04)kg;右側置管25例,左側置管18例;貴要靜脈置管35例,肱靜脈置管8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體重、置管位置、靜脈選擇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選擇3名持有PICC置管證書且有10年以上置管經(jīng)驗的護師參與PICC置管。統(tǒng)一使用視銳5血管超聲導引系統(tǒng),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4Fr型單腔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21 G穿刺針架作為置管用物,首選右上肢貴要靜脈作為置管靜脈[15]。置管前先向病人簡要講解置管過程,消除病人恐懼心理;安置病人平臥位,穿刺側肢體外展與軀干呈90°,測量穿刺點到右側胸鎖關節(jié)再轉下至第3肋間的距離和肘上10 cm處臂圍;消毒穿刺側手臂,建立最大化無菌屏障;在B超引導下行血管穿刺,用MST技術將PICC導管從血管鞘內放入,進入鎖骨下靜脈后由助手協(xié)助病人將頭轉向穿刺側,下頜貼近肩膀,阻止導管進入頸內靜脈;導管送入指定長度后病人頭部擺正,用B超檢查導管是否誤入頸內靜脈,即橫向觀察頸內靜脈見導管顯影亮點,縱向觀察頸內靜脈有等號樣強回聲線[16],若進入頸內靜脈則撤出導管至鎖骨下靜脈后重新放入,重復3次仍在頸內靜脈則采用端坐位糾正。對照組病人采取端坐位后,一邊由助手以脈沖方式向導管內注入生理鹽水,一邊送管糾正異位。觀察組病人采取端坐位后,先將導管內導絲撤出5 cm,再緩慢送管糾正異位。兩組病人PICC放入指定長度后,B超初步檢查導管無頸內靜脈異位,撤出導絲,修剪導管,連接延長管,行X攝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
①復位成功率:置管過程中采用B超檢查PICC導管頸內靜脈異位,置管結束后采用 X 線檢查導管尖端位置,如尖端位于第3前肋間水平、上腔靜脈下1/3,即上腔靜脈與右心房交會處上3 cm~4 cm 處即為復位成功[17]。②復位次數(shù):撤出導管到鎖骨下靜脈后重新置入指定長度計為1次。③復位時間:從病人取端坐位開始,導管置入后經(jīng)B超檢查不在頸內靜脈內結束。
(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復位成功率、復位次數(shù)和復位時間比較
PICC導管從外周靜脈進入,途經(jīng)肱靜脈、貴要靜脈入腋靜脈、頭靜脈入鎖骨下靜脈、頸外靜脈和頸內靜脈入頭臂靜脈,最終到達上腔靜脈。途中前3支靜脈與主干間角度較小,導管不易進入,而頸內靜脈進入頭臂靜脈角度相對較大[18],導管容易誤入;其次頸內靜脈是頸部最粗大的靜脈干,靜脈下端呈紡錘形膨大,且管腔常處于開放狀態(tài)[19],導致導管上行時易發(fā)生頸內靜脈異位。使用超聲引導的PICC置管技術能及時發(fā)現(xiàn)置管過程中頸內靜脈異位,便于及時糾正。導管復位過程中,對照組采用端坐位聯(lián)合脈沖式?jīng)_管方法,一方面端坐位增加了上腔靜脈回流,另一方面沖管產(chǎn)生脈沖動力與導管自身重力、血流動力形成合力,便于PICC順利進入上腔靜脈。實際臨床操作中,PICC受導管內導絲支撐影響,順應性相對較差,不易通過較小角度,可能會逆血流方向行走,因此糾正需多次重復,且仍有部分病人糾正失敗。觀察組安置病人取端坐位后,先將導管內導絲撤出5 cm,再緩慢送管,此時PICC導管前端無導絲支撐,柔軟度與對照組相比更高,順應性更好,可隨血流方向飄動,且導管經(jīng)過鎖骨下靜脈后,病人端坐體位有利于導管頭端受重力作用下垂,幫助導管順利進入上腔靜脈,其復位成功率達100%,高于何華等[20]利用重力糾正已撤導絲的頸內靜脈異位糾正成功率(92.5%)。此外,本研究觀察組復位次數(shù)和時間也少于對照組,提示改良后的復位方法可降低置管護士工作負荷。
本研究中,病人均為置管過程中送管順利,導管送入達預定長度,B超檢查導管尖端位于頸內靜脈的病人,不包括存在血管瓣膜畸形或血管分叉等解剖變異、鎖骨下靜脈狹窄、縱隔淋巴結腫大壓迫上腔靜脈等因素導致送管困難,達不到預定長度,在導管入頸內靜脈前已發(fā)生其他異位的病人[21],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研究結果的客觀性、真實性。但置管過程中,由于病人取端坐位不利于建立無菌屏障和置管者操作,因此端坐位加撤出部分導絲再送管的方式僅用于PICC置管過程中采用常規(guī)平臥位置管,導管誤入頸內靜脈后的糾正。病人在改變體位的過程中,需注意保持無菌狀態(tài),嚴格遵守無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