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
看點
組裝家具
善待材料
榫卯結構
未來永遠屬于年輕一代,當90后逐漸登上時代的舞臺,他們用不一樣的姿態(tài)展示著自我。90后設計師立風,從《道德經(jīng)》中找到了設計的原點,將新式組裝家具定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新式組裝家具就像大型的組裝式玩具,讓人與家具、父與子之間擁有一段愉快的互動時間。
面對未來,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有關它的一切,而生活方式關乎每個人的未來。游牧式、移動化的生活與辦公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生活場景。在這樣的語境下,怎樣的家具才是合理而適用的。
未來永遠屬于年輕一代,當90后逐漸登上時代的舞臺,他們用不一樣的姿態(tài)展示著自我。這種個性更多的體現(xiàn)在個人的思考與行動上。
立風,90后設計師,日本留學的經(jīng)歷讓她從生活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設計的靈感,她將新式組裝家具定為未來的研究方向。用設計去表達自我,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她從《道德經(jīng)》中找到了設計的原點,去甚、去奢、去泰?;貧w材料本身、回歸生活本質(zhì),站在未來的視角思考組裝家具的新方式。簡約、便捷、趣味、互動,正如她所說,家具也是家庭成員,新式組裝家具以這樣的姿態(tài)融入了未來的家。
《設計》 立鳳
《設計》:請介紹下你的設計理念。
立風:《道德經(jīng)》中的“去甚、去奢、去泰”是我的設計指導思想,希望回歸設計本身,放棄過度的追求與奢靡的享受,點到為止?!吧拼牧?,善待物,善待他人”。新型組裝家具將是設計對材料的一種重視,也強調(diào)著我們應該去善待身邊的這些物品,從而更好地學會去善待他人。
《設計》:為何要做組裝式的家具?
立風:因為現(xiàn)在市面上的組裝家具基本上都較為低廉、質(zhì)量不佳,當使用者由于工作更換等原因搬家時,絕大多數(shù)家具就會被遺棄,從而產(chǎn)生大量的“家具垃圾”,造成環(huán)境的污染。家具其實也是我們家庭成員之一,它日夜守護在我們的身邊,為什么我們選擇舍棄它們,而遺忘這些歲月呢。
中國物流業(yè)的發(fā)展很快速,新型組裝家具應時代的需求而生。在滿足功能的同時,利用材料本身的性能,去創(chuàng)作具有造型美、結構優(yōu)良、使用長久的組裝家具。
《設計》:組裝式家具是你未來的研發(fā)方向嗎?
立風:新型組裝家具的特點是平板包裝、不使用類似螺絲的金屬連接件、徒手組裝、可反復拆卸組裝、結構精巧、實用美觀、天然環(huán)保、零部件可單獨更換等。這樣的家具就像大型的組裝式玩具,可以讓人與家具、父與子之間擁有一段比較愉快的互動時間。
將來這個方向會繼續(xù)研發(fā)下去,當然也會去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比較有意思的方向,能夠更好地為小眾用戶服務。我享受著設計,如果自己在設計的時候是快樂的,那么設計的東西才會充滿生機,傳遞出—種感動與能量。
《設計》: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組裝式家具有哪幾種?
立風: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組裝方式是板材與板材之間通過三合一連接件進行連接,或是在實木中預埋螺絲等方式。像一體化櫥柜、小型貼面刨花板的柜子茶幾、實木靠螺絲連接組裝的桌子等都屬于這類組裝式家具。當然,由于3D打印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市面上也出現(xiàn)了少量靠3D打印連接件進行連接的組裝家具。
《設計》:你的設計與他們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立風:首先設計的出發(fā)點就不同,我會更多地去考慮家的變遷、家具的反復拆裝問題,采用更加傳統(tǒng)的榫卯結構,或創(chuàng)新出更加巧妙的組裝結構,讓部件與部件組裝后不會產(chǎn)生對材料本體的損害。
而采用螺絲等將金屬擰進木材來進行組裝的方式,并不利于家具的反復拆裝。他們其實傷害了木材本體,并且由于金屬與木材材性的不同,木材在經(jīng)過反復地干縮濕脹后,螺絲會出現(xiàn)松動的情況。
其次,對材料選擇上會不一樣。在中國古代家具,例如明式家具就講究取法自然、順應材性。我也將遵從這一點,順應木材的材性讓它能夠自由地“呼吸”。材料選擇上會使用木材、金屬、布料等天然材料,避免使用刨花板、動物皮制品等具有一定污染性、不利于回收、較為“殘忍”的生物制品等材料。
《設計》:你是如何找到設計靈感的?
立風:作為一個理工科的設計學生,我比較喜歡研究結構。生活中出現(xiàn)的很多產(chǎn)品,我會想著它們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有時候會把它們拆開,有時候會去查些資料,譬如古代球形鏤空的香囊、打氣筒、升降式辦公椅。
很多結構并不能很快就想明白,思考的時間會比較長。到后來終于想明白了其中的結構原理,以及這種原理在其他產(chǎn)品上的運用之后,便豁然開朗。然后記在心里,或許將來就會用到某個設計上。很多結構原理就是這樣一步步保存在自己的大腦庫中,等需要的時候再調(diào)用出來運用。
除了對結構的關注,我還會去看大量的設計作品,并整理文章去分析他們的設計。從而更加透徹地知道他們是如何找到設計的原點,如何從這個點出發(fā)去做后續(xù)的設計。每個設計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設計視角與設計方法,在我還沒完全擁有自己的設計方法時,我會跟他們學習,慢慢培養(yǎng)自己對設計的感知。
《設計》:有自己的設計方法嗎?
立風:設計的靈感來自于對生活的觀察,以及大自然或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我目前的設計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有形,再有功能和結構;另一種是從結構出發(fā)再來決定整體。譬如鳥居桌就是先有形,我看到日本的鳥居建筑后就思考這種建筑形態(tài)能否運用到家具上,于是便有了后來的鳥居桌、鳥居凳、鳥居架。再如蝴蝶衣架,則是先有局部結構后再有整體。圓形的金屬框與圓棍的配合結構運用得很多,我看到這個結構時會聯(lián)想到由此產(chǎn)生的其他結構,圓形外還有三角形、四邊形等形狀。于是將圓形換成了菱形,并延伸運用到了組裝式衣架上。
《設計》:是否考慮到產(chǎn)品上市以后的問題?
立風:目前還處在產(chǎn)品研發(fā)的階段,我會將設計作品的照片與理念發(fā)在網(wǎng)絡上,觀察大家的反響并聽取他們的建議。上市之后肯定會有很多需要深入的地方,包括工藝、細節(jié)處理、用戶體驗等。
《設計》:談談你在日本留學的感受?
立風:日本的留學生活比較安靜,更多的是個人的獨處時光。通過獨處,提高了自己的心性,心境不再像國內(nèi)時的浮躁與焦慮,以及對未來的迷茫。懂得了如何平和地跟自己相處,并學會去認識自我,堅定自己未來的道路。
除了心境外,日本的留學生活帶給了我很多日常的感動。那里設計展多、質(zhì)量高??催^三宅一生、安藤忠雄等大師的展以及GOOD DESIGN設計展等,接觸到了很多日本設計師的設計作品,也試著去了解他們的設計思維。我感受到了日本設計師們對于設計的一種熱忱與信仰。做什么樣的工作,首先要源于自己的喜好,并且持續(xù)不斷地去精進它。在設計這條路上,我們永遠都是年輕的。
除了展,還有很多雜貨店,也是我經(jīng)常去的地方,像LOFT、東急hands。有很多東西乍一看并不知道它的功能,但仔細觀察后會發(fā)現(xiàn)的確是有需求的。所有的這些生活細節(jié)能讓人感覺到設計帶給人的溫暖,也培養(yǎng)了自己對設計的感知。
《設計》:日本設計教育與國內(nèi)的差異有哪些?
立風:一是教育條件的不同。國內(nèi)絕大多數(shù)的設計院校教學條件是不行的,也不太重視實踐,學生的設計停留在了繪圖階段。其實現(xiàn)代設計自包豪斯起就是一門理論加實踐的學科,學校配備有相應的工房,學生們能夠自己動手去制作,去驗證自己的設計是否可行。有的設計就是理論可行,但實際制作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各種問題,這就需要我們?nèi)フ{(diào)整與改進自己的設計。
留學期間我會把每個好的想法都盡量制作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細節(jié)的調(diào)整,也有很多制作問題需要一個個解決。通過與工房工作人員的溝通,我對材料、結構、細節(jié)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相信設計的前期就應該如此,當然后期還會涉及市場與用戶。
二是國內(nèi)人才培養(yǎng)方向的偏移。國內(nèi)很多設計院校培養(yǎng)的并不是設計師,而是繪圖員。國內(nèi)很多設計學生手繪、電腦渲染都特別牛,但是缺乏個人想法。就如同一個產(chǎn)品,外表非??犰牛珒?nèi)部是空的,沒有靈魂。
設計的第一個標準就是在于創(chuàng)新,是個人獨到的想法,而不是你把這個圖炫得多逼真。日本設計是非常重視創(chuàng)新的。一個設計是如何想的,與別人有何不同,或是在造型、結構、功能、材料的運用上有何獨到之處。甚至你可以把圖畫得很丑,但有想法,知道如何把它制作出來就可以了。手繪、電腦繪圖只是設計的輔助表現(xiàn),設計的核心在于個人獨到的思維。
三是設計角色的不同。在國內(nèi)老師經(jīng)常會說“你應該怎么去做”,而日本很注重“你想做什么”。設計不能依附于別人的意見,而是真正去享受設計帶給人的樂趣。我是怎樣想的,就怎樣去表達并且自己動手去檢驗。但并不是說完全不接納別人的意見,而是設計的評判者是你自己,而不是他人。設計不是你應該怎樣去做,而是我想去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