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禮誠
夏日的一個下午,辛棄疾策馬路過一座小村莊,馬匹此時又累又渴,于是翻身下馬,牽著馬去溪邊飲水。趁馬飲水之時,辛棄疾環(huán)顧四周,小溪兩旁長著青青的小草,對岸坐落著一間低矮的小茅屋,里面有一位老爺爺和一位老奶奶,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此刻他們兩個似乎喝醉了,正在用吳地的方言相互逗趣、取樂。辛棄疾側(cè)耳靜聽,從他們的對話中得知他們有三個兒子。
這三個兒子現(xiàn)在在哪兒呢?辛棄疾把目光投向更遠處,很快便有了發(fā)現(xiàn)。小溪的東邊,大兒子頂著毒辣的太陽,正揮舞著鋤頭,在豆地鋤草,只見他大汗淋漓,不時用脖子上的毛巾擦汗。二兒子在哪呢?哦,他坐在樹蔭下,左手拿著半成品的雞籠,右手拿著長長的竹篾條,正在織雞籠。二兒子旁邊,一只母雞帶著一群小雞,似乎在教小雞捉蟲子。調(diào)皮的三兒子去哪了?他正臥在溪頭,小腿隨意地撩著溪水,雙手正剝著蓮蓬吃蓮子。他吃一個丟一個,猶如天女散花,蓮蓬殼散落溪中,蕩起一圈圈的漣漪。
辛棄疾觸景生情,不由得吟誦起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币髁T,略帶傷感道:“這種農(nóng)村生活真好,可惜我注定要戎馬一生。”辛棄疾一扯韁繩,翻身上馬,向遠方疾馳而去。
(指導(dǎo)教師:曾令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