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華
央視前主持人阿憶講過一件事。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北京也有震感,很多人都從家里搬出來,在大街上搭起了帳篷。阿憶當時12歲,天天在帳篷間鉆來鉆去,跟一幫孩子瘋玩。阿憶長大之后才知道,那一場地震造成24萬人死亡。他開始對小時候的狂歡感到愧疚,他認為,小孩子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長大后經(jīng)過教育的洗禮,心里才裝得下別人的痛苦。
當時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雖有同感,不過,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直到看到梁曉聲講的一個故事。
越戰(zhàn)時,一個村莊被炸毀。一個小女孩身上著了火,正哭喊著往前跑。一名美國記者用相機拍下這個場景。梁曉聲說,當時這個美國記者有3種選擇:第一種,他顧不上拍照,趕緊過去把小女孩身上的火撲滅;第二種,他拍下照片后再趕緊過去滅火;第三種,他拍完照后,轉身就走,因為他要急著給報社發(fā)照片。
梁曉聲拿著這3種選項分別問了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在小學生那里,毫無疑問都選擇了第一種,被火燒多疼??!在中學生那里,有選第一種的,也有選第二種的,因為拍下這張照片,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這場戰(zhàn)爭的殘酷。在大學生那里,有人開始為第三種情況辯護,認為職業(yè)素質是很重要的,既然你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yè),就應該全身心地去拍更多更好的東西,并盡快把它發(fā)布出去。梁曉聲感慨地說:“如果我們培養(yǎng)的知識化了的人,在人性上還不如他們沒上學的時候,是不是說明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阿憶的故事和梁曉聲的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講了天性和教育的關系。
(南亭摘自《讀者》)
一課一練
讀了上面的故事,你有怎樣的感悟、思考和啟迪呢?本期的“一課一練”,不設置具體文題,不限定材料運用,只需你讀懂這其中的一兩個故事,有感而發(fā),放飛思想。我們不喜歡平庸、單調、四平八穩(wěn)的文字,最歡迎別具個性、富有思想深度和意味雋永的文章。
文題自擬,立意自定,角度不限,字數(shù)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