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龍
“最近有什么‘好消息嗎?”我遠在以色列的媽媽在視頻通話里又一次小心試探。
她說的“好消息”,自然就是我是否遇到了適合結婚的對象。
我今年31歲了。是家中長子,弟弟和妹妹都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伴侶。我的媽媽是一位典型的“猶太母親”,和很多中國媽媽一樣也會“催婚”。她特別希望孩子能夠盡早安定下來。結婚生子。
但和很多現(xiàn)在的中國媽媽不一樣的是,我的媽媽催我尋找的,并不是“條件合適”的結婚對象,而是一個可以共度人生的伴侶。
我在中國碰到過不少同齡人,除了抱怨房子太貴以外,他們有一個幾乎普遍的煩惱,就是被父母“催婚”,而且是被催著“找個合適的,要求別太高了”。
被媒體廣泛報道的中國大城市里的“相親角”,正是這種擇偶觀的最好體現(xiàn)——主要看條件(年齡、學歷、收入、資產(chǎn)),然后根據(jù)條件硬性“配對”。
這樣的做法對嗎?
對此,我有切身的體會。
我在上海生活時,曾經(jīng)有過一個交往3年的前女友,最終分手就是因為她的父母“催婚”。催婚的理由,只是因為覺得女兒“年齡到了”,應該盡快“穩(wěn)定下來”,盡管那時她才25歲。
我沒有答應結婚的原因,也并不是沒有愛,只是感覺自己還年輕,沒有準備好。后來的結果是,我們分手半年后她就找了個“條件合適”的人“閃婚”了,很快生了個孩子,但3年后就離婚,現(xiàn)在自己照顧一個兩歲的孩子。
她父母追求的“穩(wěn)定婚姻”,結果證明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
我的媽媽盡管“催婚”,但并沒有要求“條件合適”。更多是一種鼓勵。我的父母經(jīng)常告訴我,婚姻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而非人為配對的過程。曾經(jīng)不相干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不是為了彼此索取,而是為了共同扶持,一起成長。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把愛等同于“被愛”,而非“去愛”,并且把物質(zhì)性的條件視為愛的主要衡量標準。其結果是,婚姻也越來越像現(xiàn)代社會的消費行為:結婚率降低,離婚率升高,各種欺騙頻繁發(fā)生。
愛和婚姻,不應該被功利化和公式化。它們應該能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zhì),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而非用來填補我們內(nèi)心的空虛和匱乏。
真正的穩(wěn)定。是那種建立在給予和分享基礎上的兩性關系,而非索取與獨占。唯有如此。愛才可能更深刻,婚姻才可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