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發(fā)予
【內容摘要】高一的歷史課堂從來都不好把握,包括很多高三后循環(huán)回到高一的老師,都會覺得有些難以適從。筆者認為,要搞好高一歷史教學,必須把握好三個“度”:擴寬“廣度”,激發(fā)學生興趣;把握“梯度”,讓學生拾級而上;增強“自由度”,回歸教育本原,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也只有這樣,才能讓高一的課堂更加精彩,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益。
【關鍵詞】高一歷史教學廣度 梯度 自由度
對于一個剛剛經歷了高三循環(huán),回到高一的歷史老師來說,這一次,又是重新的挑戰(zhàn)。相比起高三的全面與深究,高二的摸索與漸進,高一顯得更難捉摸,學生充滿了各種過渡期的不適應,對知識的吃不透,對歷史課堂的興趣缺失等等。
綜合多年以來的教學經驗,以及近大半個學期以來的新感受,筆者覺得,要搞好高一的歷史教學,就應該把握好三個“度”,分別是:拓寬“廣度”,把握“梯度”,以及增強“自由度”。
下面,就由筆者對此進行展開論述:
第一,是拓寬“廣度”,讓學生能遨游于知識的海洋。
在全媒體時代,我們面對的,已經不是傳統印象中那些孤陋寡聞,一無所知的學生。資訊的發(fā)達,各種微博、微信滿天飛,讓學生小小的腦瓜里塞滿了各種或真或假的資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還是滿足于課堂上照本宣科,顯然是無法獲得學生的認同。
在這種情況下,拓寬課堂的“廣度”,讓學生能接觸更多的知識,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堂上,這是高一歷史課堂所必須做的。特別是,從初中進入高中的學生,往往會有一個過渡期,這個過渡期里,一旦通過拓寬課堂廣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那么,在往后的教學里,我們就能夠事半功倍了。
那么,這個“廣度”,又該如何拓展呢?
首先,要拓寬廣度,教師自身必須具備“長流水”。傳統的說法是,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在全媒體時代,顯然,這一桶水是不夠看了,因此,教師必須跟得上形勢,不斷吸收各種不同渠道的資訊,也就是說,“長流水”是必須的。
不過,由于網絡上的資訊往往是良莠不齊,作為教師,對傳統的讀書還是必須重視。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說過:教師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①。對一些歷史學家的著作,無論是通俗的還是學術性的,我都會找來認真閱讀,以求獲得更大進步。一些跟課本內容比較接近的著作。
其次,“廣度”的拓寬,也必須有度。有些老師的課堂很熱鬧,各種資訊不斷涌現,讓學生也聽得不亦樂乎。可這些資訊往往只是一些花邊新聞,在網絡間俯拾皆是,對課堂卻毫無裨益。
故此,在擴寬廣度方面,必須對各種課外知識進行有效的篩選,選取有效的信息,特別是那些對課堂能起到補充作用,對學生能有啟迪作用的資訊。
第二,是把握“梯度”,循序漸進,不斷地深入發(fā)展。
經歷過循環(huán)教學的老師,特別是那種長期在高三把關的老師,一旦回到高一,往往不自覺地把高三的習慣帶回來。比如說:大段大段的總結歸納,冗長而復雜的概念解釋,或者是不切實際的理論灌輸等等。
這些內容并不是不好,甚至可以說,這些對于高三學生來說,還可能是精髓。然而,對高一的學生來說,他們還得有個適應的,學習的過程。
所謂的“梯度”,指的就是教師授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就像登山那般,緩緩上前,不求速度,但求穩(wěn)當。
湖南長沙的周寬老師在總結高效課堂的時候,認為課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就事論事,第二層是就事論理,第三層是就事論情②。三個層次面對的,是不同的層次的學生,在我看來,這也算是一種由淺入深的“梯度”。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能做到“就事論事”,懂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對普遍的歷史規(guī)律有所了解,這已經達到了該完成的目標。至于能達到“論理”、“論情”,像高三學生那樣,有完善的知識結構,有深刻的知識層次,那是完全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第三,是增強課堂“自由度”,釋放學生的最大發(fā)現力與創(chuàng)造力。
拓展“廣度”,是為了在課堂上滿足學生的需求;把握“梯度”,是能夠讓學生循序漸進,不斷發(fā)展;增強課堂的“自由度”,則是為了回歸到教育的本原中去。
記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中強調: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變成他自己③。這才是教育的本原。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大前提下,在強調一律、千人一面,以乖孩子來衡量一切的教育面前,又有多少人能真的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拼命地壓抑個性,以遷就教育對他的改造?
故此,在高一,當學生還沒有泯滅個性的時候,歷史課堂就應該盡可能地釋放學生的自由度,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老師的“教學”,變成“導學”,讓學生能利用課堂這個舞臺,學會發(fā)現,學會總結,學會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要在高一的課堂里取得勝利,就必須把握好三個“度”:擴寬“廣度”,激發(fā)學生興趣;把握“梯度”,讓學生拾級而上;增強“自由度”,回歸教育本原,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只有把握好這三個“度”,高一的歷史課堂將會顯得更加精彩,教與學也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注釋】
① [蘇]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② 周寬.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J]. 中學歷史教學,2016(5).
③ 燕學敏.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J]. 人民教育,2011(22).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江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