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隆有
宋代詩論家嚴(yán)羽《滄浪詩話》說:詩的“對句好可得,結(jié)句好難得,發(fā)句好尤難得”。李白奇思妙構(gòu),卻常在詩的首句即由天而降,令讀者眼陡然為之一亮,神頓然為之一振,心急情迫,必欲盡快讀完全詩。李白詩歌藝術(shù)高妙超人之處,審美效應(yīng)動人抓人之處,在這方面特別突出。李白十幾歲時所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已然具備了這樣的藝術(shù)特征和審美內(nèi)涵: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雖是李白少時之作,卻廣受讀者喜愛,尤招歷代選家青睞。近人高步瀛《唐宋詩舉要》選詩主要著眼于藝術(shù)性,于李白五言律詩僅選二十首,就有此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也選有此詩,并在所寫鑒賞文字的最后,引清代著名學(xué)者的評語,點明詩的“妙處”。王夫之《唐詩評選》說:“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眳谴笫堋对姺ぁ氛f:“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p>
說的都對,但只是著眼于詩的寫作技巧。若從讀者審美接受的角度而言,詩的發(fā)句之妙所產(chǎn)生的先聲奪人的眼球效應(yīng),無疑是全詩“妙處”的妙處。不說狗叫聲和泉水聲、溪水聲、瀑布聲同時傳來,而寫“犬吠水聲中”,令讀者仿佛間有一種犬吠水中的新奇感、神秘感,詩美油然而生,讀下去,趕緊讀下去,美在前面引路,前路詩美無盡……的確,桃花帶雨,綠樹森森,神鹿時現(xiàn),山嵐輕籠,萬籟空寂,野竹,飛泉,碧峰,青松,洞天仙境非人間。我來訪仙使,仙使杳無跡,淡淡的惆悵中,倚松盼之,心向往之……一氣讀罷,不禁贊嘆:少年李白所寫確實美呵!
但審美激情過后,冷靜下來,平心而論,詩中所現(xiàn)其實也屬平常,在生態(tài)正常的我國古代,像這樣的山中景觀多的是。至于王夫之、吳大受稱道的“不遇”寫法,雖也妙,在古詩中卻常見,實不足奇。真正值得點贊的,實在應(yīng)歸首句“犬吠水聲中”。
清朝學(xué)者趙翼《甌北詩話》卷一《李青蓮詩》說:李白詩為他人“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乃“不用力而觸手生春,此仙與人之別也?!?/p>
《滄浪詩話》又說:“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彼?,“學(xué)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首句多妙,觸手生春,或許就是這“第一義”中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