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山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在湘陰一中上高中。時學校田徑場東邊的圍墻有一小缺口,不知何故很久都沒有修補。一次體育課中,出于好奇,我從缺口處溜出,只見一片很大的菜園,事后得知此即著名的“夏家菜園”。校園圍墻不遠處有一墳堆,墓碑仆倒斷裂,依稀可辨“夏原吉”等字跡;墳上有數處洞穴,想必墓室早已遭毀壞。墓地附近有一處殘破的建筑,斷垣危墻,后來得知此即夏家祠堂。經此一幕,“夏原吉”這個名字已深印于我的腦海。
去年暑假,為尋訪夏原吉之歷史遺跡,我回到了故鄉(xiāng)縣城。母校湘陰一中已搬至別處辦學,我上學的地方已變成了“左宗棠中學”。校園圍墻外的“夏家菜園”早被鋼筋水泥叢林取代;夏原吉墓地、夏家祠堂更無蹤影。
是日我心情有些沮喪,吟誦著郭嵩燾(1818—1891)拜謁夏原吉墓時所寫的一首七律而返:
故里山河少日游,尚書事業(yè)有荒丘。
南湖煙雨林泉渺,北伐旌旗涕泗流。
遺直如公真大度,老成當國有深謀。
我來下馬尋殘碣,古木西風颯颯秋。
夏原吉(1367—1430),字維喆,祖籍江西德興,出生于湖南湘陰。其父夏時敏于明初出任湘陰縣學教諭,其家遂定居湘陰。
夏原吉早年喪父,未能科舉入仕,洪武二十年(1387)以鄉(xiāng)薦入太學。時太學生常大聲喧鬧,原吉獨端坐讀書不輟。適逢明太祖考察太學,知其頗不平凡,乃選其入宮,書寫制誥。洪武二十六年(1393),夏原吉升任戶部主事。洪武三十一年(1398),建文帝即位,任原吉為戶部右侍郎,時年三十二歲。明成祖得大位(1402)后,任命夏原吉為戶部尚書。此后原吉歷永樂、洪熙、宣德三朝,總攬帝國財政,直至宣德五年(1430)去世。
治世之能吏
夏原吉治世之才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為治水之專家,其二為理財之圣手。
明成祖即位之初,蘇州府淞江府一帶洪水泛濫,有關官員治理不力。永樂元年(1403),成祖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侍郎李文郁為其副手。原吉至蘇淞后,多次進行實地考察,確定水患主因是太湖下泄河道不暢,以致水患頻仍,乃效大禹治水之法,重在疏浚。他動用十數萬民工,全力疏浚蘇州河、吳淞江、黃浦江,并量地建閘,按季節(jié)的變化開閉閘門。在治水工地,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謀劃,即使盛夏也不張傘蓋。永樂二年(1404)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蘇淞一帶,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等,至九月工程完工。
夏原吉治理蘇淞之前,蘇州河、黃浦江等河道淤塞,船行不暢,彼時之上海僅為一漁村碼頭,主要用來晾曬漁網。由于夏原吉疏浚蘇州河、吳淞江、黃浦江之后,不但治理了水患,而且航行暢通。之后上海港逐步發(fā)展起來,成為后來重要的航運中心??梢哉f,夏原吉乃上海港之奠基人。
永樂三年(1405),戶部尚書郁新去世,明成祖將夏原吉從蘇淞地區(qū)召回,接替郁新總攬帝國財政。甫一上任,原吉即請求裁減過多的朝廷開支,并主張減輕田賦徭役,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同時嚴厲實行食鹽專賣制度,使鹽稅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接著,他大力推廣邊境軍屯,既保證邊防將士的糧食供應,又可減輕人民負擔。為了做到對全國各地的賬目心中有數,他將各地戶口、府庫、田賦增減數目用本子記好,隨時帶在身上,以方便查閱。有一次,明成祖問他天下錢糧數目,他將各布政司、各府州的情況講得非常詳盡,皇帝對他刮目相看,由此更加器重。當時,靖難之役剛結束,皇上大封勛舊、功臣,并增設武衛(wèi)百司。不久明成祖又興兵八十萬討伐安南,并命宦官監(jiān)造戰(zhàn)艦,命鄭和率龐大艦隊出使海外諸國;同時明成祖又命令營建北京城,大修宮室,準備遷都北京。種種事項,供應轉輸的財物以數億計,夏原吉都能盡心籌劃,保證了各項事務有條不紊地進行。
從永樂初年直至宣德五年去世,夏原吉長期任職戶部,總攬帝國財政。國家財政事務千端萬緒,他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不愧《明史》對其“股肱之任”、“蔚為宗臣”的贊語。
忠廉之賢臣
夏原吉也是古代賢臣良相之典范,高居廟堂則憂其民,遠處江湖則憂其君,朝乾夕惕,宵衣旰食,即使罹禍下獄,仍堅貞不貳,盡瘁邦國。
永樂二十一年(1423)冬,明成祖決計第二年大舉遠征漠北,命夏原吉與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十余重臣專議出兵北征事宜。
在此之前,明成祖對蒙古各部已有四次親征。此四次出征,夏原吉沒作反對,而是盡戶部尚書之責,盡心籌措軍糧物資,以功多次獲皇帝嘉獎。
然而面對明成祖即將進行的第五次親征,夏原吉堅決反對。他充分估計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敵方部眾散居蒙古草原,且善騎術,當我方大兵進剿時,敵方則分散逃匿,追之莫及,勞而無功。而我方皇上時年六十有五,年事已高,體力已大不如前;且連年征戰(zhàn),勞民傷財,國庫空虛。他認為,對付蒙古人最好之法乃是雙方互市修好。
此次御前廷議已有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極力反對而遭下獄,方賓于獄中自殺身亡。禮部尚書呂震見風使舵,為討好皇上而表示贊成。
在此情形下,夏原吉決定冒死力諫。他指出,連年征戰(zhàn)無功而返,軍馬儲備已損失十之八九,加上災荒不斷,現今已是內外交困;并指出此時皇上圣體欠安,尚須調養(yǎng),即使出兵也只能遣將掛帥。明成祖被觸怒,將夏原吉下獄。
夏原吉自二十四歲被明太祖召入宮中,至五十九歲因死諫下獄,是入朝為官三十五年來唯一一次遭到嚴厲懲罰。此次雖沒能阻止皇上親征,但他認為盡到了臣子的責任,不負自身的赤膽忠心。
此番明成祖親征,如夏原吉所料并未遭遇到敵人,最終因糧盡而返。在回到榆木川時,明成祖病危,對左右人說“原吉愛我”,始有悔意。
夏原吉遭下獄之時,家中即遭抄查,所列財產除皇帝所賜之財物外,余皆布衣瓦罐,別無長物。一個總攬帝國財政二十余年的大臣,其清廉可見一斑。
終夏原吉一生,官居極品,經理錢財以億萬計,然兩袖清風,纖塵不染。且家無門童侍女,布衣素食,生活如普通百姓般。
宣德五年(1430),夏原吉卒于任上,謚“忠靖”,歸葬于湘陰。
時人贊曰:“德足以格君,而不言其直;量足以容物,而不言其善;身足以任天下之重,而不言其功。”
“遺直如公真大度,老成當國有深謀”,夏原吉確為古代之良臣,今世之師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