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馬 力 講述|陳廷明
如今的核桃壩村,山清水秀,人美物豐,鄉(xiāng)風淳樸,產業(yè)雄厚,村民依靠茶產業(yè)還搞起了生態(tài)農業(yè)休閑旅游,開始向城里人“賣茶園風景、賣清新空氣”。
我叫陳廷明,今年56歲,現任貴州省湄潭縣湄江鎮(zhèn)核桃壩村黨支部書記。
從1990年擔任村委會副主任起到現在,掐指算來在村里已經工作了28年。鄉(xiāng)親們依靠茶產業(yè)脫貧致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日新月異”。
40年前,核桃壩村人均收入只有幾十元,現在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16400元;40年前出行靠腳,吃不飽飯,現在家家有汽車,人人做老板,吃啥有啥,想啥來啥,現在的生活比蜜甜。
1978年的秋天,我升入高中一年級。那時候家里窮,媽媽生病,我和兩個弟弟都在讀書,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父親一個人身上。
“核桃壩幾大灣,十年就有九年干,紅苕苞谷吃不飽,吃水要翻幾座山,男的大了往外走,女的不愿嫁進山?!边@段上點年紀的人都會說的順口溜,就是20世紀70年代核桃壩村的真實寫照。
那時候,我在學校每個月8塊錢的生活費,父親是經常拿不出的。沒辦法,只能向親戚鄰居去借。在我的記憶里總有一個畫面揮之不去:父親穿著露腳趾頭的布鞋,赤著膀,挑著烤煙和生姜走到鎮(zhèn)上,光山路就要走上十幾里。每次賣東西拿回來的錢除還給親戚鄰居外,已經所剩無幾。而當時整個核桃壩村的情況都差不多,家家苦,人人窮。
1981年,我高中畢業(yè)。這個時候村子里已經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有了土地握在手里,每家的生活開始有一點點好轉,但由于土地貧瘠,種下的糧食產量很低。也就是在這一年,當時的老支書何殿倫從貴州省茶科所引進了優(yōu)質茶樹苗,經過兩年的試種之后,覺得種茶賣茶能成為核桃壩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1983年,茶樹開始在全村推廣種植。說實在的,地里打不出糧食,種茶是鄉(xiāng)親們寄予希望的無奈之舉。由于我是村里屈指可數的高中畢業(yè)生,這一年,我被老支書推舉到了村經濟聯(lián)合社副主任的位子上,協(xié)助他搞活村子的茶經濟。
自從高中畢業(yè)后,我們家的生活有所改善,因為這個時候我能替父親分擔了。隨著對內不斷搞活經濟的深入,我和父親一起種烤煙、種菜、種生姜、養(yǎng)豬,雖然辛苦,但付出后就會有收入。大家都說世道變了。
1985年,我從村經濟聯(lián)合社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來。當年我結婚成家,12平米的老房子,兩床鋪蓋,一張床,就是當時我們全部的家當。這一年,大家看到種茶有了經濟收益后,紛紛擴大規(guī)模,我也在自有的1畝地基礎上,租了3畝地,都種上了茶樹。茶葉要在茶樹生長三年后才能采摘,沒有了地種菜種糧,因為市場允許,我就開始倒賣生姜、生豬,填補了沒有生活來源的虧空。
1986年大女兒出生,1988年小兒子來到我們的生活中,我的茶樹也可以采摘了,這一年光采摘加工茶葉我就賺了7000元,加上其他的收入,零零總總地這一年收入竟然有一萬多,在當時,萬元戶在全國都是罕見的。我清楚地記得,在核桃壩村300戶種植茶樹的人家,基本上家家都有這個收入。
1989年,家里已經購置了永久自行車、上海牌手表、蜜蜂牌縫紉機、燕舞牌錄音機,這些都是當年響當當的名牌貨。從吃不飽飯到過上好日子,核桃壩村只用了10年的時間。而這10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加速經濟發(fā)展的10年。
1、湄江茶青交易市場圖/喻 捷
2、茶葉加工廠圖/喻 捷
1993年,我被核桃壩村村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在老書記的帶領下,核桃壩村的茶產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湄潭率先崛起的茶葉第一村。
1996年7月,我從老支書的手中接過核桃壩村黨支部書記的擔子,剛上任我就給自己立下了規(guī)矩: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沿著老支書鋪下的路馳而不息抓經濟、突破求新創(chuàng)業(yè)績。
這一年,核桃壩村的茶園面積發(fā)展到1350畝,人均0.6畝,人均純收入2200元。為增加群眾收入,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重新制定茶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并與村民約定,“只要適合種茶的土地就全部種茶”。
這一規(guī)劃得到村民積極響應,到2012年的時候,我們的茶園總面積達到了8380畝,全村807戶3347人,人均2.5畝,戶均超過10畝,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8300元,其中茶產業(yè)收入達85%以上。茶葉面積擴大,村里及時采取“支部+公司+協(xié)會”的發(fā)展模式,加強基地規(guī)范和加工規(guī)范。
2001-2011年,在支部和協(xié)會的引領下,核桃壩村誕生了3家省市級龍頭企業(yè),35戶茶葉小型加工廠,村集體還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茶葉有限公司,我們的茶葉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還開了連鎖店。
2010年,我們全家搬進了120平米的新房子,我花7萬多塊錢買了一輛家庭轎車,這個時候幾乎家家都有了轎車。這一年,我被評為“貴州省十佳村黨支部書記”“貴州省勞動模范”“貴州省科技致富帶頭人”。
同一年,我們核桃壩村還榮獲“全國先進農村信息服務站”“全國農業(yè)旅游示范點”“全國婦聯(lián)先進基層組織建設示范村”。
2011年,核桃壩村榮獲“全國農村專業(yè)技術協(xié)會先進單位”,我還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
每每看到這些榮譽,我總會想起習總書記那句話:“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杭瑞高速湄潭段圖/侯 剛
群眾想要的,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從2012年開始,核桃壩村就本著“強基礎、興產業(yè)、美村寨、展新貌”的目標,在村里先后改建和改造了600多幢民居,改水、改電、改路,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給村民一個舒適的生活起居。我們還建立健全了工會、關工委、婦聯(lián)、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義務巡邏隊等各類生產發(fā)展協(xié)會10余個,不斷規(guī)范基層社會管理,探索黨在農村的領導方式,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了村民素質和參政議政能力。
如果老支書現在還活著,看到今天核桃壩村取得的成績,他心里一定是激動欣喜的。通過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茶旅經濟等,核桃壩村2017年全年的產值突破2.3個億,人均收入達到了17000元。
通過茶產業(yè)轉型升級,產業(yè)帶動,核桃壩村真正實現了“家家有茶園,戶戶農工商”的目標。目前村里共有4家省市級龍頭企業(yè),80多家茶葉加工廠,年產干茶葉200萬斤,銷往國內各大城市及歐洲市場,僅茶葉加工一項,年產值就達上億元。
此外,我們在村里還通過對承包責任地、宅基地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有效流轉,宅基地及房屋、茶園、山林確權頒證的探索和改革,利用“信用村”政策,把資源轉化為資本,再把資本變成可支配的資金,在為茶農基地建設提供資金保證的同時,還為村級財產增加了積累,一舉兩得。
如今的核桃壩村,山清水秀,人美物豐,鄉(xiāng)風淳樸,產業(yè)雄厚,我們依靠茶產業(yè)還搞起了生態(tài)農業(yè)休閑旅游,開始向城里人“賣茶園風景、賣清新空氣”。
守著茶園,我們過上了我們想要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