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春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嚴迪,詩歌創(chuàng)作起步早、成就大,詩歌理論批評也成果豐碩,現年近九旬仍筆耕不輟,令人贊嘆。迄今為止,他已正式出版《春城集》《彩色的河流》《帆之歌》《詩歌兩只腳站在樹枝上》等七部詩集與《尾音仍在》《嚴迪詩歌·評論選集》《生命思維的手記》等三部詩歌評論集,并出版散文詩集《走進開花的那里》(團結出版社2016年版)一部。其詩頗具審美價值,詩歌批評也別具一格,受到文學批評家和文學愛好者的關注與好評,有關其詩歌、評論之評論也較多。而他的散文詩也頗具特色,散文詩集《走進開花的那里》精選了詩人自21世紀初以來創(chuàng)作的近三百首散文詩,歸入“最可愛的人”“散發(fā)揚起”“中國青春的脊梁”“穿越時空的列車”等九章。盡管嚴迪的散文詩頗具特色,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但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目前國內尚無有關其散文詩的論文。為此,我不揣淺陋,就嚴迪散文詩的語言特色作一簡要的闡述,希冀以此能讓讀者進一步走近詩人嚴迪及其散文詩,也希冀有更多更精彩的有關嚴迪散文詩的論文問世。
嚴迪的散文詩,關注當下,關注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生態(tài)文明、可持續(xù)發(fā)展,關注普通老百姓,書寫自己和人民的中國夢,現實性、時代性強;其散文詩,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弘揚正能量,感召力強;其散文詩,抒發(fā)愛國情、家鄉(xiāng)情、親情、友情等,情真意切,沒有絲毫的虛情假意,感染力強;其散文詩,表達詩人對生活的獨到的感受,思想性強;其散文詩,構思巧妙,想象、聯想豐富,語言饒有特色,藝術性強。其頗具特色的語言猶如搖曳多姿的鮮花,能引起人的美感。下面,就請讀者與我一道步入嚴迪的散文詩世界,去欣賞其搖曳多姿的語言美吧!
當代著名詩歌理論家、批評家吳思敬在《寫得好就是控制到恰到好處》一文中就詩歌的言語控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言語控制即在遣詞造句上達到一定‘語言閾限’,既不‘過’,又非‘不及’,屬于微觀控制。”①“詩歌向讀者提供的是語言信息,這種信息也必須達到了一定的量才能被讀者所接收,并喚起讀者的審美想象,這就是詩的‘語言閾限’”②“詩人對言語的控制歸根結底就是根據對‘語言閾限’的把握,向讀者提供經濟的而又足夠的信息量。絮絮叨叨固然不好,一味茍簡也非上策。”③這實際上強調的是詩的語言運用要掌握好一個“度”,既不可過度,也不可“度”之“不及”。也即用語不能“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廢話連篇,也不能過于簡單而辭不達意(短小精悍之作不在此列),而要言語控制恰到好處。從而,讓信息量大也恰到好處。詩的言語控制如此,散文詩的言語控制也是如此。
嚴迪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盡管晚于其詩創(chuàng)作,但創(chuàng)作散文詩的經驗是豐富的,對散文詩的言語控制的要求很清楚,也善于言語控制。其散文詩根據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反映生活等需要而進行言語的控制,該多花筆墨的多花筆墨,該節(jié)省筆墨的節(jié)省筆墨,收縱自如,因而有些散文詩的篇幅很短,但信息量并不小,“能被讀者所接收,并喚起讀者的審美想象”??v觀嚴迪的散文詩,其中短章占了多數??梢哉f,除了第九章中的敘事散文詩,大多數作品篇幅都不長,長點的也就兩三千字,如《只有他登上了青云山主峰》《漫游金佛山》《晚風徐徐》《走進新疆月亮灣》等。短的百字,幾百字,乃至幾十字,像《胸膛坦然于春夏秋冬》《青石不是浮云》《悠悠清音》等作品都很短。而《距離》《冷月》更短,但信息量并不小,也即其言語控制恰到好處?!毒嚯x》全章如下:
近距離,遠距離,無法定律作為一個公式,可遠可近成為一個搖擺的模式,腳步的抵達似近猶遠,藏在衣服里。心的抵達難以步計,間隔,是一臺微妙的計算機,算心,不算路。
這篇散文詩連標點符號也就七十余字。然而,其言語控制恰到好處。全章圍繞“距離”下筆,由數學上的術語“距離”巧妙自然地切換到人心的“距離”,突出了“心的抵達難以步計,間隔,是一臺微妙的計算機,算心,不算路”,篇幅雖短,卻具有足夠的信息量,給讀者留下了眾多想象、聯想的空間。
《冷月》全章如下:
心已碎,我在盡力修補帶血的碎片,可是醫(yī)生不是我。藍天不知道;大海不知道;聰慧的世人不知道,只有我知道。
這篇散文詩不算標點符號還不到五十字,字數比一首七言律詩還少,但它給人的感覺不是信息量過小,而是言語控制恰到好處。此散文詩營造了空靈的意境,耐人尋味。倘若再添加一些言語,那就是多余的,就是“過量”的,就是畫蛇添足,也就達不到“被讀者所接收,并喚起讀者的審美想象”之要求。
嚴迪的散文詩善于言語控制,信息量恰當,易“被讀者所接收,并喚起讀者的審美想象”。盡管我們不能說其散文詩篇篇珠璣、言語控制都很出色,但其散文詩絕大多數達到了這一境界,也是不爭的事實。
散文詩,是介于散文和詩之間的一種文學體裁。記得曾有人將散文詩比喻為散文的妹妹,詩的姐姐。我以為,將此三者比喻為姐妹,并非基于篇幅的長短,因為散文、散文詩和詩都有長有短,而是基于其相似點:都不像小說那般重在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并以此反映社會生活等,而主要通過營造獨特的意境,達到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反映生活等目的。當然,三者也有區(qū)別。在外在表現形式上,詩分行排列,而散文和散文詩不分行排列。在語言的跳躍性上,往往散文小于散文詩,散文詩小于詩。散文詩,可謂散文的詩,詩化了的散文,具有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等特征,而又具有詩之特色,富有詩意。
嚴迪迄今已有六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創(chuàng)作經驗豐富,具有相當高的文學理論修養(yǎng),因而對詩、散文詩、散文的特征了如指掌,創(chuàng)作的散文詩具有濃郁的詩意。其散文詩具有濃郁的詩意,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重要的一點則是巧用比喻、比擬之修辭手法。
在散文詩中巧用比喻,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原本具體的事物變得更為具體,從而作品形象生動,具有濃郁的詩意。而巧用比喻,關鍵在于比喻的運用新穎恰當,通俗易懂。正如當代著名語言學家王希杰所強調的:“比喻的運用,要新鮮,貼切,不落俗套,但又不能為追求奇巧而晦澀費解,妨礙意義的表達。喻體應為廣大群眾,特別是交際對象所熟知。這樣的比喻,才是好比喻。”④嚴迪散文詩的比喻運用便達到了王希杰所強調的比喻的運用之要求,因而其散文詩的比喻的運用是巧妙的,為詩意濃郁增添了催化劑。下面,我們不妨來看嚴迪散文詩中的兩處精彩的比喻,以一斑窺全豹。
“琴聲有情,琴聲有悟,新村它是一個琴鍵,用為民辦實事歌詞,彈在人的心里?!保ā缎麓迨且粋€琴鍵》)以“新村它是一個琴鍵”這一巧妙的比喻來反映綠化生態(tài)中的新村,贊美政府為民辦實事深得人心,形象生動,富有詩意。而且其喻體“琴鍵”為廣大讀者所熟知,毫無“晦澀費解”之感。
“詩歌語言的變遷,它的潮頭流向,從中山裝到西裝?!保ā墩埥o他一縷陽光》)以“中山裝”比喻傳統(tǒng)的詩、詩的傳統(tǒng)的語言,以“西裝”比喻現代的詩,詩的現代語言的特征,新穎別致,富有詩意。其喻體“中山裝”與“西裝”也為廣大讀者所熟知,毫無“晦澀費解”之感。
嚴迪的散文詩運用比喻很成功,運用比擬也很成功。比擬,分為擬人與擬物兩種。在散文詩中巧用比擬,也可以達到形象生動、詩意濃郁之境界。
“古碑列隊,字在沉思,站立千年的字形,坐姿未變、身段未變、國體未變,仍安居在漢瓦木廊的古道里?!敻坏膫鞒?,只留下半個字的形象,它若流淚,先濕我心?!保ā豆疟嘘?,字在沉思》)這段文字通過“列隊”“沉思”“站立”“坐姿”“身段”“安居”“流淚”等描寫人的行為、心理活動等詞語將“古碑”“字”人格化,使之著上人的感情色彩,于濃郁的詩意里贊美了千年無價之寶的“古碑”“字”,并表達了詩人對文物受損的沉痛心情。
“藍空中有一片白云,每天從我頭頂的上空緩緩飄過。云呵借你的高度,能否把我?guī)肟罩?,一覽我的城市。”(《白云,請你把我?guī)敫呖铡罚┐颂幊晒Φ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贊美之情,同樣語言生動,詩意濃郁。
“他是一只蟲,又是一根草,連起來叫‘蟲草’。這是我對這位老主任為人的認識。‘蟲草’是一種滋補的植物,體現在他對報紙的責任上,隱含在他的感情中,他發(fā)稿的每個字均起到了對社會的滋補作用。”(《賞識一位報紙副刊的老主任》)這里贊美了報紙副刊的老主任、五十多年的老報人陳白子的為人。由于巧妙地運用了“他是一只蟲,又是一根草,連起來叫‘蟲草’”這一擬物手法(也可理解為兼用暗喻),陳白子熱愛報紙,忠于職守,編發(fā)的稿件具有正能量,“起到了對社會的滋補作用”等特點也就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正是由于巧用比喻、比擬之修辭手法,嚴迪散文詩的語言形象生動,詩意濃郁,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
創(chuàng)作詩文,引用前人的詩文名句,可謂自古而然。宋詞中就有不少作品引用了唐詩名句。大詩人蘇軾的“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反用唐代大詩人杜甫“落絮游絲亦有情”(《白絲行》)和著名詩人韓愈“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的詩意,言楊花看似無情,實則有愁思,真可謂“道是無情卻有情”了。今人引用前人的詩文名句也不勝枚舉。引用前人的詩文名句,必須與其他的言語渾然一體,“如同己出”,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嚴迪深得個中三昧,其散文詩里就有不少作品化用了前人主要是古代詩人、散文家的詩文名句。而且引用詩文名句不是為了賣弄詩人的學識、藝術修養(yǎng),盡管嚴迪平時注重讀書,對古詩文的造詣深,文學理論修養(yǎng)高,而是出于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反映生活的需要,是自然而巧妙的,且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引用的詩文名句與作者的語言渾然一體,“如同己出”,因而藝術效果突出:
“意猶未盡,在不透明的云層里飄蕩,在辛酸的小巷里徘徊,我醒悟了: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弦中的柔情也許是她心中的低語》)其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系直接引用了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的詞句,與詩人自己的語言有機結合,真切地抒發(fā)了詩人對人生的獨到感受。或許其感受與李清照的有相似之處,但二者并非完全重合,而是或同或異,同中有異。
“有生育必有終老,草原,它是永無蒼老的跡象,只有風吹草低見牛羊,念天地之悠悠,思接千載,隨著時光流轉的歲月,它是一幅永遠寧靜的風景,茫茫無際的天然牧場,倒是像蘇醒了一本古書……”(《守住生態(tài)守住了家園》之《風吹草低見牛羊》)其中,“風吹草低見牛羊”,既是實寫眼前的草原之景,又是直接引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詩句;“念天地之悠悠”,系直接引用了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里的詩句;“思接千載”,當是直接引用了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的語句。這里,盡管連續(xù)直接引用了古詩文名句,但不著痕跡,“如同己出”。
化用,實乃引用的最高層次,更能體現作品引用詩文名句“如同己出”之特色。
以上僅是舉例,但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嚴迪的散文詩引用詩文名句“如同己出”之特色。嚴迪的散文詩既彰顯了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獨特的語言美。
嚴迪的詩形成了鮮明的語言風格,散文詩也形成了鮮明的語言風格。這是他創(chuàng)作成熟的標志。嚴迪對散文詩的語言表達有著自己的追求,在其散文詩集《走進開花的那里》的序中便明確地闡述了其觀點:“散文詩的語言表達,我是力倡詩化語言的表達,少一點描敘性,我寫的散文不在其論。至于是傳統(tǒng)的、現代的、民間的三者之間,可因習慣之宜,不過它是精干的、口語的、幽默的,還穿插了一些古味的,讓它活起來,語言的運用,這與我長時期寫詩的基礎有關?!雹菸乙詾椋瑖赖系摹傲Τ娀Z言的表達”等觀點是建立在理論研究與深入思考等基礎之上的,符合其散文詩語言表達的實際。上文,我已從不同角度就其散文詩的語言表達之特色作了具體的闡述,下面從語言風格的角度進一步探討其語言運用之特色。嚴迪散文詩的語言風格多樣,至少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語言的清新,其可貴之處首先就在于“清”?!扒濉敝畠群缑鞔鷹钌魉裕骸扒逡?,流麗而不濁滯”,當清爽脫俗,自然流暢。“清”之散文詩,與“錯彩鏤金,雕繢(同“繪”)滿眼”之作相對立,似“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南朝]《西洲曲》),若“楊柳青青江水平”([唐]劉禹錫:《竹枝詞》),誦之如行云流水,目之則賞心悅目。清新,落腳在一個“新”字,力求“無一字有出處”。嚴迪散文詩里的不少作品語言清新,讓人誦之如行云流水,目之則賞心悅目?!端l(xiāng)的水》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此散文詩寫水鄉(xiāng)的水,“是水鄉(xiāng)脖子上的一條圍巾,瀟瀟灑灑,增添了古鎮(zhèn)無限的美感”“景觀特別優(yōu)雅,水上有數十座石拱橋,騎上水做的馬,狀如一彎秋月橫跨。一把櫓,已緩慢地搖過了數座橋洞,搖進了時間的深處,水鄉(xiāng)的水,已過濾了我一路趕來的疲勞”,語言清新,感受獨特。
語言的平淡不是平庸,而是集質樸、自然、通俗、意濃于一體。四者缺一不可,倘若失去前三者,平淡則不見自家本色,而變?yōu)闈馄G或是綺麗了;倘若缺少后者,平淡也就變成了平庸。嚴迪散文詩里眾多的作品語言平淡,“似淡而實美”。如《只要不是庸俗的平淡》表達了詩人的人生觀:“我對人生的定義是:不要瞬間的絢爛,只要不庸俗、平淡。所有的幻夢有限,缸里水不要太滿;壇子里的米,不要太多;袋子里錢不要太脹。站在最高點看世界。”沒有華麗的詞藻,也無一冷僻的詞語,語言質樸無華而意濃,套用詩人“只要不是庸俗的平淡”的話說,是語言平淡而不庸俗。因此,“似淡而實美”,耐人尋味?!段屹N緊了你的城墻》的語言也質樸無華,像“古老的城墻,大紅的窗框,背后已經是入詩的河山,連接著中國的心臟,我緊貼你的城墻,不是為了照相,是在守衛(wèi)”這些文字中也無一難讀的字,質樸而又有詩意,平淡的語言中包蘊著詩人熱愛祖國河山,護衛(wèi)祖國和首都之心,頗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柔美,是一種審美范疇,也是一種語言的風格,與壯美相對。嚴迪的散文詩,無論是寫人敘事的,還是摹景抒情的,都不乏語言柔美之作。其散文詩的語言優(yōu)美,如同江南水鄉(xiāng)小橋下潺潺的流水,又似“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杜甫:《春夜喜雨》)的春雨。
其語言柔美,或者表現為筆觸細膩?!读魈手p音樂的旋律》(3章)《秋思水鄉(xiāng)》《一泓水面》等可謂這方面的代表作。以《流淌著輕音樂的旋律》(3章)為例,這三章描寫優(yōu)美的尚湖,聯想到歷史上的人物及其故事,姜太公曾經在此釣魚,唐伯虎也曾經在此游湖;進而贊美尚湖與虞山“處得一往情深”。其筆觸細膩,充分體現了嚴迪散文詩語言柔美之風格?;蛘弑憩F為含蓄之中見其柔美。含蓄,本身也是一種語言風格。而含蓄的語言往往具有柔美之元素。相比較而言,嚴迪的散文詩語言含蓄之作在其散文詩中所占比例并不算大,但頗能體現其語言柔美之風格。上文提及的《距離》《冷月》等散文詩,便具有語言含蓄之風格。又如:“母親湖,血緣的河流,心里畫廊在延伸?!保ā段业哪赣H湖)“歷史也在與索道并肩移動,索道的余熱,尚未散盡,春天的大橋已經崛起。索道老了,寒風挾持過的腳步未停,望著它獨自過江的背影,我在秋思。”(《長江索道》)這些語言表達詩人的情感、思想,含蓄之中又見其柔美。嚴迪的散文詩語言柔美也由此可見一斑。
嚴迪的散文詩,關注當下,接地氣,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弘揚正能量,抒發(fā)愛國情、家鄉(xiāng)情、親情、友情等,情真意切,表達詩人對生活的獨到感受,構思巧妙,想象、聯想豐富,因而現實性、時代性強,感召力強,感染力強,思想性強,藝術性也強,尤其是形成了語言特色。其語言特色突出地表現為善于言語控制,信息量恰當,既不“過”,又非“不及”;巧用比喻、比擬之手法,恰如其分,詩意濃郁;引用詩文名句,與作者自己的語言融為一體,“如同己出”;語言風格鮮明,語言清新,讓人誦之如行云流水,目之則賞心悅目,語言平淡,不是平庸,而是集質樸、自然、通俗、意濃于一體,語言柔美,或者表現為筆觸細膩,或者表現為含蓄之中見其柔美,猶如江南的潺潺流水、瀟瀟春雨,能引起人的美感。一言以蔽之,嚴迪的散文詩,思想性與藝術性得到了較好的統(tǒng)一,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尤其是語言特色鮮明,搖曳多姿的藝術之花,給人以美的享受。
注釋:
① ②吳思敬:《吳思敬論新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343頁。
③ 吳思敬:《吳思敬論新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344頁。
④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93頁。
⑤ 嚴迪:《走進開花的那里》,北京:團結出版社,2016年,“序”,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