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炳
西晉名將羊祜,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曾舉薦許多賢者為官,但從來不對人言講,更不讓人感謝。晉帝不解,羊祜回答說:“官拜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羊祜不張己恩,不讓受恩者謝恩私門,乃施恩第一境界也。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的起義軍攻打到河南睢州。清初理學(xué)名臣湯斌時年只有十五歲,母親不幸在戰(zhàn)亂中身亡,他帶著仆人到外地避難途中,又遇到劫匪,被搶光了盤纏,只好向路過的人家求助。主人是個善良之人,聽了他們的情況便答應(yīng)讓他們留宿一晚。第二天,湯斌向主人告辭,帶著仆人離開。仆人捧著臨行前主人送的食物,愁眉苦臉地說:“吃完這些食物,我們該怎么辦呢?”湯斌苦笑著搖搖頭,繼續(xù)向前趕路。走不多遠(yuǎn),仆人突然拍著腦袋叫起來:“我想起來了,剛剛那戶人家的主人和我們家老爺是舊相識。五年前,他路過我們府上時,突發(fā)疾病暈倒,老爺找大夫?qū)⑺t(yī)好。如此說來,老爺還是他的救命恩人呢!”看著仆人興奮的樣子,湯斌平淡地說:“我知道,我早就認(rèn)出來了。”“那你剛才怎么不提呢?”仆人疑惑不解地問,“念在舊恩上,他一定會讓我們多住一些時日呀?!睖髷[擺手說:“現(xiàn)在是我們有求于人,一提舊恩,就變成了我們向他索要回報,這會給他帶來壓力,讓他為難。而且,即使他愿意幫我們,好像也變成了理所當(dāng)然,還可能引起他的反感。所以,還是不提舊恩為好?!焙髞恚羌抑魅艘餐蝗幌肫鹜?,認(rèn)出湯斌是舊日恩人的兒子,專門派人把他們請了回去。得知湯斌說的那些話后,他對湯斌佩服不已。湯斌有難求于人,而不提昔日有恩于人,不以舊恩圖報,乃施恩的第二境界也。
最近,網(wǎng)上流傳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寫道:“爸爸經(jīng)常以高價向一些窮人買東西,即使是他不需要的,而且他習(xí)慣于多付點(diǎn)錢。爸爸說‘這是包裹著尊嚴(yán)的慈善’?!边€有社會上有些行善者以高價購買殘疾人的手工藝品,購買貧困地區(qū)孩子們制作的粗糙的小玩具等,這種施恩,讓對方付出勞動得到報酬,不讓受恩者承載感情債,保護(hù)了對方的人格尊嚴(yán),這乃施恩的第三境界也。
老子曰:“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逼湟馐钦f,為了積德才去行善,便沒有德了。圖人家回報的行善,那就不叫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