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康,陳俊華,王志亮,田孝光,金 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質礦產開發(fā)局第二地質大隊,新疆喀什844000)
工區(qū)位于西昆侖、喀喇昆侖、帕米爾三大構造單元的結合部位。大地構造位置:東北部屬塔里木板塊南緣活動帶公格爾—喀拉塔什中間地塊的西北段,西南部屬華南板塊羌塘微板塊的一部分。工作區(qū)位于巴顏喀拉—松潘成礦省西昆侖南部喬戈里(陸緣盆地)Cu-Au礦帶(Ⅷ-1-②),同時本帶位于明鐵蓋銅、金、稀有金屬礦化集中區(qū),找礦前景良好。
礦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中下侏羅統(tǒng)龍山組(J1-2l)和第西系(Q)。
中下侏羅統(tǒng)龍山組(J1-2l):是礦區(qū)地表出露的唯一地層單元,出露于工區(qū)北側,地層總體呈一單斜構造,近東西向展布,傾向南西—南東,傾角在35°~60°之間。為一套淺海相碳酸鹽巖夾碎屑巖建造,巖性有黑色含炭質長英質粉砂巖、灰?guī)r。底部和頂部被新生代閃長巖、英安巖侵入破壞。
第西系(Q):主要分布于在現(xiàn)代河谷中及其兩側,以及部分山坡處,主要為沖洪積、殘坡積、風成堆積物等組成。
巖漿巖占據(jù)了工區(qū)相當大的空間。礦區(qū)主要出露的巖漿巖為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巖,巖性為灰色細粒閃長巖(δ)為主,大面積分布于礦區(qū)南部,呈巖基產出,少量呈巖枝穿插地層中。
礦區(qū)位于南昆侖褶皺帶和林濟塘冒地槽褶皺帶附近,其中該區(qū)位于明鐵蓋大斷裂南緣,西側緊鄰群沙拉吉里阿溝斷裂。工區(qū)呈單斜構造,地層傾向南南西—南西,傾角一般在55°左右。工區(qū)內未見明顯的斷裂及褶皺構造,但受后期巖體侵入的影響,在接觸面附近的地層發(fā)生明顯扭曲變形,層間裂隙較為發(fā)育,巖石整體較為破碎。在裂隙中常見有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矽卡巖化及綠泥石化。
在礦區(qū)共圈定了5條銅鉛鋅礦(化)體,編號分別為Ⅰ、Ⅱ、Ⅲ、Ⅳ、Ⅴ。礦體集中分布于閃長巖與中、下侏羅統(tǒng)龍山組的砂巖、灰?guī)r接觸帶附近,矽卡巖化明顯,各礦體特征敘述如下:
(1)Ⅰ號礦體出露長1198m,產于閃長巖與大理巖化灰?guī)r接觸部位的矽卡巖中。礦體總體走向278°,產狀165°~197°∠23°~49°,礦體視厚度2~8m,銅品位0.26%~0.54%;鉛 品 位 0.39%~5.11%;鋅 品 位0.68%~4.6%。
(2)Ⅱ號礦體出露長166m,產于閃長巖與大理巖化灰?guī)r接觸部位的矽卡巖中。礦化體總體走向269°,產狀162°~196°∠35°~46°。礦體視厚度為2m,銅品位0.06%~0.21%;鉛 品 位 0.51%~1.15%;鋅 品 位0.70%~4.90%。
(4)Ⅲ號鉛鋅礦體出露長368m,產于矽卡巖中,總體走向294°,產狀 198°~211°∠38°~49°,礦體視厚度2~6m,銅 品 位 0.09%~0.23%;鉛 品 位 0.34%~4.37%;鋅品位0.92%~4.11%。
⑷Ⅳ號鉛鋅礦體出露長742m,產于閃長巖與大理巖化灰?guī)r接觸部位的矽卡巖中,含礦巖性為透輝石矽卡巖,產狀 165°~232°∠40°~82°。礦體視厚度 1.2~8m。銅品位0.24%~0.36%;鉛品位0.09%~9.39%;鋅品位1.06%~9.88%。
⑸Ⅴ號鉛鋅礦體出露長166m,產于硅化石英細砂巖與大理巖化灰?guī)r接觸部位。礦體產狀135°~137°∠51°~62°,礦體視厚度1m,銅品位0.12%;鉛品位1.68%;鋅品位0.57%。
(1)礦石成份特征:
方鉛礦:鉛灰色、強金屬光澤、自形—半自形粒狀、粒徑0.2~1.5mm,常與黃鐵礦及閃鋅礦等礦物連生在一起,呈稀疏浸染狀分布,含量約1%~3%。
閃鋅礦:棕褐色,半自形粒狀結構,粒徑約為0.2~0.8mm。與方鉛礦及黃鐵礦等礦物連生。含量約在3%~5%左右。
黃鐵礦:自形、具不規(guī)則狀、浸染狀,含量約1%~5%。
褐鐵礦:棕褐—黃褐色,沿巖石裂隙產出。含量約1%~3%左右。
孔雀石:為銅礦物氧化產物,含量普遍小于1%。(2)礦石結構:自形—半自形結構、交代結構。
(3)礦石構造:浸染狀構造、細脈狀構造、團塊狀構造。
(4)礦石類型:從各礦體所見礦石礦物成分及結合礦石物相分析結果,在目前所控制的勘查深度鉛鋅礦石均有不同程度的氧化礦石存在,氧化鉛鋅礦物含量普遍高達30%~40%,為混合礦。
將12種元素的分析結果在計算機上利用“金維地學信息研究應用系統(tǒng)(GeoIPAS)”軟件將原始數(shù)據(jù)剔除特高值后,求出各元素的平均值,作為工區(qū)巖屑、土壤樣背景平均值的背景平均值,其結果見表1。
工區(qū)與地殼豐度值對比,明顯低于地殼豐度值的元素是Cu、Au、Mn;接近地殼豐度值的元素為W、Sn、Mo;明顯高于地殼豐度值的元素有Ag、Pb、Zn、As、Sb、Bi。
由表1可看出,與原1∶50萬區(qū)域化探掃面結果相比,工區(qū)元素相對較高的元素有Pb、Zn、Ag、As、Sb、Mn,工區(qū)元素較1∶50萬區(qū)域化探掃面結果低的元素有Au、Cu、W、Sn、Mo、Bi。反映了工區(qū)是以鉛、鋅、銀、砷、銻等中低溫元素相對富集,金、銅元素相對虧損,同時也反映了該區(qū)主要是以淺變質的細碎屑沉積為主的元素分布特征。
表1 工區(qū)巖屑、土壤樣背景平均值
從整個工區(qū)12種元素的變差系數(shù)(Cv)可以看出:Cv<1.0的元素有As、W、Mo、Sn共4種元素,其中Cv>0.5的元素為As、W、Mo;Cv≤0.5的元素為Sn;Cv>1.0的元素有Au、Ag、Mn、Pb、Zn、Cu、Sb、Bi共8種元素,其中Pb、Zn、Ag、Bi四種元素的Cv>5,表明這4種元素分布極不均勻,元素含量起伏變化大,極易在有利地段形成礦體。
對工區(qū)12種元素水系沉積物的R型聚類分析表明,相關系數(shù)在0.80的相似水平上,普查區(qū)元素可分為2組,第一組為Pb、Zn、Ag等中溫元素組合;第二組為W、Sn、Mo中高溫元素組合。
工區(qū)共圈定單元素異常79個,工區(qū)內共圈定綜合異常10個,編號為HS-1~10。
(1)HS-1異常。該異常以Pb、Zn、Ag、Bi元素為主,伴生有Cu、W、Sb元素,異常綜合表達式為:Pb91-Zn102-Ag71-Bi86。異常形狀不規(guī)則狀,異常面積0.204km2。其中Pb異常面積0.118km2,最高值5000×10-6,平均值383.25×10-6;Zn異常面積0.083km2,最高值為2080.263×10-6,平均值為840.697×10-6;Ag 異常面積0.053km2,最高值10×10-6,平均值10×10-6;Bi的異常面積0.035km2,最高值11.74×10-6,平均值6.74×10-6。異常區(qū)內的4種元素套合好,顯示出Pb、Zn、Ag、Bi多元素共同富集的特征。
表2 群沙拉吉里阿銅礦區(qū)各元素化探參數(shù)統(tǒng)計結果表
其中HS-1號綜合異常與本區(qū)內Ⅰ號鉛鋅礦體位置及Ⅰ號鉛鋅礦體西端延伸方向相對應。異常的濃集中心處位于灰黑色薄層狀粉砂巖、暗灰色細粒閃長巖的接觸帶上,該異常與灰黑色薄層狀粉砂巖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推斷異常的形成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為礦致異常,異常面積較大、成礦條件有利,異常元素套合較好,在該異常區(qū)中已發(fā)現(xiàn)了Ⅰ號鉛鋅礦體,充分顯示了該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值得繼續(xù)進行地質工作。
(2)HS-2異常。該異常以Pb、Zn、Ag、Cu、Mn、Bi、W元素為主,伴生有Mo元素,異常綜合表達式為:Pb93-Zn104-Ag75-Cu81-Mn77-Bi88-W102。異常形狀不規(guī)則狀,異常面積0.42km2。其中Pb異常面積0.191km2,最高值3671×10-6,平均值207.58×10-6;Zn異常面積0.249km2,最高值為5254×10-6,平均值為641×10-6;Ag 異常面積0.035km2,最高值5.2×10-6,平均值 2.26×10-6;Cu 的異常面積 0.026km2,最高值3335.38×10-9,平均值1148.75×10-6;Mn的異常面積0.055km2,最高值 19356×10-9,平均值 9364×10-6;Bi的異常面積0.01km2,最高值1.2×10-6,平均值1.2×10-6;W的異常面積0.084km2,最高值4.25×10-6,平均值2.61×10-6。異常區(qū)內的7種元素套合好,顯示出Pb、Zn、Ag、Cu、Mn、Bi、W多元素共同富集的特征。
其中HS-2號綜合異常與本區(qū)內Ⅰ號、Ⅱ號鉛鋅礦體位置相對應。異常區(qū)出露的巖性主要為黑色薄層狀粉砂巖、大理巖化灰?guī)r、矽卡巖、暗灰色細粒閃長巖等。異常的濃集中心處位于灰黑色薄層狀粉砂巖、矽卡巖及暗灰色細粒閃長巖的接觸帶上,推斷該異常的形成與巖漿侵入引起的矽卡巖化有關,為礦致異常。該異常面積較大、成礦條件有利,異常元素套合較好,在該異常區(qū)中已發(fā)現(xiàn)了Ⅰ號、Ⅱ號鉛鋅礦體,充分顯示了該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值得繼續(xù)進行地質工作。
(3)HS-3異常。該異常以Zn、Cu元素為主,異常綜合表達式為:Zn101-Cu88。異常形狀不規(guī)則狀,異常面積0.0268km2。其中Zn異常面積0.016km2,最高值39608.13×10-6,平均值 9614.71×10-6;Cu 異常面積0.011km2,最高值為90.49×10-6,平均值為67.4×10-6。
HS-3號綜合異常與本區(qū)內Ⅲ號鉛鋅礦體位置相對應。異常區(qū)出露的巖性主要為黑色薄層狀粉砂巖、大理巖化灰?guī)r、矽卡巖、暗灰色細粒閃長巖等。異常的濃集中心處位于灰黑色薄層狀粉砂巖、矽卡巖及暗灰色細粒閃長巖的接觸帶上,該異常與矽卡巖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為礦致異常。該異常成礦條件有利,在該異常區(qū)中已發(fā)現(xiàn)了Ⅲ號鉛鋅礦體,充分顯示了該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值得繼續(xù)進行地質工作。
(4)HS-4異常。該異常以Zn、Mn元素為主,異常綜合表達式為:Zn103-Mn74,異常形狀不規(guī)則狀,面積0.0449km2。其中 Zn異常面積 0.032km2,最高值5104.58×10-6,平均值 2645.81×10-6;Mn 異常面積0.011km2,最高值為3125.36×10-6,平均值為2358.33×10-6。
HS-4號綜合異常與本區(qū)內Ⅳ號鉛鋅礦體位置相對應。異常區(qū)出露的巖性主要為黑色薄層狀粉砂巖、大理巖化灰?guī)r、矽卡巖、暗灰色細粒閃長巖等。異常的濃集中心處位于灰黑色薄層狀粉砂巖、矽卡巖及暗灰色細粒閃長巖的接觸帶上,該異常與矽卡巖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為礦致異常。該異常成礦條件有利,在該異常區(qū)中已發(fā)現(xiàn)了Ⅳ號鉛鋅礦體,充分顯示了該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值得繼續(xù)進行地質工作。
(5)HS-5異常。該異常以Pb、Zn、Bi、As元素為主,伴生有Cu元素,異常綜合表達式為:Pb92-Zn105-Bi85-As41。異常形狀呈橢圓狀,異常面積0.057km2。其中Pb異常面積0.034km2,最高值5000×10-6,平均值818.979× 10-6;Zn 異 常 面 積 0.032km2,最 高 值 為1620.21×10-6,平均值為681.13×10-6;Bi的異常面積0.028km2,最高值9.1×10-9,平均值3.15×10-6;As的異常面積0.043km2,最高值202.96×10-9,平均值83.07×10-6。異常區(qū)內的4種元素套合好,顯示出Pb、Zn、Bi、As多元素共同富集的特征。
其中HS-5號綜合異常與本區(qū)內Ⅴ號鉛鋅礦體位置相對應。異常區(qū)出露的巖性主要為黑色薄層狀粉砂巖、石英細砂巖、大理巖化灰?guī)r等。異常的濃集中心處位于灰黑色薄層狀粉砂巖中,該異常與灰黑色薄層狀粉砂巖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為礦致異常,成礦條件有利,異常元素套合較好,在該異常區(qū)的南部中已發(fā)現(xiàn)了Ⅴ號鉛鋅礦體,充分顯示了該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值得繼續(xù)進行地質工作。
(6)HS-6異常。該異常以Cu、Bi元素為主,伴生有Ag元素,異常綜合表達式為:Cu86-Bi83。異常形狀呈橢圓狀,異常面積0.0209km2。其中Cu異常面積0.012km2,最高值1840.5×10-6,平均值124.19×10-6;Bi異常面積0.028km2,最高值為9.1×10-6,平均值為3.15×10-6。
異常區(qū)出露的巖性為暗灰色細粒閃長巖。推斷該異常的形成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異常元素組合簡單,成礦條件一般,找礦潛力較差。
(7)HS-7異常。該異常以Pb、Ag元素為主,伴生有W元素,異常綜合表達式為:Pb96-Ag72。異常形狀呈橢圓狀,異常面積0.0276km2。其中Pb異常面積0.011km2,最高值400×10-6,平均值155.2×10-6;Ag異常面積0.046km2,最高值為8×10-6,平均值為5×10-6。
異常區(qū)出露的巖性為暗灰色細粒閃長巖,該異常的形成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異常元素組合簡單,成礦條件一般,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
(8)HS-8異常。該異常以Pb、Zn元素為主,異常綜合表達式為:Pb94-Zn1010。異常形狀呈橢圓狀,異常面積0.0646km2。其中Pb異常面積0.063km2,最高值2860× 10-6,平均 值 533.237× 10-6;Zn 異 常面 積0.012km2,最高值為260.45×10-6,平均值為 209.56×10-6。
異常區(qū)出露的巖性為暗灰色細粒閃長巖,推斷該異常的形成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異常區(qū)內的鉛、鋅元素套合好,成礦條件一般,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建議進行檢查。
(9)HS-9異常。該異常以Pb、Zn、Mn元素為主,異常綜合表達式為:Pb98-Zn109-Mn71。異常形狀呈橢圓狀,異常面積0.0351km2。其中Pb異常面積0.025km2,最高值 125×10-6,平均值 100.55×10-6;Zn異常面積0.026km2,最高值為294×10-6,平均值為218.75×10-6;Mn的異常面積0.016km2,最高值1806×10-9,平均值1662.5×10-6。異常區(qū)內的3種元素套合好,顯示出Pb、Zn、Mn元素共同富集的特征。
異常區(qū)出露的巖性為暗灰色細粒閃長巖,推斷該異常的形成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成礦條件一般,找礦潛力一般。
(10)HS-10異常。該異常以Pb、Zn元素為主,異常綜合表達式為:Pb95-Zn106。異常形狀呈圓狀,異常面積0.062km2。其中Pb異常面積0.033km2,最高值332× 10-6,平 均 值 131.733× 10-6;Zn 異 常 面 積0.047km2,最高值為 782×10-6,平均值為 473.67×10-6。異常區(qū)內的2種元素套合好,顯示出Pb、Zn元素共同富集的特征。
異常區(qū)均為第四系殘破積物覆蓋,推測下部巖性為暗灰色細粒閃長巖。推斷該異常的形成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異常區(qū)內的鉛、鋅、元素套合好。成礦條件一般,具有一定的找礦潛力。
總之HS-1、HS-2、HS-3、HS-4、HS-5號綜合異常位于巖體與圍巖的接觸帶及其附近,成礦條件有利。與本區(qū)Ⅰ號、Ⅱ號、Ⅲ號、Ⅳ號、Ⅴ號鉛鋅礦體位置對應,均為礦致異常,具有較好的找礦潛力。HS-6、HS-7、HS-8、HS-9、HS-10號綜合異常推斷該異常的形成與巖漿熱液活動有關,具一定的找礦前景。
根據(jù)主成礦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伴生元素的共生組合規(guī)律,根據(jù)典型礦床地球化學模式并結合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礦(床)體,確定本區(qū)為鉛、鋅、銀、銅多金屬礦類綜合異常。下一步應加強對HS-6、HS-7、HS-8、HS-9、HS-10號綜合異常進行重點檢查,查證此類異常的成因。
礦體均產于閃長巖體與大理巖化灰?guī)r、灰黑色粉砂巖接觸部位,賦礦巖性明顯發(fā)生透輝石、陽起石矽卡巖化,礦化體上部與閃長巖接觸,局部被巖體破壞,說明巖漿侵入后期熱液為鉛鋅礦體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碎屑巖地層尤其是大理巖化灰?guī)r巖性段為熱液中鉛鋅礦提供了交換富集的有利場所,礦體產出狀態(tài)較嚴格受巖體接觸面控制,圍巖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大理巖化、陽起石化等,和典型矽卡巖礦物共生組合和生成順序一致,確定本礦區(qū)礦床成因類型為矽卡巖型銅鉛鋅礦床。
(1)銅鉛鋅礦的原生露頭,是找礦最直接標志。
(2)地層找礦標志:中下侏羅統(tǒng)龍山組的大理巖化灰?guī)r、灰黑色粉砂巖與灰色細粒閃長巖的接觸部位是主要賦(含)礦層位。碳酸鹽發(fā)育地段,尤其是其接觸帶矽卡巖化地段是尋找類似多金屬礦的有利層位,可作為該類型礦床的地層找礦標志。
(4)化探異常找礦標志:根據(jù)巖石、土壤化探測量異常,可實施間接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