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孩子被灌輸宏大的理想,卻未曾想見未來的自己會在人生的十字街頭,迷茫地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他們中的大多數注定會成為無名的一代,但沒有人被告知這其實是一種常態(tài)。
——俞詩逸論平庸
我想要那些可以要了我的命的音樂,我不想要那些放松的音樂。它一定要配得上我內心的悲傷,配得上孩提時代在蒸籠般的孤兒院里偷偷哭泣的那些年。貝多芬的音樂有時候能表達出這種情緒。
——德博拉·利維《碎成十二片的心》
對我這樣的人來說,青春絕不意味著美麗,也不是什么特別的東西。倘若如此,青春是什么呢?青春只是使我活著的力量,是各種愚蠢但又一直支撐著我生命燃燒的東西,一切支撐著我生命的事物都是我的青春經歷的對象,這就是我的青春。
——坂口安吾《墮落論》
一個年輕寫作者必須閱讀,必須閱讀、閱讀再閱讀。帶著冒險精神,兼容并蓄、持之以恒。他必須閱讀遇到的所有書。經典讀物,書架上吸引他的舊書,老師推薦的巨著,忘在地鐵座位上的暢銷書,火車站折角的舊小說,度假小屋里的古董精裝書。
——科倫·麥凱恩《給青年作家的信》
生命就是這樣一種力量,它不停地征服、吞噬周圍的一切,將其中的力量據為己有,并充分發(fā)揮對這些力量的統(tǒng)帥作用。肉體方面明顯是這樣的,即便是在靈魂和精神方面也一定是這樣的。
——佐藤春夫《田園的憂郁》
風格幾乎是無意識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風格就是他靈魂的樣子,他的文字也就是他靈魂無意識的表達。學不來也改不了。
——李銀河《人間采蜜記》
孩子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被記住,也越有效。
——阿黛爾·法伯
自童年時代開始,人們就告訴我們,我們所有努力的目的都在于找到我們所擁有的、別人提供給我們的存在的意義。我們應該從中走出來,應該保持快樂。
——《1962——1991 私人文學史:杜拉斯訪談錄》
隨著年歲漸長,我不再那么自負,這才開始發(fā)現大山本身。它的輪廓和色彩,它的水路與巖石,它的花朵與飛鳥——一切都變得有趣起來。在此期間我發(fā)現,人類關于石頭、花卉和鳥類的經驗也擴充了它們的意義。被探索的一方會隨探索者一同成長。
——娜恩·謝潑德《活山》
對我來說,最壞的事情發(fā)生時,幾乎像一種解脫:我知道我能對付。難的是等待事情發(fā)生的時候。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我的奮斗2》
你生活過、經歷過的歷史,和在書本上、電視里看到的歷史是完全不同的。一個人過去的經歷是沒辦法輕而易舉地擺脫的。
——馬特·海格《時光邊緣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