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7B-0010-03
一、錢愛芙不斷探索追求,正在構建自己的教育哲學
我去過常州市武進區(qū)實驗小學好多次。每次去,都有一句歌詞冒出來:開滿鮮花的窗臺。當然,這不準確,學校怎么是窗臺呢?不過,這是一種意象、氣象,是言其美,言其品格,言其氣質。在這樣的學校里,一定會遇到校長錢愛芙,她總是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行走,像是在穿行——在傳統(tǒng)與時尚中穿行。我總覺得她不是一個人在走,而是一支隊伍在行進。正是在這樣的穿行中,她追尋著,也開始建構了她的教育哲學。錢愛芙的教育哲學,如果用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話來說,不妨叫作“一個人,可以是一支隊伍”;如果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話語來說,可以叫作“修辭立其誠”。
一定會有人質疑:一個小學校長能有自己的哲學嗎?這樣的質疑肯定有道理。不過,大哲學家黑格爾早就給哲學分類了,而他最喜歡穿著便服走在大地上的哲學和哲學家,而不是穿著道袍的。意思十分清楚:普通人可以有自己的哲學,可以成為哲學家。
所謂“一個人,可以是一支隊伍”,說的是錢愛芙,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是一支隊伍在行進。她已把全校的老師,甚至是學生、家長都凝聚在一起,成了一個人。她的辦學之道、教育之道是團結就是力量,合作才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發(fā)展力。如果一個校長的身后沒有一支隊伍,學??隙ㄊ寝k不好的。而她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薩特說得特別精彩、深刻:“人不是別的,人只是他打算成為的,只有在人實現(xiàn)其自我范圍內人才存在,因此,人不是別的,人只是他自己行為的總和,人不是別的,人的生活是什么,人也就是什么。” 錢愛芙的生活和行為應和了并印證了這一哲學判斷,實現(xiàn)了她自己的生活意義。
所謂“修辭立其誠”,這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元素,最終成了一個文化符號。修辭,不只是指一種表達,一種講究的表達,而且是一種深刻的修身;修辭,也不只是一種為人的路徑和方式,而且是一種品格;修辭,更不只是一種生活的樣式,而是一種經歷?!靶揶o”的是“立其誠”。立其誠,當然是結果,但也是,抑或說是更崇高的品格,更崇高的境界。錢愛芙就是要通過“修辭”去“立其誠”。這當然也是她的辦學之道、教育之道,同樣應和著、印證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實現(xiàn)著自己的教育夢想。
其實,“一個人,可以是一支隊伍”與“修辭立其誠”是相通的。薩特的那段話是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里說的,可見,他追求的倫理道德,是向上向善,這和“修辭立其誠”內在相通,具有一致性。將兩者結合在一起,還可以做這樣的詮釋:修辭立其誠,是基于道德與真誠,其結果是道德與真誠讓“一個人,成了一支隊伍”;或者說,道德與真誠,是“一個人,可以是一支隊伍”的內涵與深意。
二、錢愛芙在探索、追求、建構中,逐漸明晰了教育哲學的幾大因子
教育哲學不是空洞的,總有自己豐富而深刻的內涵,用幾大因子編織“開滿鮮花的窗臺”,尋找通往世界的站臺,走一條幸福之路。錢愛芙的經歷以及她不懈的努力,讓幾大因子已基本形成,并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
其一,向善——鮮明的道德感。人應該是一種意義的存在,是一種道德的存在:因為,人無德不立;因為,道德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目標;因為,道德能讓人永駐山巔。而善,首先表現(xiàn)在愛上。錢愛芙認為,“愛是一種高度”。這一高度具體化為:“真摯的愛是責任”“在愛心與責任的驅動下,不斷地思考更適合學生、教師、學校發(fā)展的需要”“伴隨孩子成長的是漫過心底的愛”“有了足夠的愛和愛的能力,就能企及人類應該達到的巔峰”。向善,一定會與幸福相遇。相遇,其實是觀察和發(fā)現(xiàn),是對話與思考,若此,幸福就會超越內心的感受與體悟,而走向道德判斷,走向道德價值觀念。我曾大膽地提出一個命題:道德是幸福的法則,也可以演繹為:善是幸福的法則。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教育哲學的核心應該是道德,是愛,是向善。因此,一個人,才可能是一支隊伍;修辭,才可能立其誠,抑或說,向善是最根本的誠。錢愛芙為此刻苦地努力著、踐行著。
其二,向上——崇高的使命感。向上首先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沒有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缺失這樣的積極追求,就不會進步、提升。其實,向上,還意味著向前,永遠面向未來,瞭望并去追逐遠方的地平線。向上的人才會向前。向上,還意味著向外。所謂向外,就是開放、開闊自己的胸襟,開拓自己的眼界,解放自己的手腳,向外才會有更高的向上。當然,向上,也意味著向下,即回歸傳統(tǒng),回歸大地,回歸實踐,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小學教育的田野。無論哪一種解釋,總之,向上,是一種使命感,鮮明,強烈,崇高。錢愛芙的使命感,凝聚在辦好的學校,辦好集團學校,辦好每一所學校。她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是在確定集團的“上善”的核心理念后,對每所學校的文化符號、核心教育理念進行了梳理,以形成和而不同的辦學格局和氣象:武實小——上善·成己達人;武實小分?!仙啤徝溃焕罟珮阈W——上善·適合;人民路小學——上善·開環(huán);海南屯昌實小——上善·合一。顯然,她的使命感是在文化認同、文化共融、文化共創(chuàng)理念下的文化行動。辦好一所學校已實屬不易,而辦好集團的每一所學校更不易。這樣的向上的使命感充溢在錢愛芙的教育哲學中,“一個人,也可以是一支隊伍”和“修辭立其誠”的哲學理念便有了更豐厚的內涵。
其三,真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哲學不是無情之學,固然有深刻的理性,但假若缺失了情感,那也只是冷冰冰的令人敬畏的“高深學問”。這一道理并不難理解。沒有情,沒有真情,一個人,能成為一支隊伍嗎?一個沒有真情的人,他永遠只是一個人,而不會成為一支隊伍;同樣,真正的“修辭”,當為“真情”的表達,有了真情才會讓道德感、使命感有溫度,有美麗的表情。錢愛芙把真情傾注社會,讓一片真情化成彩虹,讓社會享受到教育所創(chuàng)造的利益。2011年,與貴州沙土鎮(zhèn)第一小學簽約,10名骨干教師成為沙土鎮(zhèn)教師的指導老師;2012年,在開發(fā)自身資源的同時,動員區(qū)檢察院資助貴州畢節(jié)市100名學生的學習費用;2014年,學校舉行“彩虹行動”“幸福去哪兒了”專題調研行動;她本人陸續(xù)幾年去陜西、西藏、新疆支教……有人這么評論錢愛芙:“如果把人生當作一盤棋,那么,人生的結局,就由這盤棋的格局所決定。要想贏得這盤棋,就應當站在統(tǒng)籌全局的高度,有先予后取的度量,有運籌帷幄的方略,有決勝千里的氣勢。武實小積極探索開放式辦學、服務社會的新模式,搭建了重要平臺?!?錢愛芙辦學,主動服務社會,有大視野、大格局,表現(xiàn)了真情下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特別贊賞。哲學,教育哲學,不是封閉系統(tǒng),只有與社會融合,為社會服務,這樣的教育哲學才有無限的生命力。錢愛芙已跨出了一大步,真情可見,很為欽佩。
其四,創(chuàng)造——解放人的審美感。錢愛芙追求的哲學具有審美性,是美的哲學,是美的教育學。值得注意的是,錢愛芙不是只關注校園的物型之美、環(huán)境之美,更為重要的、更大追求的是創(chuàng)造,是創(chuàng)造中表現(xiàn)出來的美,是創(chuàng)造性審美,而且在她的理念中,創(chuàng)造本身就是美。在與她的接觸中,一個鮮明的印象是,錢愛芙從來不滿足當下所做的,而是不斷冒出新的想法,采取新的行動。而做這一切的時候,她又顯得從容,不慌不忙,以審美的姿態(tài)去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走向審美境界。還是黑格爾說的好:審美有令人解放的感覺,具有解放的力量。顯而易見,讓一個人,成為一支隊伍,其關鍵是解放他們,讓他們滿懷解放感、自豪感、自信心向前走。這是一種美啊。修辭,本身就是為了追求美,“其立誠”這一過程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審美的過程,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文化的過程。
以上四點是錢愛芙所追求、正在建構的教育哲學。在這一哲學中,向善,是教育哲學的靈魂;向上,是教育哲學的動力;真情,是教育哲學的紐帶與表情;審美、創(chuàng)造,是教育哲學的境界。在這一哲學追求與建構中,錢愛芙走向了深刻。
三、錢愛芙在豐富的經歷中,領悟教育的真義,為建構教育哲學儲備經驗
任何一門具體的哲學,都有它追求、誕生、發(fā)展的經歷。經歷是一種力量,錢愛芙對經歷的價值做了一個深度的開發(fā)與概括。她這么回顧自己經歷的感悟:“2007年我做校長,至今已十年。十年在人生里是一個很長的跨度,如旅行者,經常遇到十字路口,需要用正確的選擇來確定行進軌跡?!笔堑模洑v是一種選擇,是人生的選擇,更是價值的選擇,每一次正確的價值選擇,都讓她站到一個價值高度上去仰望星空。概括起來,錢愛芙校長十年的經歷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串起了錢愛芙的價值觀。
創(chuàng)辦民辦學校、清英外國語學校,是她當校長的第一個經歷。這一經歷她是在忐忑不安中完成的,但卻創(chuàng)造了“清英速度”。她的感悟是:“一所學校是否有真正的發(fā)展,關鍵看教師是否有不斷被激發(fā)的熱情和對學生不斷加深的情感”“時間能雕刻印記,歲月會沉淀經典”。這一階段,她所沉淀價值觀就是,“人若在,夢就在”。2013年,她回到湖塘橋中心小學,擔任校長。這是她的第二階段,主要成就是,帶領學校走內涵發(fā)展之路,以自由、獨立、求思、創(chuàng)新的書院精神為文化引領,促進學生多樣化發(fā)展、推動教師專業(yè)化提升、撬動課程特色化改革。她所沉淀的價值觀是,快樂向上,幸福向善。教師要成為幸福教育的“樣片”,學生要成為幸福教育的“芯片”。2017年,十年的第三階段,學校正式改名為“武進區(qū)實驗小學”,與此同時武進區(qū)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成立了,學校站到了新的發(fā)展起點上,獲得了新的發(fā)展歷史機遇。這一階段,她的感悟是,集團辦學是抱團發(fā)展、集聚優(yōu)勢、創(chuàng)建品牌,但不能只有“牌”而沒有“品”。她所沉淀的價值觀是,有靈魂就有格調,而文化是靈魂,格調就是“擴大了的優(yōu)質學?!?。
三個階段,鋪就了錢愛芙的三個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她把握了辦學的核心與基礎,讓所追求的、正在建構的教育哲學逐步明晰、成熟起來。依我看,錢愛芙的一切努力,源于她所追求的愛,是大愛。愛,凝聚為三個方面:愛學生、愛教師、愛學校。胡適曾援引一位友人話說,“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看三件事: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時間”(胡適,《慈幼的問題》,收于《胡適文存》)。三件事實際是愛的三條標準,似乎錢愛芙內心早已活躍著這三條標準。于是,一個人,終于成了一支隊伍;于是修辭終成了立其誠;于是修辭立其誠,理想閃爍著獨特的光,隊伍永遠向前,向前。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