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思一幅畫面時應有一個中心,否則就會顯得散亂。在山水畫里,位于畫面主要位置、刻畫較為具體細致的山峰,稱為“主峰”;圍繞著主峰,處于次要位置的山峰,則稱為“賓峰”,也稱為“客山”。唐代王維在《山水論》中說:“主峰最宜高聳,客山須是奔趨。”宋代李成則在他的《山水訣》中一開頭便說:“凡畫山水,先監(jiān)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然后穿鑿景物,擺布高低?!彼裕e主既定,畫面就有中心了。山間的一切開合轉折、深澗峭壁,統(tǒng)稱為“丘壑”。畫家必須胸有“丘壑”,筆下才能妙造自然。如果沒有長期的積累,難臻此境。
法無定法,乃是有其靈動性,然也不可無法。如用筆扎實、豪邁、灑脫,以體現(xiàn)氣韻生動。
面對大自然寫生,不要注重用哪家哪法去表現(xiàn),而要盡情去發(fā)揮自己內心感受。大自然有很多皴法,古人沒有去表現(xiàn)和歸納,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只要我們去追求壯美神圣和大氣就足夠了。
“遠山”可歸于賓峰之列,但其變化微妙,是調整畫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其作用不可輕視。王維在《山水論》里講“遠山無石,隱隱如眉”。所以,畫遠山一般是不加皴的。我們登高遠眺,往往只見最遠的山峰隱現(xiàn)于云靄之中,似有似無,似真似假,仿佛一陣風就能將其吹散。畫遠山之較近者,可用淡墨烘底,最遠者只調淡花青色烘染即可。不過也有相反的情況,如果天空游云遮住了陽光,一眼望去,最遠的山反而會最重。因此,遠山的畫法也是要講究變化的,山的輪廓不可太齊,山的形狀不要一律,近處的山石詳加皴擦,越遠的越含蓄朦朧。只要我們善于觀察自然、師法自然,就會不斷產(chǎn)生新的靈感,創(chuàng)造的源泉就不會枯竭。
圖例2:《陳毅雪夜行軍詩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