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對中國貿易水平影響:國際公共產品視角

      2018-11-23 09:32:30韓傳峰楊竹山孟令鵬
      中國軟科學 2018年10期
      關鍵詞:供給貿易機制

      田 萃,韓傳峰,楊竹山,孟令鵬

      (1.上海電力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90; 2.同濟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92; 3.上海海事大學 中國(上海)自貿區(qū)供應鏈研究院,上海 201306)

      一、引言

      在世界無政府假定下,國家間的競爭和沖突易催生國際暴力和權力政治,加劇著國際社會的不穩(wěn)定。其中,經濟的不穩(wěn)定外顯為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全球經濟問題、區(qū)域異質化趨勢凸顯、國際貿易摩擦加劇等,根源在于經濟治理機制化建設進程緩慢、經濟治理體系與國際社會權力分布不匹配等。隨著國際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全球經濟治理格局正在發(fā)生顯著變化,全球經濟去中心化趨勢明顯,發(fā)達國家甚至出現逆全球化。特朗普任總統以來,美國將美國優(yōu)先和反全球化作為公共政策選項,在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中頻繁采取單邊主義、實用主義政策,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巴黎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移民問題全球契約》制定進程、伊核協議等多個重要的國際組織或協議,挑戰(zhàn)著脆弱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1]。

      國家作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行為體,在先驗理性和資源有限稀缺的假定下,其行為受國家利益和目標的支配。新自由制度主義認為,在國際社會結構不變的條件下,國家間的競爭、合作和敵對等互動行為不會停止,國際關系由以權利結構為中心轉變?yōu)橐灾贫葹橹行腫2]。作為國家互動的產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以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貨幣金融體制為核心,通過經濟、貿易、金融協定等國際條約體系調整國際經濟關系。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暴露出發(fā)達國家主導下形成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傳統治理機制八國集團(G8,2014年俄羅斯的成員國地位被暫停,現為G7)及其主要執(zhí)行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未發(fā)揮應有作用,二十國集團(G20)部長級會議迅速升級為首腦峰會,成為應對這場危機的最核心治理機制,并于匹茲堡峰會之后取代G8成為國際經濟對話的首要平臺,之后逐步演變?yōu)閰f調全球經濟政策的最主要平臺[3]。此外,歐盟(EU)、亞太經濟組織(APEC)、北美自由貿易區(qū)(NAFTA)、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CAFTA)等區(qū)域性國際經濟治理機制,成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補充和支撐。

      國際經濟治理機制以發(fā)展全球或區(qū)域經濟貿易為目的,本質上是國際公共產品,涉及各國利益。國際公共產品指具有跨國界外部性的物品、資源、服務、規(guī)則系統或政策體系[4],包括國際規(guī)則及其執(zhí)行所需的載體、平臺、運行成本,以及企業(yè)和私人機構對優(yōu)化全球經濟治理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或服務[5]。當前國際經濟治理機制主要由美歐等發(fā)達國家主導和控制,不能有效滿足發(fā)展中國家日益增長的訴求,已不適應當前國際力量格局和全球經濟發(fā)展的新要求。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具有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費非競爭性和受益非排他性等特征[6-7],同時存在外部性,在供給和消費過程中易發(fā)生“公地悲劇”和“搭便車”行為,不可能由市場供給,在世界無政府狀態(tài)下,由霸權國家充當主導力量組織供給[8-10]。但是,由于邊際收益遞減和搭便車行為,霸權國的供給意愿大大下降,導致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不穩(wěn)定[11],嚴重影響著全球經濟貿易的健康有序發(fā)展。

      作為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對外貿易通過交換資源、環(huán)境、物質等,促進國家經濟發(fā)展[1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態(tài)度由排斥拒絕轉向主動參與,大力推動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并試圖進一步發(fā)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與世界大國、周邊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等的互利合作關系縱深發(fā)展,貿易水平得到大幅提高。1978年,中國貿易總量僅為206.4億美元,改革開放后持續(xù)高速發(fā)展,2000年增長為4742.9億美元。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貿易壁壘明顯減小,2016年中國貿易總量達36849.25億美元,已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厘清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對中國貿易水平的影響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能夠助力中國經濟貿易健康安全發(fā)展。

      現有研究多關注貿易水平的影響因素。王大慶[13]應用實證方法,系統分析中國與歐盟雙邊貿易的影響因素,研究得出雙邊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匯率和財政收支等影響歐元區(qū)國家對中國的進口貿易,雙邊經濟體的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支和貿易距離等影響歐元區(qū)國家對中國的出口貿易。佟家棟和李連慶[14]認為,APEC內減少腐敗、提高透明度可降低貿易成本,提高經濟體的貿易水平和福利收益。屠年松等[15]研究中國與東盟國家雙邊貿易效率的影響因素,認為GDP、自貿協定、共同邊界等變量能促進雙邊貿易,距離、關稅水平等變量發(fā)揮抑制作用。陳淑梅和卞海麗[16]應用GTAP模型,從關稅壁壘、例外部門、技術性貿易壁壘等視角,模擬分析CAFTA對成員國的潛在經濟效應。

      已有研究基于貿易的角度,應用引力模型和GTAP模型等方法,實證分析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對貿易水平的影響,但國際經濟治理機制本質上是國際公共產品,從國際公共產品角度研究其對貿易水平影響的較少。隨著多邊主義的發(fā)展,諸多自貿區(qū)、貿易協定等的作用重疊,可能導致同一商品的關稅稅率及原產地規(guī)則不一,產生“意大利面條碗效應”[17-19],使得全球經濟治理環(huán)境異常復雜[20]。多數研究分析單一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對貿易水平的影響,綜合分析多個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影響的鮮見。鑒于此,本文基于國際公共產品的視角,選取176個中國貿易伙伴國1990—2014年的貿易面板數據,應用貿易引力模型(GE),分析G20、CAFTA、APEC、EU等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對中國貿易水平的影響。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理論分析

      國際公共產品可分為純國際公共產品和準國際公共產品[21]。純國際公共產品指具有完全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國際公共產品。但在現實中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征或這兩個特征表現得很鮮明的產品非常少,大量產品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屬準國際公共產品。準國際公共產品指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特點之一,另一個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或雖然兩個特點都不完全具備但卻具有較大外部收益的國際公共產品。其中,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可以較輕易地做到排他的準國際公共物品為俱樂部產品,如共同市場。

      G20成員國遍布全球,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發(fā)達國家和中國、印度、巴西等發(fā)展中國家,成員國GDP占全球經濟的90%,貿易額占全球的80%,是目前最重要的全球性國際經濟治理機制之一,近似純國際公共產品,即收益擴展到所有國家、人民和世代的產品[22-23]。EU、APEC、CAFTA等區(qū)域性國際經濟治理機制滿足參與國家的共同需求,供給的國際公共產品對成員國具有消費非競爭性,對非成員國具有收益排他性,同時存在外部性,屬準國際公共產品。其中,EU是由成員國組成的具有超國家性質的區(qū)域性組織,成員國向EU讓渡了部分主權[24];APEC、CAFTA則相當于成員國加入俱樂部,在不犧牲本國稅收或其他財政職能主權的情況下,分享經濟治理機制所提供的排他性公共利益。

      作為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提供者,國際經濟組織按照作用地域可分成兩類,一類是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如WTO、世界銀行(WBG)和IMF,服務所有國家,對全球經濟貿易體系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類是區(qū)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區(qū)域經濟一體化),如CAFTA和NAFTA,對調節(jié)區(qū)域內成員間經濟貿易合作關系、減少貿易摩擦具有重要作用[25],按照成員類型可分為由發(fā)展中國家組成的“南南型”組織、發(fā)達國家組成的“北北型”組織、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共同組成的“南北型”組織3類[26]。區(qū)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不同于區(qū)域市場分割,亦不是對抗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二者無實質性的競爭敵對關系[27]。

      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qū)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在覆蓋范圍和議題設置方面,前者基于全球化的國際合作,面向所有國家和地區(qū),后者則基于區(qū)域化的國際合作,服務于特定范圍內的國家(可能超越地理環(huán)境),組織規(guī)模小于前者,具備較強的決策靈活性,所關注的議題更詳細具體;在國際公共產品供給客體方面,前者多供給純國際公共產品,后者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多需在一定的條件下滿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屬準國際公共產品;在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主體方面,前者由霸權國(或包括其控制下的國家)組成,多表達霸權國及其利益相關國的偏好,易忽略整體偏好,形成霸權國家主導的供給機制,后者由多個國家共同組成,較為充分地表達成員偏好需求,多形成核心主權國家和小國集團主導的供給機制;在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效果方面,前者易陷入“私物化”“搭便車”等困境,后者成員執(zhí)行能力和經驗欠缺,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低于前者。雖然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qū)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在組織結構和規(guī)模、決策靈活性、作用方法、國際地位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但兩類組織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在主體、客體和方式上保持內在一致,總體存在著正向關系。

      作為實現國際公共產品的重要支撐,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機制指創(chuàng)設連接各成員國的制度安排。根據供給主體結構特征,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供給機制主要有霸權國家主導、核心主權國家主導、小國集團主導3種[28]。霸權國家主導的供給機制,由霸權國家單獨提供公共產品,可持續(xù)性差。經濟衰退情況下,霸權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往往放棄區(qū)域最優(yōu)策略,降低供給水平,影響供給成效[29]。以G20為核心的全球經濟治理機制主要由發(fā)達國家主導發(fā)展中國家供給。發(fā)達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意愿減弱,拉入新興發(fā)展中國家共同供給國際公共產品,來緩解供給壓力,但仍把持著全球經濟貿易治理格局的主宰權,發(fā)展中國家僅參與治理過程,仍無與經濟實力匹配的話語權。核心主權國家主導的供給機制,由區(qū)域內幾個實力相當、利益相關的主權國家領導其他國家供給,但可能無法顧及區(qū)域的整體偏好,存在一定的“私物化”傾向,致使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低效。小國集團主導的供給機制,由區(qū)域內一個小國集團,其他國家配合進行供給,存在制度化水平低、復雜程度高、規(guī)則標準低、執(zhí)行力弱等弊端,難以有效提供公共產品。

      (二)研究假設

      國際經濟治理機制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國家,承擔著國際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成本,但為滿足國家偏好、維護國家利益,可能會損害其他成員的利益,造成國際公共產品“私物化”現象。作為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GDP占全球經濟的90%,貿易額占全球的80%,是目前最為重要的國際經濟對話平臺之一。G20主體成員國遍布全球,既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發(fā)達國家,也納入中國、印度、巴西等發(fā)展中國家,綜合實力分布不均,導致成員的偏好和利益訴求差異巨大、地位嚴重不平等、議題商討規(guī)則被發(fā)達國家把控等問題。G20議題的優(yōu)先性存在較大分歧,發(fā)達國家注重全球經濟失衡、氣候變化、大宗商品的價格等,新興市場國家關注發(fā)展議題,導致機制建設難以有效推進[30]。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部分成員國無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G20議題,不斷出臺貿易限制措施,致使全球貿易總額下降[31]。G20中,中國處于弱勢地位,代表著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缺乏引導與制定國際規(guī)則的經驗。首爾峰會上,美國試圖將“競爭性貨幣貶值”概念偷換成“競爭性貨幣低估”,壓制人民幣發(fā)展,以限制中國出口[32-33]。

      區(qū)域性國際經濟治理機制普遍存在著主導方與非主導方、大國與小國、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以及區(qū)域內國家與區(qū)域外國家等的博弈。

      APEC作為亞太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經濟治理機制,致力于亞太地區(qū)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屬“南北型”經濟組織。APEC主體結構復雜,成員主要來自亞洲和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包括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和中國、菲律賓等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國家的利益訴求和偏好存在較大的異質性,發(fā)達國家注重推動機制融合、提升投資政策透明度等,發(fā)展中國家則關注加速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貿易保護問題等[34],陷入多個國家利益集團對立的局面,供給機制松散,影響供給的有效性與效率。2008年金融危機后,多數成員處于經濟恢復狀態(tài),缺乏合作動力,美國、東盟、日本等均欲獲得APEC的主導權,尤其美國加入TPP和實施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企圖排擠中國,削弱中國的話語權[36-37]。自1991年加入APEC,中國得益于穩(wěn)定良好的低稅率貿易環(huán)境和供應鏈的便利化,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均取得巨大的成果,已成為APEC成員的第一大貿易伙伴[35]。金融危機中,中國對APEC成員援助,顯著提升話語權和國際地位。

      作為亞太地區(qū)最為典型的“南南型”經濟組織之一,CAFTA由中國和東盟十國組成,大多為亞洲發(fā)展中國家,地位較為平等,偏好相對一致,所需成本共同承擔,更容易制定出符合整體利益的規(guī)則,達到接近于帕累托最優(yōu)狀態(tài),可保證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效果。但是,成員國制定制度、規(guī)則、標準的能力和經驗不足,部分成員間存在著領土主權爭端,易受域外大國干預,導致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環(huán)境錯綜復雜。2002年《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以來,絕大多數產品貿易關稅逐步降為零,深化發(fā)展了國際市場,自貿區(qū)全面建成。經過黃金十年的發(fā)展,雙邊貿易水平明顯提高,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4436億美元,比2002年的548億美元翻了兩番。目前,中國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東盟也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雙方合作已經進入鉆石十年。

      由于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成本-收益“外溢”即外部性,不可避免。若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對域外的第三方國家產生正外部性,第三方國家無償享有國際經濟治理機制所帶來的收益;若對域外的第三方國家產生負外部性,損害別國的利益,將受到干預,尤其大國的介入。以法德為核心的EU,極大限制著域內國家的主權,忽略小國的偏好和利益,導致國家利益集團集聚,存在“私物化”風險。EU以法德等發(fā)達國家為核心的國際經濟治理機制,是典型的“北北型”國際經濟組織,主要包括歐洲發(fā)達國家,成員偏好較為一致。然而,經濟結構失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不協調、福利政策過載等問題,制約著整體發(fā)展,增加了內部的不穩(wěn)定性和投資風險。雖然中歐雙邊關系不斷得到改善,但仍處于不明朗的局面[38],美歐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將成為全球經濟貿易規(guī)則的重構標準,對中歐關系構成威脅。此外,EU的技術、管理等標準較高,對中國企業(yè)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失去廉價勞動力的優(yōu)勢,中國從勞動密集型出口轉變?yōu)榧夹g和資本密集型出口,加劇與EU的市場競爭,引發(fā)了貿易摩擦爭端。

      由此可見,不同供給主體結構特征的治理機制對中國貿易水平的影響各異?;诖耍岢鲆韵卵芯考僭O。

      H1: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機制G20中處于弱勢地位,無法充分滿足國家利益、國家偏好等,可能致使收益小于成本,抑制中國貿易水平發(fā)展。

      H2: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機制APEC和CAFTA中處于重要地位,滿足國家偏好,收益大于成本,促進中國貿易水平發(fā)展。

      H3:中國未加入的國際經濟治理機制EU,供給主體大多為發(fā)達國家,與中國的國家偏好和利益存在著分歧甚至背離,易產生負外部性,抑制中國貿易水平的發(fā)展。

      三、計量模型

      (一)貿易引力模型

      Tinbergen和Poyhonen首次借助萬有引力模型研究分析雙邊貿易流量,認為兩國雙邊貿易水平與二者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二者間的距離成反比。因而,更為一般的、簡明的引力方程,見式(1)。

      (1)

      其中,Tradeij是同期i國對j國的貿易出口水平與進口水平之和,GDPi、GDPj分別是i、j國的GDP規(guī)模,Dij是i國與j國的物理距離,一般是兩國的首都或者經濟中心的直線距離,α、β、γ分別為GDPi、GDPj及Dij待估計的常系數。

      Anderson和VanWincoop等不斷完善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推導,使得引力模型逐漸為學術界所接受。一般地,公式(1)兩邊對數化,可得常見的貿易引力方程,見式(2)[39]。

      lnTradeij=αlnGDPi+βlnGDPj-γlnDij+

      lnK+εij

      (2)

      式(2)是一個線性回歸方程,因變量lnTradeij與自變量lnGDPi、lnGDPj、lnDij存在因果關系。隨著研究的深入,為了增強模型方程的解釋力或驗證某一因素對貿易水平的影響等,在基本方程的基礎上替換或者加入一些相關變量,如同期國際原油價格、是否加入某一個組織的虛擬變量[40]。劉樂等[41]研究中國與金磚國家之間農產品貿易問題,將雙邊貿易國的人口數量、同期國際原油價格、實際人均GDP之差的絕對值、名義匯率,以及是否屬于金磚國家作為新的因素代入引力方程。由于貿易水平的影響因素數量龐大且關系復雜,僅對觀測效應進行分析,常設非觀測效應。本文采用混合最小二乘回歸,基于無國際經濟組織、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南北型”“南南型”和“北北型”區(qū)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分別建立5個模型。

      模型一: lnTradejt=α1ln(GDPit)+

      α2ln(GDPjt)+α3ln(Dj*St)+α4ln(|GDPpjt-

      GDPpit|)+α0

      模型二: lnTradejt=α1ln(GDPit)+

      α2ln(GDPjt)+α3ln(Dj*St)+α4ln(|GDPpjt-

      GDPpit|)+α5G20+α0

      模型三: lnTradejt=α1ln(GDPit)+

      α2ln(GDPjt)+α3ln(Dj*St)+α4ln(|GDPpjt-GDPpit|)+α5G20+α6CAFTA+α0

      模型四: lnTradejt=α1ln(GDPit)+

      α2ln(GDPjt)+α3ln(Dj*St)+α4ln(|GDPpjt-

      GDPpit|)+α5G20+α6APEC+α0

      模型五: lnTradejt=α1ln(GDPit)+

      α2ln(GDPjt)+α3ln(Dj*St)+α4ln(|GDPpjt-

      GDPpit|)+α5G20+α6EU+α0

      由于引力模型中i為中國,只需反應伙伴國j的變化,即采用單國模式[42]。在5個模型中存在一些共同變量,(1)Tradejt表示在t年中國對j國的貿易水平,即出口和進口總額之和;(2)GDPit表示在t年i國的GDP總值,反映中國的經濟規(guī)模;(3)GDPjt表示在t年j國GDP總值,反映j國經濟規(guī)模;(4)Dj*St表示j國與中國首都之間的物理直線距離Dj與國際同期原油價格St的乘積,反映兩國間的運輸成本;(5)Deltaijt=|GDPpjt-GDPpit|表示j國與i國人均GDP差值的絕對值,反映兩國需求的結構性差異[43]。在模型二中添加虛擬變量G20表示j國在時間t是否屬于G20,若屬于,則G20=1,反之G20=0。為避免大量的虛擬變量出現在同一個模型中,造成回歸分析結果不準確,模型三、模型四、模型五在模型二的基礎上,分別引入CAFTA、APEC、EU等3種區(qū)域性國際經濟組織。

      數據來源于IMF數據庫(http://data.imf.org)和WB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二)非平衡面板數據回歸分析

      1.平穩(wěn)性檢驗

      非平穩(wěn)序列易使模型出現虛假回歸。由于模型二至五添加的變量均是虛擬變量,所以只需檢查面板數據Tradejt、GDPjt、Dj*St及Deltaijt的平穩(wěn)性。原假設為序列非平穩(wěn),備擇假設為序列平穩(wěn)。由低階序列往高階進行檢驗,而且只要第N階序列平穩(wěn)時就稱序列N階平穩(wěn)。在每階單位根檢驗時,分含有截距項和趨勢項、只含截距項及二者都不含3種情形,依次進行檢驗,只要任一種情形下序列平穩(wěn),就認為序列平穩(wěn)。在每種情形下,采用ADF-Fisher和LLC兩種檢驗方式,只有兩種檢驗都接受原假設,即序列非平穩(wěn),才能認為序列在此種情形下非平穩(wěn)。Tradejt、GDPjt及Deltaijt均為一階平穩(wěn)序列,Dj*St為水平平穩(wěn)序列,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見表1。

      2.協整分析

      GDPjt、Deltaijt及Tradejt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穩(wěn)定的均衡關系。由于需要分析的變量多于2個,故采用Johansen方法進行檢驗。原假設為最多存在N個協整關系,備擇假設為存在N+1個協整關系。拒絕最多存在2個協整關系,即存在多于2個協整關系,協整分析結果,見表2。

      3.回歸分析

      通過平穩(wěn)性檢驗和協整分析,可以進行回歸分析,有效避免虛假回歸,引力模型回歸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5個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均在0.82以上,每個模型的ln(GDPit)、ln(GDPjt)、ln(Dj*St)等自變量對因變量貿易水平的解釋度達82%以上,擬合效果良好。調整擬合優(yōu)度幾乎沒有減少,保持在0.82以上,表明自變量的增加在擬合優(yōu)度增加的同時沒有導致調整擬合優(yōu)度的減少,添加變量有效。5個模型的F值,均顯示自變量集合對因變量有顯著影響。各個模型自變量的回歸系數均在5%水平下顯著。綜上所述,回歸模型的結果解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對決策分析具有參考價值。

      四、結果分析

      5個模型中經濟規(guī)模、運輸成本、人均GDP差值的系數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表明模型結果穩(wěn)定,可信度較高。其中,雙邊GDP對貿易水平的影響是正作用,運輸成本和人均GDP的差值對貿易水平的影響是負作用,基本符合預期。人均GDP的差值越大,表明國家需求的結構性差異越明顯,導致貿易水平下降。

      表1 平穩(wěn)性檢驗結果

      表2 協整分析結果

      表3 引力模型回歸結果

      注:括號內為回歸系數t統計量,* * *p<0.01,* *p<0.05,*p<0.1

      針對假設H1: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機制G20處于弱勢地位,無法保證國家利益、國家偏好等得到滿足,可能致使收益小于成本,抑制貿易水平發(fā)展。模型二中的虛擬變量G20系數為-0.226634,表明在經濟意義上抑制中國貿易水平,支持假設H1。G20內部小集團集聚,成員間意見難以達成一致,尤其美國等霸權國家的抵制行為對中國貿易水平產生壓制作用。1990—2000年,G20的系數為0.191101。作為財長級會議,G20處起步階段,提供的政策、規(guī)則等國際公共產品初見成效,促進了中國貿易水平的發(fā)展。2000—2008年,G20的系數降至為-0.357014,由于中國加入WTO,對外貿易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美國等大國企圖壓制中國的崛起。2008—2014年,G20升級為首腦峰會,其系數為-0.241166,對中國貿易水平的壓制有所減少。金融危機后,西方發(fā)達國家忙于經濟恢復,而中國等金磚國家所受影響較小,改善G20的供給成效,對世界經濟的穩(wěn)定與繁榮做出巨大貢獻,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改革,提升了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作為重要的國際對話平臺,G20提供的公共產品,有利于中國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間對話,爭取更多發(fā)展中國家的支持,以滿足國家偏好和利益需求。G20和APEC階段系數,見表4。

      針對假設H2: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機制APEC和CAFTA中處于重要地位,滿足國家偏好,收益大于成本,提升中國貿易水平。模型三中的虛擬變量CAFTA系數為0.548832,模型四中的虛擬變量APEC系數為1.005048,表明APEC和CAFTA對中國貿易水平起促進作用,支持假設H2。雖然存在著大國介入和內部排擠,但二者制定相關貿易協定,推行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滿足了中國的偏好和利益,利大于弊。由表4可知,1990—2000年,APEC的系數為1.050447。盡管中國剛加入APEC,由于發(fā)展迅速,APEC已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大平臺,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貿易水平。2000—2008年,其系數變?yōu)?.957302。一方面,由于美國等大國的干預和阻撓,以及內部國家集團的主導權之爭,限制了中國貿易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中國加入WTO、與東盟開始籌劃建立自貿區(qū)和簽訂貿易協議等,促進中國對外開放平臺的多樣化,替代了一部分APEC的功能,降低了中國對APEC的依賴程度。2008—2014年,其系數降至0.775612。由于全球經濟收縮、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的G20話語權提升、金磚國家的聯動作用等,APEC對中國貿易的正向影響有所回落,但依舊保持著促進作用。

      表4 G20和APEC階段系數

      針對假設H3:中國未加入的國際經濟治理機制EU,供給主體多屬發(fā)達國家,與中國的偏好和利益存在著分歧甚至背離,易產生負外部性,抑制中國貿易水平的發(fā)展。模型五中虛擬變量EU的系數為-0.397348,表明歐盟對中國的貿易產生了負外部性,支持假設H3。近年來中歐關系有所進展,但是,美國干預、貿易壁壘和摩擦頻率高等外部問題,阻礙著中歐雙邊貿易的進程。由于歐盟代表了歐洲發(fā)達國家的意志,中歐的國家偏好異質性、產業(yè)結構不對接、技術標準不統一等問題,困擾著雙方貿易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五、結論

      結合中國參與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實際情況,應用引力模型,實證檢驗了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對中國貿易水平影響的相關假設,針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能力,維護和保障國家利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1)在區(qū)域性國際經濟治理機制中,明確相近的國家偏好和利益,挖掘“搭便車者”的潛力,積極展開多邊合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抵制大國勢力的干預,提高在國際經濟組織內的話語權,形成中國主導的國際貿易力量。(2)在世界性國際經濟治理機制平臺上,識別霸權主義“私物化”風險,尋求更多的國際支持,借助區(qū)域性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力量,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充分表達國家訴求,維護經濟、政治利益,提高中國軟實力和國際認同感。(3)兼顧GDP總量與人均GDP,優(yōu)化國內產業(yè)結構,減少供需的結構性失衡,減緩“林德效應”對貿易的抑制作用,降低部分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負外部性。(4)減少與貿易伙伴國對國際經濟治理機制的消費差異,求同存異,減少“意大利面條碗效應”所導致的貿易摩擦和貿易成本,促進中國與伙伴國間的貿易穩(wěn)步發(fā)展。(5)完善中國現代經濟體系,提升制度機制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能力,主動參與國際經濟貿易體系改革。

      猜你喜歡
      供給貿易機制
      “2021貿易周”燃爆首爾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貿易融資砥礪前行
      中國外匯(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自制力是一種很好的篩選機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貿易統計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群眾(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當代經濟(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
      破除舊機制要分步推進
      貿易統計
      浮山县| 富源县| 夏津县| 开平市| 汝州市| 芦溪县| 九台市| 泾源县| 三门县| 北辰区| 弥勒县| 丹江口市| 曲阳县| 北海市| 安泽县| 梓潼县| 大连市| 来宾市| 伊春市| 大足县| 高阳县| 屏东县| 彭州市| 木里| 青冈县| 宁明县| 贺兰县| 额济纳旗| 荆门市| 通渭县| 定兴县| 阜南县| 娄底市| 韩城市| 金平| 股票| 阿图什市| 孝义市| 蓬安县| 大邑县|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