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紅衛(wèi) 王麗娜
(新疆藝術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葫蘆易于種植,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葫蘆。民間藝人們通過對葫蘆的雕、刻、畫、鑲嵌、拼接等工藝進行創(chuàng)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葫蘆藝術品。在中國傳統民間民俗文化中,葫蘆作為其中的一部分,諧音又稱“福祿”,其腹中的葫蘆籽寓意多子多福,其藤蔓蔓延生長,寓意子孫綿延不絕。關于葫蘆在我國古代有許多記載,“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葫蘆的圓構形象征和諧美滿,我國有很多民族產生過葫蘆神話,“根據不完全統計,漢、彝、怒、白、佤、苗、瑤、畬、黎、水、侗、壯、哈尼、納西、拉祜、布依、仡佬,崩龍、德昂等二三十個族(部)都有葫蘆的神話流傳?!雹購埦S青《葫蘆:原始神話與藝術闡釋》,載《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第83頁。國內有山東聊城的東昌葫蘆雕刻、安徽烙畫葫蘆、甘肅蘭州的刻葫蘆等葫蘆制作工藝,均被列入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21世紀以后,葫蘆藝術申報國家專利逐年增多,有葫蘆生長、葫蘆拼接、葫蘆雕刻、烙畫、葫蘆燈等多項專利技術。
自然環(huán)境對一個地區(qū)文化的產生有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產生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對于民間工藝、民間藝術來說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產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②賀軍《東昌蟈蟈葫蘆起源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載《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年第3期,第11頁。全國各地,因地理環(huán)境不同,種植出來的葫蘆也不盡相同。新疆的葫蘆種植,分布地域廣泛,如烏魯木齊市、呼圖壁縣、沙雅縣、莎車縣、洛浦縣、且末等地都有種植。葫蘆生長在新疆天山以南地區(qū),受氣候、土質和人文的影響,品種多為大亞腰葫蘆、吊葫蘆和長把葫蘆等,其體積大,皮質厚,高度可達50cm以上,直徑在30至40厘米,這些成為民間藝人們在葫蘆上進行各種題材的創(chuàng)作和技法運用的基礎。新疆葫蘆文化藝術,從造型、裝飾技法和表現內容方面,都形成了獨特的民間藝術表達方式,廣受關注。
日本工藝大師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一書中提到:“工藝為體現美與現實之密切關系,在日常生活器具中離不開工藝?!雹倭趷偂豆に囍馈罚瑥V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頁。葫蘆從水瓢等生活容器到精美的葫蘆工藝品,反映了人們不斷提高的審美追求。全國葫蘆藝術創(chuàng)作的技法種類很多。新疆葫蘆的制作技法種類也在不斷增多。天然葫蘆經過去皮,清洗,晾干等工序,通過火畫、刀刻、彩繪、鑲嵌、拼接、鏤空、掐絲等工藝的制作和加工,形成了具有文化價值、欣賞價值、把玩價值和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具體來說新疆葫蘆藝術的創(chuàng)作技法分為:
1.火畫?;甬嬍莻鹘y葫蘆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又稱“燒畫”“烙花”或者“燙花”。現今葫蘆的創(chuàng)作多以電烙鐵為主,新疆葫蘆工藝的制作也以電烙為主,其制作過程考驗的是藝人對電烙筆火候和力度在葫蘆畫面上整體的把控力,電烙筆筆頭粗細的轉換,會在葫蘆的整體空間中呈現出暈染分明的立體效果。喀什的葫蘆藝人,對電烙筆頭進行了改裝,制作了植物花紋和幾何紋的筆頭,可以直接在葫蘆上烙出二方連續(xù)的圖案(圖1)。
圖1 電烙筆頭
2.刀刻。刀刻也稱雕刻,先用鉛筆在葫蘆的表面勾畫出圖案,再雕刻出圖案和文字,嫻熟的藝人會直接在葫蘆上進行創(chuàng)作雕刻。新疆葫蘆藝人在雕刻刀法上吸收借鑒了版畫、木雕、玉雕的陰雕、陽雕、鏤雕、線雕、淺浮雕等綜合技法,并將其運用在葫蘆的創(chuàng)作中。受葫蘆自身厚度的限制,在葫蘆身上用刀雕刻出層次分明的圖案造型是考驗藝人技法嫻熟和整體設計的把控力。
3.彩繪。新疆彩繪葫蘆和全國其他地區(qū)葫蘆的制作工藝基本相同,先在去皮晾干的葫蘆上勾勒出創(chuàng)作的圖案,再用顏料直接在葫蘆上作畫。常用的顏料有水粉、丙烯、廣告顏料和彩色金粉等。用毛筆或者水粉筆進行彩繪,經過晾干,再刷上一層保護漆,可以延長葫蘆表面色彩保護。受其他地區(qū)葫蘆工藝的影響,新疆彩繪葫蘆也結合雕刻進行創(chuàng)作,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
4.鑲嵌法。是葫蘆創(chuàng)作中一種新的表現技法,在國外的葫蘆創(chuàng)作中尤為常見,新疆葫蘆的創(chuàng)作中則較少見。這種技法豐富了新疆葫蘆創(chuàng)作的新形式,拓寬了葫蘆創(chuàng)作的新內容和題材創(chuàng)作的新形式。
5.拼接葫蘆。是在以型造型和想型造型的基礎上進行切割、重組的過程。創(chuàng)造出來的葫蘆器型樣式多是來源于生活中的器皿造型和藝人對當下生活的題材創(chuàng)作,是新疆葫蘆藝術技法中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如拼接成新疆銅壺的造型、茶器以及動物造型等。新疆羅寶才老人通過對葫蘆造型進行切割拼接,設計出了上百件形態(tài)各異的葫蘆壺造型。
6.掐絲、鏤空雕刻葫蘆。烏魯木齊市的劉慧軍的葫蘆藝術一是借鑒陶瓷藝術的掐絲工藝運用到葫蘆創(chuàng)作中,二是采用鏤空工藝,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新疆葫蘆工藝的制作技法是以上述6種為主,同時又對國內其他地區(qū)押花葫蘆、針刻葫蘆、復合材料的應用、戳刻葫蘆、勒扎葫蘆和范制葫蘆等制作工藝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并形成了以雕刻加彩繪、烙畫加雕刻結合的表現形式。技法表現形式上的相互運用,形成了新疆葫蘆形式的多樣化特征。
新疆葫蘆藝術作為新疆工藝品之一,在整體的技法工藝特點中,圖案繁復、明亮、精美。在裝飾的風格中凸顯地域特色,色彩的處理則因藝人的創(chuàng)作內容和形式來體現。如喀什市、洛浦縣葫蘆素色植物紋的表現手法、烏魯木齊的馬江紅葫蘆創(chuàng)作色彩沉穩(wěn)的渲染技法和劉慧軍的鏤空技法、麥蓋提農民畫亮麗稚拙的色彩處理、奎屯市李姬葫蘆創(chuàng)作借鑒中國畫創(chuàng)作等等。新疆葫蘆藝術在內容、題材、創(chuàng)作和技法的處理中,體現了民間藝術家對葫蘆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愛及審美取向,表現的工藝特點是葫蘆藝術的材質美、造型美、裝飾與色彩美、形式與內容美。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然具有的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征。”①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頁。新疆葫蘆藝術極強的裝飾風格和熱烈的色彩觀,在對葫蘆通體的設計中通過空間、比例、均衡、節(jié)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一,塑造出新疆葫蘆藝術特有的形式美和韻律感,同時也體現了葫蘆藝人獨具智慧的審美觀念。
當FeCrBSi添加量為1%時,試樣燒結密度變化不大,孔隙較多,這是因為這時液相相對較少,表現為密度提高不大;隨著添加量的增大,燒結密度提高顯著,孔隙度逐漸降低,這是由于隨著FeCrBSi添加量的增加,產生的液相越來越多,其幾乎完全包覆在固相晶粒周圍,從而使試樣的致密度有較大提高,燒結密度明顯提高;而當FeCrBSi添加量增至7%時,燒結密度大幅提高,但此時樣品出現了一些熔融變形,且試樣表面變得粗糙,這是因為形成的液相過多,顆粒致密化速度過快,且由于高溫下液相中的小顆粒不斷溶解,在大顆粒凹陷處不斷析出,從而使大顆粒長得過大,出現燒結變形.
新疆葫蘆藝術的構圖形式,體現著民間藝人對生活美學的理解,其整體的表達形式,體現著形式美的主要法則。在具體的畫面處理中,藝人們通過整體的造型,把握畫面虛實、疏密的處理關系,通過寫實和藝術化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形成了藝術力極強的裝飾風格和地域特色,也承載了新疆獨特的魅力,體現著新疆各族人民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導向。
“造型藝術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出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雹谂砑蟆端囆g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頁。新疆葫蘆的造型多跟葫蘆的品種、人為改變造型(生長時期的勒扎和后期的拼接)和生長環(huán)境相關,由于新疆種植的葫蘆多為大亞腰葫蘆、吊葫蘆和長把葫蘆等品種,形成了葫蘆創(chuàng)作造型的新風格。所以,新疆葫蘆藝術的表現多是在這種三維立體的造型上進行繪制、雕刻、烙畫和鑲嵌拼接等處理手法,通過這些技法,塑造出具有形式美和視覺沖擊力的葫蘆工藝品。作品也間接地表現民間藝人的情感,例如新疆退休老人羅寶才的創(chuàng)作是以拼接為主,創(chuàng)作出形體各異的拼接葫蘆壺,在葫蘆藝術創(chuàng)作中獨樹一幟。他早期通過對自己種植的葫蘆進行勒扎或范模,生長出新的造型,在通過設計、拼接和鑲嵌,打造新的葫蘆工藝造型,并在2016年代表新疆參加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上獲得“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chuàng)意獎銀獎”。
“新疆葫蘆藝術中的彩繪,多用赭石、紅、綠、藍、黃等純度和明度較高的顏色,一般是用赭石色或者葫蘆本身的顏色作為底色?!雹賲鞘缹帯缎陆J藝術賞析》,載《裝飾》,2010年版,第104頁。新疆葫蘆具有色彩鮮明的藝術特點和風格獨特的紋樣搭配。在色彩搭配的發(fā)展演變中,借鑒其他工藝的表現形式,賦予葫蘆創(chuàng)作題材的新視角和藝術價值的形式美感。以色彩分類,新疆葫蘆又分為單色系葫蘆和彩色葫蘆。單色系葫蘆在技法上以燙畫和拼接葫蘆為主(圖2)。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是在保留葫蘆本色的基礎上進行的創(chuàng)作,主要是在經過去皮的葫蘆上進行的燙畫、雕刻或拼接等技法,葫蘆整體的色彩是通過深淺不同的雕刻形式和烙筆點燙中暈染層次分明的色調所達到的一種立體效果。在圖案的表現形式上,整體上下疏密呼應、技法中相互結合的處理方式,使葫蘆的色彩和圖案紋樣在整體的搭配中給人一種質樸、清雅的視覺表現,彰顯了葫蘆本身的形式美感。新疆葫蘆獨特的設計拼貼造型,是在通體保留葫蘆本體本色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其創(chuàng)作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生活中的常見用具,藝人根據葫蘆的形狀、色澤,重新塑造符合生活常態(tài)的造型,完成的葫蘆拼貼器型再經過雕刻、繪畫、局部上色和晾干等程序,一個普通的葫蘆就完成了華麗蛻變的過程。彩色葫蘆在技法的表現形式上,以畫和涂色為主。(圖3)是以艾德萊斯為主題的彩繪葫蘆。題材創(chuàng)作來自新疆地域文化元素,藝人通過對葫蘆器型的選擇,繪制符合器型和地域文化的主題創(chuàng)作,葫蘆全身的色彩延續(xù)了艾德萊斯靚麗的色彩觀,充分體現了艾德萊斯織錦的可識別度。在這種器型、題材、色彩的協調搭配中,體現的是藝人對色彩的掌控力、表現力以及藝人在葫蘆上的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題材和表現內容為一體的表現形式。
圖2 烙畫葫蘆
圖3 彩繪葫蘆
圖4 雕刻加繪制葫蘆
圖5 雕刻加彩繪葫蘆
新疆葫蘆藝術的創(chuàng)作以植物紋樣居多。(圖4)內容上以瓜果、植物、花紋和幾何紋結合為主,雕刻整體分上中下三個部分。頂部是把花紋通過點線面的形式做幾何化的平面處理,往下則是采用陽刻的技法來表現原點和弧形下的植物花朵,整個上半部分空間疏密錯落有致。中間部分采用三圈圍繞的幾何形圖案,底色是以葫蘆的表皮色為主,黑色為輔,在雕刻技法上采用陰陽結合的雕刻形式。下半部分是以果樹植物花紋為整個葫蘆的主題物,在主題物的中間兩部分是向上生長的花紋枝葉,中間部分的隔斷采用的是二方連續(xù)的形式繪制成的立體幾何形。底部花紋的勾勒與頂部、中部的花紋排列相互呼應。葫蘆在整體空間造型裝飾中,色彩的處理還是保留了葫蘆本身的土黃色和雕刻后露出的淺黃色,黑色的線條勾勒為輔,這些植物紋樣多是來自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因此在葫蘆創(chuàng)作上,果樹植物紋和幾何紋的結合,形成了構圖飽滿、紋樣安排合理的圖案設計,構成了工藝精美的視覺享受。
以幾何紋為主的拼接葫蘆題材創(chuàng)作也是新疆葫蘆藝術的另一種形式(如圖5)。在創(chuàng)作內容上中間部分以幾何紋為主,葫蘆的整體在保留葫蘆本色的基礎上進行了雕刻加彩繪的創(chuàng)作,彩繪以紅色和綠色為主。壺的主體以魚鱗紋來烘托主體,雙圓環(huán)繞結合鋸齒紋,襯托主體花卉七瓣花。在壺體的每個轉折部分,采用疏密有致的線或者植物紋來銜接上下之間的關系,其中壺嘴和壺把采用菱形、點和線來表現,底部是切割的波浪形底座,融入綠色的水滴形紋進行裝飾,整個拼接葫蘆造型獨特,構圖飽滿,紋樣疏密有致,體現了形式美的法則。色彩上紅綠黃三色的比例勻稱合理,凸顯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新疆麥蓋提縣和阿瓦提縣農民畫,是各族人民用畫筆展示自我和對生活熱愛的方式表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葫蘆藝人在當代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逐漸結合地緣優(yōu)勢,發(fā)掘具有代表新疆地方文化的題材,結合身邊的葫蘆素材,創(chuàng)作出以葫蘆為載體、以農民畫為題材的結合體,為農民畫多維度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生命載體,具體作品如(如圖6阿瓦提縣彩繪葫蘆)。該作品在創(chuàng)作內容上,是農民畫由平面轉向三維的葫蘆創(chuàng)作,葫蘆底的畫面內容是阿瓦提縣人民載歌載舞的生活場面。整個葫蘆分上下五個部分,整體的底色是以黃色為主,從上往下,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如花瓣綠葉和牡丹花,整體采用二方連續(xù)的形式進行排列,頂部點綴藍色,每個區(qū)域的間隔采用藍色和紅色線。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別是卷草紋和花瓣的組合,在表現手法上比較緊湊,反復,和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形成了疏密結合,上下呼應的關系。底部則是人們生活中載歌載舞的場景,以黃色為底色,舞蹈中的造型神態(tài)各異,既體現了畫家對阿瓦提縣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又體現了阿瓦提縣人民生活安居樂業(yè)的現狀,同時也是民間智慧和新疆葫蘆藝術文化形態(tài)發(fā)展多元化新動態(tài)。
圖6 阿瓦提縣彩繪葫蘆
以新疆龜茲壁畫為題材的葫蘆雕刻和繪畫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最具代表的是馬江紅的葫蘆藝術。(如圖7)葫蘆的創(chuàng)作內容來自新疆克孜爾壁畫中的171窟,這幅壁畫主要講述了善愛乾達婆歸佛的故事。整個葫蘆的創(chuàng)作則是在還原壁畫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融入中國傳統的篆刻字體和其對壁畫、傳統觀念的理解。在葫蘆上的畫面處理則是保留了壁畫中乾達婆的整體形象和壁畫中的蓮花紋,整體葫蘆的色彩是一個熟赭的基調,人物的色彩表現,則是與原壁畫相似的色彩處理,人物衣紋的色彩和背景采用凹凸法的暈染技巧。這種漸變的處理手法烘托了畫面的效果,局部加入嫩綠和深紅等傳統的礦物質色彩,使葫蘆的整體畫面顯得沉穩(wěn)內斂具有儀式性。壁畫中平面化的效果,在葫蘆上塑造出了三維的人物衣紋、動作的表現和眼神傳達,整個葫蘆雕刻細膩溫婉,既符合壁畫的內容表現形式,又烘托了壁畫內容傳達的理念。
圖7 克孜爾善愛乾達婆歸佛
以生活為場景的表現題材也是新疆葫蘆中經常運用到的表現形式,內容多是節(jié)日中的舞蹈、豐收時采摘瓜果的喜悅、建筑和風景題材等,表現了新疆各族人民和諧相處的氛圍和民風民俗、人文內涵的新疆葫蘆藝術題材創(chuàng)作。
新疆葫蘆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內容表現逐漸多樣化,出現了植物紋樣和寫實人物頭像結合的表現形式。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符合大眾審美和需求,也是當代葫蘆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的手法。受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創(chuàng)作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葫蘆創(chuàng)作,新疆葫蘆藝術的題材在描繪植物和本地文化的基礎上,也逐漸融入了生活題材和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典故、詩詞歌賦等內容。在葫蘆工藝的技法表現上日趨成熟和自成體系,各民族文化也在葫蘆的創(chuàng)作內容和創(chuàng)作題材中得以展現和推廣。
鐘敬文先生所說:“葫蘆文化是中華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義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于葫蘆的神話,葫蘆被當作祖先的來源看待……而如今對這種現象的研究已遠遠地超出了狹隘的國界,逐漸成為世界性的文化主題?!雹儆午?劉錫誠《葫蘆與象征》,商務印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葫蘆藝術是中華傳統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葫蘆藝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人們認為葫蘆是吉祥的化身,能夠帶來好運與財富。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新疆葫蘆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②錢福云《用“世界的眼光”面對葫蘆文化》,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78-79頁。“葫蘆文化源遠流長,它由自然瓜果轉變?yōu)槿宋墓瞎?,在現代文明中占有重要位置,無論是葫蘆的實用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給葫蘆文化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也為葫蘆產業(yè)創(chuàng)造了空間?!痹谖幕a業(yè)、旅游經濟的推動下,新疆葫蘆藝術的形式不斷拓寬。我們認為,在保護傳承葫蘆文化工藝的同時,定位市場需求,扶持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新理念,才能推動葫蘆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這需要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新媒體的宣傳推廣、自媒體的推介、展會展覽的交流,借鑒和引入符合民間工藝發(fā)展的成功案例,重視發(fā)掘地域葫蘆文化的多重表現形式,打造符合新疆葫蘆文化藝術發(fā)展的新形式,設計出符合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用地方文化發(fā)掘推廣品牌,推動新疆葫蘆文化藝術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