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茹
思維導圖由英國學者托尼·巴贊于20世紀60年代創(chuàng)造,是一種將放射性思維具體化的組織性思維工具。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被譽為“21世紀全球性的思維工具”。該理論認為,學生只要將已有的認知圖式與文本信息聯(lián)系起來并彼此匹配時,就能理解材料的內(nèi)容。
教師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直接應用到語文教學的預習、課堂教學、整理筆記、記憶、復習、交流、寫作等環(huán)節(jié)中,能夠讓學生在面對大量的語文知識時掌握方法,把握主線,并充分挖掘學生智力潛能,提升思考技巧,發(fā)展學生的記憶力、組織力與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教師在預習時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尋找課文的知識點,梳理文章結構、要點,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利用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對文本展開梳理。學生通過先讀后繪,對文章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會有目的性地進行課堂的學習。在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不僅可以克服學生記憶方面的困難,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可以激發(fā)學生去更多地思考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內(nèi)容,從而拓寬文本的深度和廣度。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會根據(jù)設定的學習目標,自己抓住關鍵詞梳理出文本中的學習內(nèi)容,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對課文內(nèi)容、文章結構、情節(jié)線索都有了初步了解,也對要掌握的學習目標有了清晰的認識。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獨立完成知識的前期學習,還有助于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課后,教師還要注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完善后的思維導圖,復述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并詳細講述其中一個知識點。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可指定小組成員幫助其完成。鼓勵學困生參與講解,不僅可以解決學生記憶方面的問題,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大大地提升了預習的效率和學生總結知識的能力,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和理解,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思維導圖除了輔助學生課堂學習,還是學生復習鞏固的好幫手。語文由于知識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學生記憶的混亂和目的性的偏差。當學習完某一課或某一單元后,教師可結合教學實踐把相關的零散的知識用思維導圖展示,組織成完整的系統(tǒng)框架,構建知識網(wǎng)絡,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找出重難點,引導學生對一個階段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復習鞏固。這樣,形成的認知圖式便于理解、記憶,不僅可以提高記憶力,還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性把握。
(責 編 欣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