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鈺
張曉風作為20世紀臺灣文壇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擅長寫散文、戲劇以及小說,其中散文的影響力較為深遠、深受矚目。張曉風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入手,以“普通事”、“普通人”為典范,以詩化的語言、多變的抒情方式進行意見的刻畫與情感的表達,使人在散文閱讀過程中,讓人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與感動,也能讓人感慨世事無常。在她的眼中,大自然是生命奇跡的代表。張曉風運用她手中的筆墨傳遞出自然生命的可愛與澎湃。張曉風的散文不僅有小我,更有大我的表現(xiàn)。通過抒發(fā)對祖國宏大的感情,張曉風深刻地表現(xiàn)出她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感悟。對張曉風散文的情感世界進行分析與描述,我們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她的情感思想和個人風格,從而更深入地挖掘她的思想境界。
張曉風有著非常豐富的個人閱歷,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對人生的看法趨向成熟,并善于將自身對人生的感悟、體會以散文的形式進行具體體現(xiàn)。因此,每閱讀其散文,皆能夠讓人感受到世間的悲歡喜樂,也能夠深刻的感悟到世間最真摯的情感[1]。
通過張曉風的散文,我們能夠看到她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生命的敬畏與贊美。例如,關于“生命”,張曉風曾在散文《只因為年輕啊》中,將“生命”視為“一樁太好的東西”,強調無論選擇何種生存方式,皆像是在“浪費”;將“生命”比作“神話世界里的珍珠”源于“砂礫”且最終又“歸于砂礫”并發(fā)出“在生命的面前”我們是“教師”亦或是“蒙童”的思索。而且她還說“人生苦短,個人還是照著自己的性格活下去比較好”。這樣幾句話,能夠讓人們感受到張曉風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張曉風的散文并不追求通過宏大的題材或者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吸引人,而是通過尋常的小事,讓人們更加關注生活中最本真、最簡單的事物,從而讓我們發(fā)現(xiàn)或被忽略的情感。這是她對生活的感悟,也是對生活的態(tài)度,他認為,面對生活我們應“把遇到的小事,當作生命中最大的經(jīng)驗”并且將其“好好的、準準的、深深的、狠狠的寫出來”從中獲取“人生有所體悟”。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日漸加快,人們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這導致我們漸漸忽略身邊的微小事物和簡單、快樂、平凡的生活。閱讀張曉風的散文,能夠將人們暫時從網(wǎng)絡世界和虛擬世界中拉出來,讓我們能夠更加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人,進一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樂趣。例如在《一碟辣醬》中,張曉楓寫道:“與朋友聚會中,出于禮貌和善意的品嘗辣醬,而廚子為了她這樣善意的舉動,而贈送了她一整瓶辣醬”。而在這看似微小的事情、尋常的舉動,使她深深的感悟到:“生命的厚禮,原來只是賞賜給那些肯于一嘗的人”。張曉風作為敢于“一嘗”的人,通過對生活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跡,這也正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缺失的。
從張曉風眾多散文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張曉風對于“故鄉(xiāng)”有者無限的深情,是其情感世界中濃重的色彩。自古以來,“鄉(xiāng)愁”皆是文人騷客文學創(chuàng)作中胡可或缺的存在,關于“贊故鄉(xiāng)”、“思故鄉(xiāng)”、“愁故鄉(xiāng)”等作品不勝枚舉。對故鄉(xiāng)的感懷和期盼,成為寄托情感,推動游子前行的動力源泉。在臺灣背叛離開祖國的環(huán)抱后,鄉(xiāng)愁成為臺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題材之一,以寄托人們對祖國、對故鄉(xiāng)的思戀。張曉風對這些鄉(xiāng)愁題材散文的描寫,不僅抒發(fā)了她對于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更是將這種故國情思和漂泊落寞進行了充分融合,凝結成她對傳統(tǒng)文化和祖國故土的深深眷戀。
張曉風祖籍江蘇徐州,民國時期飽受戰(zhàn)亂影響,她的童年過的顛沛流離,所以一直以來張曉風對鄉(xiāng)愁的主題非常青睞?!巴饕黄S暧麃淼奶炜?,卻有這邊和那邊;同弄一灣漲落不已的潮汐,卻有那邊和這邊。天神,如果我能乞求什么,我不做鯨魚不作洞,單做一片悲澀沉重的云,將一聲沛然舍為兩岸的雨”。這樣充滿詩意的語句被用來描寫對故鄉(xiāng)的深刻眷戀,讓人們在品讀的過程中,充滿了感動,對作者的情感經(jīng)歷感同身受。對于張曉風來說,鄉(xiāng)愁并不只是對故國的回憶和追思,她的鄉(xiāng)愁更多的是對精神家園的追尋,通過不斷的追尋去深深地銘記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
張曉風的散文蘊含著“詩意美”,寥寥幾筆變?yōu)樽x者搭建充滿想象力的殿堂,使人在其“亦秀亦豪”的創(chuàng)作風格中,感知其內心的波動,獲取共鳴。而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存在密切關聯(lián)性。如果說,中國大陸是其現(xiàn)實世界深愛著的故鄉(xiāng),那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是其文學世界熱愛著的“故土”。無論是《情懷》中寄托在“東方女子”上的情懷,還是《請不要對我說歡迎》中的思緒,有效將傳統(tǒng)文化、東方古典文學等元素融入到其散文中,形成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張曉風的散文作品以獨特的女性視角,通過對“一花一草、一溪一河”近距離的觀察,描寫出充滿著深刻細膩情感的山水風光,探尋自然與生命的奧秘。例如,在散文集《花之筆記》中,通過張曉風對于花草和樹木的描寫,可以深刻的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之處[2]。例如,張曉風將“紅蓮”比作“即將燃起的火”、“立刻要傾潑的顏色”,為灰色的世界增添一份生機,增添一抹色彩。張曉風還說:“有一天,當我不得不離開我曾經(jīng)熱愛過的世界,我愿有一雙手,為我栽兩株楓樹。春天來時,青綠的葉影里仍然蘊藏著使我癡迷過的詩意。”在張曉風看來,大自然不僅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與人生擁有共通之處。
威廉·布萊克,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曾說過:“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見天堂”,我認為這一句可充分概括張曉風散文中的情感世界。張曉風以其敏銳的思維、細致的洞察力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將天地萬物寄于筆下,并賦予它們靈魂與生命,訴訟她對自然、對生活、對生命的“愛”、“關懷”、“贊美”與“感恩”。在《到山中去》文中的開始“從山里回來已經(jīng)兩天了,但不知怎的,總覺得滿身仍有拂不掉的山之氣息……見到人,再也想不起什么客套詞令,只是癡癡傻傻地重復一句話:‘你到山里頭去過嗎?’”便可感受中她對自然的“癡”與“愛”。在整體閱讀中,除了能夠明確感受到她對山中的每一塊石、每一棵樹皆有著熱切喜愛之情外,也能夠清晰的感受到張曉風對自身、對個體以及對生命意義的審視、反思與探索。例如,張曉風看到山中的“石”、“樹”、“溪流”能夠感受到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指出“山山都是石”但“它們是不同的”,就如人與人,也是“不同一樣”的;張曉風通過“朝云”、通過“晚霞”以及通過“晴陰的變化”感受到“事有兩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會獲得不同的感受,即“到了山那邊,才發(fā)現(xiàn)那又是另一種氣象,另一種意境?!薄Ec此同時,張曉風通過靈活應用詞語,能夠將語言賦予更大的張力與活力,使人在散文閱讀中清晰的感知并體驗到其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美。例如“溶液般”的“陽光”、“奔騰著”的洪流、“一大片一大片”的“蘆葦”、“黑色巖石”與雪白浪花”,有效調動了人的無感,在感知、感聽、感視中對體會到陽光的溫暖、水流的歡暢、浪花拍打巖石的壯美,最終構成了一幅蒼涼雋永的古畫,讓整幅景色充滿了詩情畫意,也讓人們產(chǎn)生一種融入大自然懷抱的沖動。
閱讀張曉風的散文,能夠讓人們的身心得到全新的洗禮。散文中不僅融入了她對于生命的經(jīng)歷和感悟,更蘊含了她對自然的熱愛,對故鄉(xiāng)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