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燕
(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城東實驗幼兒園,江蘇南通 226553)
幼兒園的班主任工作千頭萬緒,因為要照看幼兒的衣食住行、起居等,而忽視了德育的情況并不鮮見。因此客觀上很多時候讓幼兒處于一種自然成長的狀態(tài)。盡管筆者作為幼兒園一線班主任,對這樣的情形深表理解,但還是認為如果一直如此,那幼兒教育就失去了教育的本義,對于幼兒成長來說也有不負責任的嫌疑。如何在瑣事俗務與幼兒德育之間取得一個平衡,筆者以為關(guān)鍵在于對幼兒整體關(guān)注的同時,注意一些情形特殊或具有共性的現(xiàn)象,這是有效的德育策略。而在具體的德育過程中,關(guān)注并滿足幼兒的成長需要,則應當成為德育的重要基礎(chǔ)。
德育通常是面向德育問題而進行的,正是因為在幼兒教育中關(guān)注到有一些異常的德育問題或共性的德育問題,德育才顯示出重要的意義[1]。當前幼兒的成長環(huán)境具有相似性,譬如當前幼兒仍以獨生子女為主,偶有二胎幼兒,其實仍然處于嬌生慣養(yǎng)的狀態(tài)。如果一個家庭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形的話,更容易讓幼兒形成德育缺失的問題。
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幼兒身上的德育問題很多都是因為幼兒的成長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引起的;而這種成長需要能否得到滿足,與幼兒的成長環(huán)境之間又不存在必然的關(guān)系,很多時候都是在家長無意識的情形下發(fā)生的。比如,從經(jīng)濟條件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家長多么滿足幼兒的物質(zhì)需要,都不一定指向幼兒的成長。
筆者以為,幼兒成長的需要通常有三個方面:一是物質(zhì)層面,主要是指幼兒能夠接觸到的生活中的物體、玩具等。這些物體因形狀、顏色、功能不同,而對幼兒的智力發(fā)育有著直接的影響。二是精神層面,主要是指幼兒在生活中表現(xiàn)出不同情緒時,能夠得到外界什么樣的反應。如有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會對某個特定物體產(chǎn)生依賴,那家庭是如何提供這個依賴物的,就對幼兒的精神成長有影響。三是合作需要,這本來也可納為精神需要,之所以單獨強調(diào),是因為當下幼兒的合作需要很難得到滿足,結(jié)果常常使得幼兒變得無視合作、不善合作。顯然,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一些德育問題。
那么,如何基于幼兒需要的滿足來實施德育呢?筆者認為,德育本質(zhì)上是一種教化,而教化需要依賴于具體的過程。下面來看一個德育實例:
一年前,筆者遇到一個相對特殊的幼兒楊某,六歲,男。入園之初,筆者就注意到這個幼兒的與眾不同——一言不發(fā)。無論什么場合,無論教師怎樣鼓勵或誘導,其基本上都是如此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壞習慣,比如上課時喜歡對同座的伙伴搞突然襲擊,搶人家手上正在畫畫的水彩筆等;吃飯時直接將自己不喜歡吃的菜肴夾放在旁邊同學的碗里;偶爾還有偷拿別人東西的習慣。
對于這一孩子,筆者當時最大的苦惱在于無法跟他交流,因為無論你說什么,他都是用眼睛盯著你,偶爾發(fā)出“嗯”的聲音,其余就什么都不說了。對教師所說的話基本上不做其他反應,所以無法判斷他是否聽進了教師的話——當然后來也知道了,沒聽進去,因為那些壞習慣依然存在著。跟他家里聯(lián)系,所留的電話基本上打不通,在門口等接送他的家長結(jié)果看到的常常是別人幫忙接送,有時候還是的士接送。顯然這也沒辦法交流??催@個孩子的衣著,有時雖然大小不合適,卻也是品牌,顯然價格不菲,但有時似乎又很普通。
這種情況下,對孩子德育問題的解決,顯然只有家訪一條途徑了。家訪過程的復雜性限于篇幅,這里就不贅述了。而家訪的結(jié)果令筆者感覺有些意外:這個孩子的父母離異,他跟父親生活。他的父親是一個生意人,平時經(jīng)常在外,生意做得很大,幾乎沒有時間關(guān)心孩子。接送孩子委托給鄰居,還固定了一個的士司機幫忙接送。晚上回去,孩子只跟姑姑在一起,而把孩子委托給姑姑時,姑姑只是撫養(yǎng),不負責上學等。這個孩子在姑姑家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尤其是精神需要得不到滿足,常常是他一個人在臥室玩玩具,然后睡覺;姑姑家的孩子常常跟他搶玩具。他搶不過,便趁那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搞突然襲擊,但又因此常常被姑姑責怪,因而導致沉默寡言,性格孤僻。
了解了這些情況,筆者立即意識到滿足他的需要是改變現(xiàn)狀的唯一辦法。于是筆者堅持一個學年重點關(guān)注他。筆者征得了其他家長和孩子的同意,在學習與生活中給這個幼兒一些優(yōu)待:允許他犯錯(即不責怪他),多滿足這個幼兒的需要,多優(yōu)先安排他參加集體活動,讓別的幼兒主動邀請他參加游戲等。筆者則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他主動開口或主動與他人交流的時機。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有一次,在游戲的過程中當他與另一個孩子同時面對一個玩具時,他主動地讓給了那個孩子,還對那個孩子笑了一下。結(jié)果那個孩子興沖沖地跑來告訴筆者。抓住這個時機,筆者參與了這個孩子的游戲,而其他孩子看到了,也主動加入進來。于是一個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互動游戲玩了好一會兒,所有人都很開心。
自那以后,這個孩子的性格真的變了很多,他很自然地不拿、不搶別的小伙伴的東西了,也不把不吃的菜夾到別人碗里了。盡管還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完全放開,但變化確實很大。
有一天,一個年紀稍大的女士來找筆者。交流得知,她就是楊某的姑姑。她說她是專門來謝謝筆者的。交流當中筆者了解到更多的情況:楊某父母離異的時候,他抱著母親的腿哭了半天,聲嘶力竭,結(jié)果母親還是一狠心走了。那一天,孩子坐在門口的地上一言不發(fā),大概有兩個小時。自那以后,孩子性格變了很多,無論他人怎樣教育,就是沒有什么改變。于是姑姑也就漸漸灰心了,而楊某與她孩子的矛盾,則更加讓她疏遠楊某,只是礙于姐弟感情,才沒有徹底不要孩子……
交流中她問筆者:你怎么就有辦法改變了這孩子呢?筆者想了想,感覺也很簡單:這么大的幼兒,肯定是有需要的,滿足了他的需要,他自然就會表現(xiàn)出一個正常幼兒的狀態(tài)。而此前所謂的德育問題,也在此過程中消弭于無形。
基于幼兒成長需要進行德育教化的過程中,如果有所謂的教育智慧的話,這個智慧就是在耐心的基礎(chǔ)上,去讀懂并滿足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
[1]阮素蓮.內(nèi)隱學習理論下幼兒德育應用研究[J].教育評論,2014,(1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