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高新區(qū)小學 朱禮霞
小學語文課的詩詞教學應注重引領學生從意境著眼,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探尋詩人的人生經歷,從詩眼、意象入手,體悟詩詞優(yōu)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分析詩詞意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詩言志”,詩歌的產生是詩人對生活有了獨特的認識和感受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歌表現(xiàn)的思想與情感,同詩人的人生遭遇以及詩人所處的時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一詩時,就要深入地了解詩人的經歷以及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才能對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意境有新的解讀。當時政治腐敗,柳宗元立志改革,卻遭到皇帝和權臣的反對迫害,被貶到偏遠而且貧窮的永州,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他想到自己報國的崇高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又無人理解,心里非常悲憤?!督愤@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的。詩人借描寫山水景物,將自己的情感熔鑄在獨釣的漁翁身上,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表達自己在“永貞革新”失敗后,政治上的失意郁悶而又堅韌不屈的精神。
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時代里產生的,詩詞曲賦的創(chuàng)作,也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走進古詩的寫作背景,走進古詩所描述的那段歷史,從社會大背景下解讀古詩,領會其中的意境。
如教學古詩《題臨安邸》,僅從字面讓學生理解就過于膚淺了,學生看到的是繁榮太平景象。這時,教師根據(jù)古詩的歷史文化背景,引領學生進入宋朝時期廣闊的歷史畫卷中:“金人攻陷了北宋首都汴梁,北宋滅亡,趙構逃到江南,在臨安(即杭州)即位,對金人屈膝求和,而且把淮河以北的廣大土地拱手送給金朝。統(tǒng)治階級還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甭犃诉@些介紹,學生頓悟:原來這首詩就是詩人針對這種黑暗現(xiàn)實而作的,是對這些”游人”——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統(tǒng)治階級的辛辣諷刺。經過歷史回放,學生理解了詩人心頭的憤怒,理解了詩人對國家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 。
我國古典詩詞的語言精練,內蘊豐富。而這些經過斟酌的文字,往往成為解讀古詩意境的“詩眼”。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詩眼”,從字詞入手,分析作品為何使用這個字,好在哪里,使這個字成為理解古詩意境的橋梁。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公認為是煉字的典范、推敲的杰作。南宋著名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王安石先寫為“到”,后為“過”,又圈為“入”,為“滿”,凡如是十許字,最終定奪為“綠”。一個“綠”字牽動全文,有顏色,有動態(tài),不僅寫出了春風的到來,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南萬物爭春、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抓住“詩眼”,斟詞酌句,對感悟詩詞意境是何等重要。
在詩詞教學中,我們應改變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以逐字逐句分析詩句意思的傳統(tǒng)手法,注重從詩詞意象入手,教會學生把握詩詞豐富的意蘊,真正體悟詩詞的藝術魅力。
中國古典詩詞意象密度大、內涵豐富,如張志和的《漁歌子》,這首詞中的西塞山、鷺鷥鳥、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已然不是自然界中普通的物象,而是融入了詩人的思想情感在其中,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把這些意象連接在一起:寧靜的畫面中山籠煙雨顯翠,水映桃花更紅,白鷺翱翔,魚兒潛躍,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接著又出現(xiàn)了披蓑衣戴箬笠的漁父形象,他在斜風細雨中的一派閑適,與他所身處的整個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
在意境的創(chuàng)設中,作者有時會故意留有空白,而讓讀者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積累去填補這些空白。教師要善于借助這些“空白”,以調動閱讀者的想象,從而對作品的境界獲得獨特的審美感受。
如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千古佳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如果教學僅停留在串講句意上:“滿園的春色是關也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伸出墻外來了。”這么蒼白的解釋怎么能詮釋這句詩內在的情韻呢?在教學中,我啟發(fā)學生想象,“院子里面的滿園春色又是怎樣的呢?”學生根據(jù)“滿園春色”聯(lián)想出了春天的許許多多的景物,詩的情韻徐徐展開,讓人浮想聯(lián)翩。詩人游園,沒遇到園子主人,本來有點掃興。但掃興之余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枝紅杏出墻來,并想象著墻內燦爛奪目的滿園春色,這種失望后的驚喜,彌足珍貴。學生在這樣的精神引領下情緒也跟著跌宕起伏,對詩詞意境的理解也更加真切深刻。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在理解詩詞的意境時,應重視激發(fā)學生個體的情感體驗,尋找與詩人同喜、同悲、同感、同悟的人生經歷,將自己的感悟移情于作品中,從而與作者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這樣才能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就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曾經有過的喜極而泣的人生經歷?!奥牭脚衍姳幌麥缌?,詩人終于可以結束漂泊不定的流浪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了,如果你是詩人,你的心情怎樣?”(高興)“你會怎樣的高興呢?可以用哪些言行來表示你的喜悅?”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似乎詩中的主體就是學生自己,通過這樣的移情體驗,使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詩人在飽經戰(zhàn)亂的痛苦之后終于可以回到家鄉(xiāng)的狂喜之情。
詩詞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意境,詩詞的欣賞更離不開意境,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能在教學實踐中,從以上六個方面入手,引領學生徜徉于詩詞的意境中,那么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