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景范學校 徐靈芝
因為語文是一個需要長時間積累的學科,教學必須循序漸進,所以在與其他科門相比,學生提升語文分數(shù)的過程是非常緩慢的,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語文這門學科就是單純的讀與背。同時,學習語文需要恒心和自律,這就更導致一些學生忽視了語文。語文是一門“溫水煮青蛙”的學科,即使不花費多少功夫,也不會讓成績跌入谷底。沒有分數(shù)的警示,一些學生和教師便意識不到語文的重要性。學習語文,不僅僅是提升分數(shù)的需要,更是塑造人生、認識世界的需要。教師要充分意識到語文學習對學生的影響,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使他們走向成人、成才的道路。
認識世界的途徑是多樣的,一是實踐,二是書本。小學階段的學生剛剛進入學習階段,涉世不深,認識世界的途徑大多依靠書本。語文學科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門學科,語文知識是與社會、人生有關(guān)的知識,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初步建立起對社會的認識,形成自身初步的價值觀。通過課本的內(nèi)容、教師的引導,能打開學生面向未來的窗口,啟蒙初步了解社會的心智,形成最初的價值觀和品格特征。在小學語文中,語文由字到詞、到句、到文,如何說好一句話,如何與他人交流,都蘊藏在語文課本中,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也就學會了生活、認識了世界。
例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時,小學語文教材用通俗的語言描繪出了地球的現(xiàn)狀,教師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引導學生愛護地球、保護自己唯一的家園。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認識到了世界的構(gòu)成,地球只有一個,愛護地球就是愛護自己的家園。通過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會使學生之間達成共識,那就是“愛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這樣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便會互相督促。
語文素養(yǎng)有別于語文知識,語文知識是短時間內(nèi)可以學習并掌握的,而語文素養(yǎng)卻需要長時間的理解、培養(yǎng)。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給學生傳遞語文知識,更是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就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zhì)、品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初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構(gòu)建學生的精神世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對于學生個性品德、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學正是溝通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知識之間的橋梁,教師通過語文教學傳遞給學生精神素材,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祖國》這一課時,語文教師通過教材,傳遞給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通過課堂交流,了解學生對國家的看法,對正確的思想進行肯定并鼓勵,對錯誤的思想進行糾正,這樣就能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正確發(fā)展。在教學中不止步于語文知識,同時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成為新時代的接班人,響應時代的號召。
語文學科是傳遞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語言文字是認知的基礎(chǔ),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手段。沒有過硬的語文功底,就無法從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華。從古至今,前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精神財富,文字、醫(yī)藥、農(nóng)學等都是中華民族不朽的寶藏。文化的創(chuàng)造很重要,文化的傳遞同樣不可忽視。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是少數(shù),文化的傳承者卻是社會大多數(shù)人。學生是社會的知識分子,是文化傳遞的中流砥柱。學生接力中國文化的窗口就是語文學習,通過教材透露出來的知識,從少數(shù)文化看到多數(shù)文化,逐步深入整個中華文明。挖掘中華文化中的中國精神,需要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悟、理解。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浸入中國文化、中國精神,這樣中華文明才能源源不斷。
例如在學習《藏戲》這一課時,語文教材記載了西藏的戲劇文化,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想象出藏戲表演畫面、了解了藏族文化。教師通過語文教學,概括出藏戲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并傳遞給學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jīng)成為藏戲文化的傳遞者,中國文化、中國精神便是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了薪火相傳。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語文就是人文,人文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是一個民族立身的基石。語文教學就是人文關(guān)懷的傳遞,不僅是情感與思想過程的傳遞,更是人格的逐步建立和生命的不斷成長。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人文思維既是課文傳達出的思想和歷史的教訓,也是作者的思想和感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人文思維,才能走出枯燥死板,培養(yǎng)有思想、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學生需要語文塑造人生,國家需要語文傳遞文化。本文從三個方面簡述了語文的重要性及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影響,呼吁教師重視語文教學,學生重視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