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君,牛陵川
(1.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寬仁康復醫(yī)院神經康復科,重慶 400010; 2.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康復科,重慶 400010)
患者,男,24 歲。因“蟲咬傷后左手活動障礙4 h”于2013年10月17日入院。患者于17日清晨被隱翅蟲叮咬后全身不能活動及不能言語,同事發(fā)現將其送至當地醫(yī)院后患者言語完全恢復,左手仍無自主活動,自感麻木。查體見左肘關節(jié)稍腫脹,在前胸壁、腹部及肱骨內上髁內側約2 cm處均可見隱翅蟲咬痕,無滲液,左手運動感覺功能異常。入院完善一般生化檢查后未見明顯異常,給予補液護肝等治療。第3天左肘關節(jié)腫痛并出現張力性水皰(圖1),左手活動無明顯改善,轉至上級醫(yī)院進一步治療。查體:左肘關節(jié)皮損處觸痛(+),左手伸腕、伸指基本正常,屈腕、屈指、對掌、對指等均不能完成;左手掌面及背面尺側感覺均缺失。神經電生理檢查提示左側正中神經及尺神經不出波。給予糖皮質激素、神經生長因子、神經節(jié)苷脂、彌可保等藥物治療及針灸,電子肌電等物理治療,在不同醫(yī)院治療3個月后,左手運動功能恢復不理想,左手屈腕、屈指、對掌、對指等肌力僅為2級。
圖1 患者出現張力性水皰
蟲咬皮炎是指昆蟲叮咬人類皮膚而引起的炎性皮膚病,蟲咬性皮炎又可稱“丘疹性蕁麻疹”,主要與節(jié)肢動物的叮咬有關,常見的如螨,以春、夏、秋季多見,由于昆蟲種類的不同和機體反應性的差異,可引起叮咬處不同的皮膚反應。一般為紅色水腫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皰,黃豆大小,好發(fā)于暴露部位和腰周。
患者居住地為我國西南部,當地常有“隱翅蟲”咬傷;患者前胸壁、腹部及肱骨內上髁內側多處發(fā)現隱翅蟲的咬痕;出現了張力性水皰,但疼痛瘙癢癥狀不明顯,也未出現發(fā)熱及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皮損很快恢復,3個月后仍可見咬痕處的色素沉著;出現短暫的全身不能活動及不能言語,持續(xù)時間僅數小時;左手活動障礙,神經電生理檢查提示左側正中神經及尺神經不出波,3個月后左手運動功能恢復仍不理想。
隱翅蟲屬于昆蟲綱,是一種黑色小蟻狀飛蟲,頭黑色,胸部桔黃色,前腹部為黑色鞘翅所覆蓋,多夜間活動,夏秋季常見,體內有酸性毒汁,毒素還具有較強的溶血能力,與人皮膚接觸后可引起隱翅蟲皮炎[1-2]。皮損常伴有瘙癢、灼痛和灼熱感,抓破后糜爛處易繼發(fā)感染,局部淋巴結常腫大,反應劇烈或范圍較大者可伴發(fā)熱、頭暈等全身癥狀。研究證實有毒的隱翅蟲體液接觸皮膚后6 h即可出現紅腫,之后炎性反應加重;第3~12天發(fā)展成水皰、甚至膿皰、壞死結痂,通常伴有明顯的疼痛瘙癢等癥狀;約3周痂皮脫落,瘢痕可持續(xù)9個月,色素沉著存在的時間更久[3]。隱翅蟲咬傷后的皮炎是最常見的癥狀,該患者出現了張力性水皰,但疼痛瘙癢癥狀不明顯,也未出現發(fā)熱及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皮損很快恢復,3個月后仍可見咬痕處的色素沉著,考慮該患者隱翅蟲咬傷后皮炎癥狀較輕。
筆者查閱隱翅蟲咬傷的相關文獻,尚未見神經損傷的報道。國外曾有被蚊子叮咬后引發(fā)Guillain-Barre綜合征的個案報道,Guillain-Barre綜合征即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神經炎,是感染后導致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改變表現為周圍神經的炎性脫髓鞘,臨床主要表現為四肢對稱性弛緩性癱瘓,病程恢復時間較長。雖然昆蟲叮咬只是引起Guillain-Barre綜合征的一種極其少見的原因,但也提示昆蟲叮咬后確有神經系統(tǒng)受損的可能性。該患者曾出現短暫的全身不能活動及不能言語,持續(xù)時間僅數小時,推測其原因是隱翅蟲釋放的嗜神經性的生物毒素入血導致,毒素總量不多被機體代謝后大部分癥狀緩解,但又如何解釋該患者左上肢正中神經及尺神經功能恢復欠佳?患者左前臂雖有腫脹但不嚴重,可排除骨筋膜室綜合征所致的正中神經及尺神經損傷,查體可見患者咬痕最明顯一處位于左上肢肘關節(jié)肱骨內上髁內側約2 cm,正中神經與尺神經與此處毗鄰,而橈神經相對較遠,毒素可能直接擴散影響了鄰近的正中神經與尺神經,該毒素高度嗜神經性且對神經的破壞作用巨大,同時因叮咬后48 h內患者未接受減輕神經炎癥及水腫的治療,導致了患者在經過3個月的綜合治療后正中神經及尺神經的功能恢復仍不理想。
綜上所述,夏秋季蚊蟲叮咬十分常見,一般癥狀都比較輕,局部皮膚紅腫瘙癢疼痛,持續(xù)時間較短,基本不會引起全身反應,但一些特殊的毒蟲叮咬后如果治療不及時,往往造成永久性功能缺失,給患者生活造成極大損害,借此例報道提醒大家預防叮咬,一旦發(fā)生毒蟲咬傷要及時到醫(y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