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成為授課教師關注的重點。游戲教學法憑借其簡單、效果好的特點受到很多教師的青睞。因此,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法運用到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科成績,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教師設置的游戲主題要符合教學內容。
教師要根據(jù)教學計劃,合理設置游戲內容,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
2.確保游戲過程的完整性。
一方面,教師在運用游戲幫助學生體驗時,要確保游戲的啟發(fā)性;另一方面,教師要確保游戲秩序符合課堂秩序,在游戲時,教師要設置明確的規(guī)則,使所有學生能夠認真對待游戲教學。
3.游戲形式要豐富多樣。
為進一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將日常收集的游戲形式運用在思品教學中。在游戲的題材方面,只要能契合教學內容,就具有嘗試的價值;在游戲的形式上,可以涉及其他科目,豐富游戲的表現(xiàn)形式,避免學生厭煩。
1.利用游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享受學習”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開展了以下游戲內容:請兩名同學走上講臺,并被蒙上眼睛,其他同學觀察臺上兩名同學能否走直線。然后再請兩位同學睜開眼睛,嘗試一遍。當活動結束后,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閉上眼睛無法走直線,為什么睜開眼睛可以?有的學生說因為看不見前方,所以無法走出直線;有的學生說因為前方是未知的,所以無法確定方向。通過開展這樣的游戲,教師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白心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時才能享受學習的快樂。所以,當游戲契合教學內容時,更能夠凸顯教學目的,達到教學效果。
2.利用游戲來緩解課堂壓力。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框“中學序曲”時,為了讓全班學生能夠相互認識,較快地建立友誼,教師設定了一個小游戲,來幫助學生認識他人、介紹自己。游戲內容:一個學生闡述自己的個人信息,比如名字、畢業(yè)的學校、星座等,然后第二個學生重復前一個學生的個人信息,依次往后傳。如果有學生無法表述出前一個同學的個人信息,要接受懲罰。
通過這樣的游戲,學生能夠很快地認識并記住同學,使被動介紹變得有趣。更重要的是,教師通過設置這個小游戲,既讓學生身心得以放松,又緩解了課堂教學的嚴肅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
3.利用游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八課第二框“我與集體共成長”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發(fā)揮集體力量的重要性,教師設置了簡單的小游戲:將全體學生平均分為若干組,每個組選8人來參加游戲。在游戲時,教師要求所有的小組成員都在一張報紙上,可以使用蹲、抱等多種方法,但不能超出報紙的范圍,否則游戲失敗,而堅持時間最長的小組獲勝。通過這樣的游戲,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升了游戲教學的效果。
同時,教師通過設置這樣的游戲,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進而使學生能在比賽中發(fā)揮最優(yōu)的水平,來實現(xiàn)目標,取得勝利。
4.利用游戲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在講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課第一框“青春的情緒”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情緒對人的影響,體驗情感變化,教師設置了一個“猜成語”的游戲(成語必須與情緒有關,如眉飛色舞、樂極生悲、義憤填膺等),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將班級學生按照座位,劃分為若干個小組,然后讓每組派兩位同學,一個比畫,一個猜。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哪組能夠猜出的成語最多,猜出最多的小組獲勝。在這個游戲中,負責比畫的學生只有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演技”,才可以更好地讓同學猜出成語;而負責猜的學生也只有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才能夠猜出最終答案。
綜上所述,將游戲運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開展游戲教學,不僅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能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確保游戲秩序符合課堂秩序,在游戲時,要設置明確的規(guī)則,使參與游戲的學生能夠認真對待游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