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近年,“痕跡管理”在基層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其優(yōu)勢在于通過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有效還原干部對工作的落實情況,供日后查證。部分基層干部反映,為避免在上級檢查時被問責,日常工作中,他們不得不過分在“留痕”上做文章,此舉嚴重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專家指出,“痕跡主義”在基層流行,已成為形式主義新變種,當引起高度重視。
在中部某省一個鄉(xiāng)鎮(zhèn),舉辦了一次“脫貧攻堅資料大比武”,活動要求各村第一書記協(xié)同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準備2014年以來的所有脫貧攻堅資料,到鎮(zhèn)里進行比賽。
“幸好有百度幫助我?!币幻麉①愓咄嘎读怂膮①惷伢?。
為了不在大比武活動中落后,這名參賽者通過網絡檢索材料模板,再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套進模板,形成各種名目的系統(tǒng)性材料。
一位駐村干部的材料被要求改進,書面不能有勾劃涂改,凡是有涂抹的地方,全部要用消字靈清潔,“這樣就好看了”。
因為要經常打印資料,他們把鄉(xiāng)鎮(zhèn)政府附近的幾家打印店“扶富”了。為節(jié)省費用,后來工作隊專門購置了打印機,即使這樣,所需費用仍然不少。
某次,上級要求制作檔案,一個貧困戶一份檔案24頁,一式4份共96頁,還要有照片,所有檔案全部用塑料外皮包裝。全村158戶,用了1.5萬張A4紙,照片打印異常費墨,硒鼓用了13個。
一位駐村干部告訴記者,村里搞一次“衛(wèi)生清掃”就需要九份檔案:一是鄉(xiāng)鎮(zhèn)黨委政府關于環(huán)境大整治的紅頭文件;二是村“兩委”的工作方案;三是村民代表會議記錄;四是思想動員會議記錄;五是貧困戶環(huán)境衛(wèi)生名單;六是實施分工細則;七是掃大街的幾張照片;八是片區(qū)考評表;九是貧困戶入戶考評表。
由于一些地方出現以“痕”論政績的情況,許多人就制造假痕、虛痕來應對。
一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上級要求他們每天上午9點通過微信群的“發(fā)送位置”功能報告位置,證明自己堅守在村里。但實際上,有的人即使不在村里,也能把位置調整到村里,再發(fā)送給領導。后來領導有了察覺,不時通過“共享實時位置”的方式抽查。即便這樣,還是存在技術漏洞,因為只要下載一個位置軟件,就可以隨時更改自己的手機定位信息,“將自己的痕跡固定在村里,這樣就不用擔心領導抽查了”。
一些基層干部抱怨,上級部門安排的工作任務往往很急,要求限時完成,這也逼得基層造假痕。
某地組織部要求鄉(xiāng)鎮(zhèn)街道上報“黨員入黨檔案留存情況”,街道辦事處的組織委員告訴記者:“上午11點發(fā)通知,下午3點就要上報材料?!?/p>
由于時間緊、任務急、人手少,這位組織委員身心俱疲:“11個下轄村,黨員有六七百人,而且除了普通村民,還有學生、轉業(yè)退伍軍人等,一些入黨材料缺失的檔案,還需要通過人事局、民政局等部門比對核實,如果正常排查的話,至少需要一周時間。”
為了在當天下午3點前上報材料,他趕緊給各村打電話詢問情況,估算數據、東拼西湊、猜測推斷,緊急“造”出一份材料,上報應付了事。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部分基層干部反映,上級不同部門安排的工作任務常常擠在一起,還硬性要求在相近日期完成,這更造成基層分身乏術、疲于奔命。有人不堪重負,干脆無中生有,連夜加班加點補材料、“造痕跡”。
有效加班能在一定時間內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但如果加班太多以致“過度”,造成的危害或許更大。個人要鉆研業(yè)務、提高效率,單位在安排工作時,也應統(tǒng)籌考慮,既壓擔子又減包袱,努力減少被動加班,避免無效加班。
一位朋友在出版社工作,以前,由于活兒多,約稿、組稿、審稿,上班時總也完不成,晚上加班成了常事,一周內難得回家吃一次晚飯,家里人意見很大?!敖裉?,我們在職場奮力打拼,為理想日夜奔忙,許多人不經意間已經忘了與家人共進晚餐的滋味?!卑磿r回家不容易,動輒加班成常態(tài)。
對于各種各樣的工作臺賬,基層干部并不陌生,可以說是不堪其苦。不同的部門要求不一樣,要應對上面的檢查,基層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隨時準備好幾本臺賬。不管工作做沒做,也不管有沒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紙上,只要留下了痕跡,也就算交了差。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主義。面對各條線上的檢查,面對各個部門的檢查,基層單位少不了一大堆資料盒,一大堆工作臺賬,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誰的文件多,資料多,文件盒子多,誰的資料做得扎實,環(huán)環(huán)相扣,圖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換句話說,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夠看到“落實的過程”,也就會得高分。
這樣一來,下面知道上級部門的路子,就想方設法做紙上文章,于是,只要一開會,各種會標就不斷變換,各個科室的工作人員就會不斷地照相留底。大家各取所需,把領導和參會人員當成了道具和木偶。各種簡報信息就紛紛出籠,各種抓落實的材料就裝進了文件袋。雖然基層干部也深知這是一種弄虛作假,但迫于上級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現象出現在基層,根子其實在上面。工作要求有痕跡本來沒有錯,畢竟要體現一種政策抓落實的過程,這本身也是一種督導方式,但如果過分講究和要求“痕跡”,這就變了味。
說到底,還是因為上級干部或相關部門缺乏一種務實精神。到基層檢查工作只是走馬觀花,看看基層的臺賬做得咋樣,看看基層的工作痕跡如何,而沒有親自到田間地頭,沒有在街頭巷尾,沒有深入基層群眾去調查了解,久而久之,上面有所好,下面有所效,也就形成了一種默契和慣例。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危害不小。不要以為這種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現象是一件小事情。無論是對基層工作,還是對上級領導,它都會帶來巨大危害。對于基層干部而言,為了應對上級檢查,成天搞一些“紙上談兵”,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而且讓基層干部身心疲憊,產生困惑。一方面要面對諸多的矛盾問題,要推進各項具體工作;一方面卻要抄抄寫寫,要落到紙上,搞得狼狽不堪,疲于奔命。對于上級干部而言,如果只是注重紙面上的問題,而缺乏實際調研,就會空對空,在制定政策時就會懸空。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必須徹底根治。首先要把這種形式主義變種揪出來,從領導干部自身做起,帶頭進行整改落實,不必要的紙面檢查必須要剔除,不能給基層干部增添負擔。從領導干部抓起,從領導干部改起,大力倡導基層調研之風,不以書面痕跡為依據,而以干部足跡為依托。其次要優(yōu)化考核設置,在目標考核中注重基層群眾的口碑和工作實績的參照,而不是在紙堆里搞考核。
上級領導機關是作風建設的組織者、管理者、推動者,是作風建設的風向標和指示燈,既負有領導責任,也負有示范責任。領導干部要帶頭身體力行,知責明責,少些“紙上談”,多些“現場干”,緊緊抓住群眾普遍關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找對策。以“面對面”的引領,推動各項工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而不能習慣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那樣只會滋生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討人嫌。
(摘自七一客戶端/《半月談》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