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柱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要想將理想化為現(xiàn)實,必須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干好工作,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
1944年9月8日,在延安鳳凰山腳下棗園溝口的中央警備團操場,毛主席親自出席張思德同志的追悼大會,并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講演。1944年9月21日,《為人民服務》第一次發(fā)表在延安《解放日報》上。一名普通戰(zhàn)士何以這樣深深打動了黨的領(lǐng)袖和軍隊的統(tǒng)帥?就是因為張思德從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無論在哪個崗位,他都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無論身處什么環(huán)境,從事什么崗位,張思德總是毫無怨言,甘于奉獻,忘我無私,充分展現(xiàn)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自覺服從大局,為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高尚情懷。
平凡的奉獻也一樣精彩。磚頭是建筑施工現(xiàn)場常見的物品。建筑工人經(jīng)常會在砌墻過程中遇到缺少磚頭的情況,只有把一塊磚頭砌在中間,整個墻面才會平整光滑。一塊磚,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但高樓大廈,離不開一磚一瓦的筑成;平坦的道路,離不開一磚一石的鋪墊。如果把黨和人民事業(yè)喻為宏偉的建筑,那么,千千萬萬塊磚石就是它的基礎(chǔ)。沒有默默無聞的犧牲,沒有甘做一塊磚的奉獻,宏偉的大廈是建不起來的。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你是否甘做平凡奉獻的“一塊磚”?面對這一問題,絕大多數(shù)黨員干部會認識明確、態(tài)度堅決。但也有少數(shù)人的概念模糊了、認識錯位了。有的只想做塔尖而不愿做“磚石”,搬不開、挪不動,不大愿意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矛盾多的崗位去;有的向組織提條件,挑三揀四、拈輕怕重,達不到目的就發(fā)牢騷、講怪話、撂挑子;還有的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守攤子、混日子,在職不盡責、為官不作為,等等。這些現(xiàn)象與甘于奉獻、忘我無私的精神背道而馳,與黨員干部應有的樣子格格不入。
林則徐有句名言:“觀操守在利害時”。檢驗一名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大局面前、利益關(guān)口的表現(xiàn)。時下,無論是在機構(gòu)改革大潮中,還是在重點工作中,黨員干部要堅守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把落腳點放到組織需要、群眾需要的地方,貢獻自己的聰明與才智。
“共產(chǎn)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專揀重擔挑在肩……”這段至今讀起來仍然鏗鏘有力、酣暢淋漓的唱詞,謳歌了那個年代廣大共產(chǎn)黨員甘于奉獻、忘我無私的精神追求,讓人感慨,催人奮進。作為黨員干部,面對新時代的使命召喚,應該穩(wěn)心定神看得失,聚精會神干事業(yè),自覺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書寫不平凡的人生。
責任編輯:段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