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亞東
(甘肅省地礦局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天水 741020)
測區(qū)地層屬華南地層大區(qū)南秦嶺-大別山地層摩天嶺地層分區(qū)。文縣弧形構造弧頂偏東部位。出露地層主要為長城系碧口群,巖性主要為海相碎屑巖及中基性火山巖,經區(qū)域變質形成的一套淺變質巖石為淺變質碎屑巖、灰綠色變質火山碎屑巖、變質基-中性火山巖組合而成的有層無序地層。
本區(qū)經歷了多期運動,斷裂構造相當發(fā)育,對本區(qū)成礦控制作用起著主導地位-壓性斷裂,為Au成礦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構造環(huán)境。
勘查區(qū)主要出露碧口群秧田壩組(Chyt)、陽壩組(Chy),地層走向以北東向為主,次為近東西向。
秧田壩組(Chyt):分布在測區(qū)東南部,巖石組合為砂質板巖、粉砂質板巖、變石英砂巖、絹云千枚巖,地層厚度>463m,該組與陽壩組(Chy)呈整合接觸。
陽壩組(Chy):分布于測區(qū)北部,分上、中、下三個巖性段:
第一巖性段(Chy1)巖石組合為淺灰色砂質板巖、灰色粉砂質板巖夾絹云硅質板巖、絹云石英片巖,地層厚度為160-418m,該段為主要賦礦地層。
第二巖性段(Chy2)為淺灰綠色絹云石英片巖、粉砂質板巖、灰黑色含碳粉砂質板巖、絹云硅質板巖夾砂質板巖、絹云綠泥片巖,第一巖性段(Chy1)與第二巖性段(Chy2)二者呈整合接觸,地層厚度為385-840m,該段為主要賦礦地層;
Ⅰ-1礦體:分布于礦區(qū)西部,主要受F3斷裂控制,總體走向北東,傾向南東,由PD36、CP12控制的范圍。礦體長160米,平均厚度1.63米,平均品位43.34×10-6,控制最大斜深40m,礦體呈似層狀,產狀173°-178°∠66°-68°。頂?shù)装鍑鷰r為含炭板巖,絹云片巖,絹云石英片巖。礦體與圍巖呈斷層接觸。
II-1礦體:分布于關子溝北部。主要受F4斷裂控制,礦體走向北東,由CP13、CP18、CP25、PD28、PD53控制的空間范圍,礦體長356m,平均厚度1.16m,平均品位18.12×10-6。礦體推深123m,礦體呈似層狀,產狀115°-174°∠65°-82°頂?shù)装鍑鷰r為粉砂質板巖,絹云石英片巖。礦體與圍巖呈斷層接觸。
II-2礦體分布于關子溝北部。主要受F4斷裂控制,礦體走向北東,出露在0-7線,由CP14、PD29、CP2控制的空間范圍,礦體長136m,平均厚度1.17m,平均品位14.17×10-6。礦體推深66m,礦體呈似層狀,產狀116°-132°∠66°-78°頂?shù)装鍑鷰r為粉砂質板巖,絹云石英片巖。礦體與圍巖呈斷層接觸。
①、礦石礦物:
金的載體礦物為自然金和褐鐵礦、黃鐵礦、毒砂等,共生礦物有褐鐵礦、黃鐵礦、毒砂、輝金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等,占礦石總量的6%。
②、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礦物結構、構造總體比較簡單,金屬礦物含量不多,結構以金屬礦物呈分散、團帶狀分布或交代、充填裂隙的結構特征。
1、交代結構、星散狀構造:假象褐鐵礦,粒狀的黃鐵礦,呈星散分布。
2、土膠狀、粒狀結構、團帶狀構造:土膠狀褐鐵礦為脈狀、團帶狀分布或充填于巖石的裂隙。
依據(jù)礦體的分布規(guī)律,礦體的分布產出特征、礦化蝕變特征、礦物組合特征、礦化特征等對礦床成因探討如下:
從地質環(huán)境來看:勘查區(qū)地層北西部地層屬秦祁昆地層大區(qū),秦嶺地層區(qū),南秦嶺地層分區(qū);南東部屬西藏-三江地層大區(qū),巴顏喀拉地層區(qū),摩天嶺地層分區(qū)。文縣弧形構造弧頂偏東部位。碧口群為一套次深海相火山巖、火山碎屑巖及正常沉積碎屑巖建造,中基性火山巖及其碎屑巖廣泛分布其中。Au、Cu、Zn、Co、Mo、W等成礦元素高于秦巴地區(qū)的豐度值,呈明顯的Au、Cu高背景場。成礦環(huán)境優(yōu)越。
可見,該區(qū)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了金礦體賦存的空間、分布和定位,為含礦熱液的運移提供了通道和沉積場所,廣泛發(fā)育的以海相中基性火山巖為主要組合的“綠片巖”構成了豐富的金源,熱液蝕變又促進了金的遷移富集。硅化石英脈是金的主要賦礦巖石,構造破碎帶蝕變巖與石英脈相互穿插。
該礦床經歷了區(qū)域變質改造以及熱液疊加等多期次的成礦活動,將成礦物質帶到有利部位富集形成金礦體,屬于中低溫熱液型金礦床。
1)口頭壩金礦床賦存于碧口群陽壩組(Chy)地層中,受北東、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具有中低溫熱液型礦床的蝕變類型特點。
2)構造-巖漿活動為金元素在地層中的富集提供了熱源及部分礦源。北東、東西向斷裂是區(qū)內成礦的必要條件之一。
3)隨著地質勘查程度的不斷深入,口頭壩金礦資源儲量進一步增加,深部具進一步找礦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