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第五中學 唐家友
學生在做題過程中不能有效調動和運用知識的集中表現(xiàn)是教材基礎知識落實不好,習慣于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究其根本是沒有建構穩(wěn)定的認知體系。所以,政治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多措并舉,教會學生如何建構穩(wěn)固的認知體系。
建構穩(wěn)定的認知體系,突破點是運用好歷年來的高考真題。高考真題的價值在于:研究命題趨勢的依據(jù),有效整合教材的參考,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范本,實現(xiàn)高中與大學對接的紐帶。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用好高考真題,并通過使用真題著重解決以下問題:①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答題技巧;②靈活、有效地深化對教材概念的理解;③有效規(guī)范答題思路,矯正不正確的思維方式;④消除高考試題的神秘感,制定規(guī)范的答題方案;⑤訓練答題節(jié)奏,科學分配答題時間。
以高考真題為載體,提高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明確教材是如何講的—清楚真題是如何命制的—研究標準答案是如何設置的—回看自己是如何做題的—再次回歸課本反思教材—能力提升。
真正用好高考真題,創(chuàng)設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具體情境,提高閱讀、審題、解題、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等能力,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深層次上建構穩(wěn)固的認知體系。
政治學科是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形散神聚、雜而不亂”,知識涵蓋古今中外,綜合了經(jīng)濟、政治、文化、哲學四大模塊。再加上經(jīng)由多次教材修訂,限于篇幅,刪去了一些次要的知識以及知識的鏈接點、說明點、延展點等,致使教材中的部分主干知識點顯得突兀,增大了學生理解的難度,部分學生在學完全書知識后,往往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之感。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可將繁雜的知識系統(tǒng)化、結構化、圖像化,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知識間的來龍去脈一目了然。
在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在高三第一輪復習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專門準備一個知識框架本,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哲學四個模塊進行梳理。經(jīng)濟生活圍繞生產(chǎn)、分配、交換、消費等環(huán)節(jié)展開,政治生活圍繞公民、政府、人大、黨、民族、宗教、主權國家、國際社會等主體展開,文化生活圍繞文化的作用、傳承、創(chuàng)新,民族精神,中華文化等展開,哲學生活圍繞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人生價值觀)等范疇展開。近幾年的高考題側重于從小切口考查知識,并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時,也可以系統(tǒng)梳理全書的單元、課、框、目標題,形成“知識樹”,使書本由厚變薄,扎根于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框架,有的教師把網(wǎng)上現(xiàn)成的下載下來直接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對照著背。筆者認為前者做法比后者好,因為這既是一個知識自主生成的過程,也是一個能力提升的過程。
專項微訓練是課堂教學的一大創(chuàng)新。組織專項微訓練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易混易錯點,既可查漏補缺,又能強化鞏固,精準落實知識能力。
以審題為例,審題是答題的關鍵,操作中可以以“如何提高主觀題的審題能力”為專題進行專項訓練。主觀題審題主要包括“四審”,即審題型、審范疇、審主體、審角度。審題型就是要從題干的設問中明確題目是哪一類的題型,是屬于措施類、原因類、意義類,還是圖表類等,不同類的題型答題方法不同;審范疇就是要從題干中獲取此題提供的材料,判斷考查的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知識;審主體就是要從設問中獲取此題考查的主體是誰,是國家、社會、企業(yè),還是消費者等;審角度就是看題目設問要求,是為什么、是什么,還是怎么辦。一般一次審題很難完全調動和運用題目中的有效信息,還要進行第二次審題。
例如,關于經(jīng)濟生活圖表類主觀題的解題方法可以歸納為“五看、六點”。“五看”:(1)上看扣主題;(2)下看知依據(jù)(包括備注);(3)縱看曉變化(發(fā)展);(4)橫看找差距(對比比較思維);(5)看了又看(理論升華)。“六點”:(1)表頭讀起;(2)把握聯(lián)系(信息間);(3)橫比縱比(變化、差距);(4)分讀合讀;(5)注意備注;(6)理論升華(現(xiàn)象—本質)。
組織專項微訓練時一定要注意:知識易專不易散;切口宜小不宜大;用時易短不易長;提煉易早不易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