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 佳
我園周邊社區(qū)有大片的竹林,竹子是幼兒生活中的常見植物。我們利用這一自然資源開發(fā)了一系列竹制品的戶外游戲材料,然而,在制作過程中自然會產生一些邊角廢料,比如,截下來的長短不一的竹筒,這些竹筒或粗,或細,或長,或短,這些竹子廢料能否拿來給幼兒玩呢?如果投放到戶外游戲中,幼兒又會怎么玩呢?我?guī)е蓡枺瑤е@些形態(tài)各異的竹筒,走進了大班教室里。
“孩子們,你們知道趙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嗎?”幼兒異口同聲地說:“竹筒?!薄澳悄銈冎肋@些竹筒可以怎么玩嗎?我們一起去操場上玩這些有趣的竹筒吧?!蔽曳纸o幼兒每人一個竹筒,并觀察他們是怎么玩的。晨晨把竹筒放在地上,把竹筒當作障礙物來進行雙腳并攏跳練習;婷婷和月月把竹筒放在地上滾,比比誰的竹筒滾得遠;幾個男孩把竹筒按一定間隔排列成一排,然后在這些竹筒上“過小河”。我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你們這個方法很好,走過小河還有一片小樹林,你們能用竹筒玩穿越小樹林的游戲嗎?”聽了我的提議,幼兒又把竹筒三三兩兩地排在一起,原本在旁邊單獨玩的幼兒也加入這個游戲中,“小樹林”因此變得越來越熱鬧了。
魯迅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梢韵氲叫窃乱陨系木辰?,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魚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說明幼兒自身潛藏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幼兒充滿著好奇、探索和幻想,幼兒的思維十分靈活,不受習慣的約束。
案例中的竹筒大小、粗細都不一致,教師運用讓幼兒自主探索的方式,讓他們在玩法中實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
幼兒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了竹筒的特性:可以滾、可以站立、可以排列、可以壘高……他們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將竹筒玩出了花樣:滾竹筒、跳竹筒、踩高蹺、跨欄、走障礙……不同的排列、不同的組合讓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淋漓盡致地發(fā)揮。
合作性游戲更能讓幼兒體驗到游戲的樂趣并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例如,幼兒玩“穿越小樹林”的游戲過程中可以逐步根據(jù)各自的意見,不斷調整游戲玩法和規(guī)則。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讓游戲更加有趣,讓幼兒的游戲經驗也愈加豐富。
在戶外游戲活動開始前,我們針對投放的運動器械來預想可能會進行的游戲活動。用啟發(fā)性的問題打開幼兒的想象空間,比如,“今天投放的活動材料是竹筒,你們想怎樣來玩竹筒?”“可以把竹筒當做什么?”“你們想幾個人玩?”等等。在這些預想的問題中,幼兒的想法各種各樣,層出不窮。大班幼兒甚至還可以制作游戲計劃書,讓游戲更加豐富和立體。
教師適宜的介入能夠推動幼兒游戲情節(jié)的發(fā)展,提高幼兒的游戲興趣和創(chuàng)造激情。比如,幼兒在玩“過小橋”的游戲,他們將竹筒按一定距離間隔排列,然后依次踩著竹筒“過小河”,但連著玩幾次,他們就會感到乏味,從而失去游戲興趣。這時,教師可以參與到游戲中:“這樣過小河太慢了,有什么辦法可以快速過河呢?”“可以兩個人一起過?!庇變赫f?!翱墒沁@些竹筒太小了,兩個人踩不下,怎么辦呢?”于是,把竹筒兩兩組合起來的游戲方式就呈現(xiàn)出來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尊重幼兒在發(fā)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币虼?,游戲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因此顯得非常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實物展示、視頻回放、情境再現(xiàn)等形式與幼兒進行分享。例如,在玩竹筒的過程中,許多幼兒都是在滾、踩、走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玩法,只有瑤瑤拿著竹筒進行壘高。在分享環(huán)節(jié)中,我讓瑤瑤展示這個創(chuàng)意給其他幼兒看,同時對瑤瑤進行了表揚。其他幼兒在激勵中,也會更加自發(fā)地去探究新玩法了。
竹筒看似是一種單一的器械,但蘊含著無限的發(fā)展可能,教師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尊重幼兒的興趣,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以多種形式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激情,就能讓幼兒玩出花樣,玩出精彩。
(江蘇省無錫市正興幼兒園)
【參考文獻】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