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教師:葉紹繼 謝文初
小編最近迷上了一檔“三無綜藝”,名字叫作《奇遇人生》,無流量大戶、無營銷噱頭、無花式宣傳,它的豆瓣評分竟高達9.2分!第一期中阿雅和小S探訪大象孤兒院,非洲象嚴峻的生存現(xiàn)狀,讓她們在節(jié)目中數(shù)度哽咽,小編也忍不住熱淚盈眶。的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這檔綜藝借明星的視角來探索自然,更通過奇觀、奇人、奇遇來讓觀眾思索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接下來跟著兩位名師,一起來感受課本里的“奇遇人生”吧~
文/吳崗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兩岸的胡楊林似一道綠色的長城。
胡楊,維吾爾語稱做“托克拉克”,意為“最美麗的樹”。胡楊林是牲畜天然的庇護所和棲息地,馬、鹿、野駱駝、鵝喉羚、鷺鷥等百余種野生動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還伴著甘草、駱駝刺等多種沙生植物,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特殊的生態(tài)體系,營造了一個個綠洲,養(yǎng)育著南疆七百五十余萬各民族兒女。
名師對對碰: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读_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huán)保意識,搞好生態(tài)保護。
這里節(jié)選的是在羅布泊消失之后,作者所看到的塔里木河兩岸的生態(tài)景觀,可以說是昔日仙湖的遺存,讓人感到極其珍貴,但卻也隨著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銳減,這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真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否則就要犯不可饒恕的歷史性錯誤。
文/[美]利奧波德
與秋天一樣,我們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絕不是偷偷摸摸進行的。從早到晚,它們一群一群地喧鬧著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飛去。每次出發(fā)之前,都有一場高聲而有趣的辯論,而每次返回之前的爭論則更為響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澤上空做試探性的盤旋,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著從空中落下來,并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那接著而來的低語,是它們在論述食物的價值。它們現(xiàn)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個冬天都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著,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尋玉米的烏鴉、棉尾兔、田鼠以及環(huán)頸雉所發(fā)現(xiàn)。
名師對對碰:“大雁歸來”意味著曾經(jīng)離去,在離去與歸來中蘊含著生物對季節(jié)氣候環(huán)境的反應,而“歸來”則表明氣候環(huán)境開始適宜大雁生活了?!按笱銡w來”又仿佛一句美麗的詩句,描繪著大雁重回這片土地帶來的嶄新氣象和勃勃生機,也寫出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和向往之情,從而體現(xiàn)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神往。
這里節(jié)選的是大雁歸來,躲過獵人冬季的槍擊,進入春天后,在玉米地里愉快地撿食玉米的情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完全是一幅自由生存的快樂景象,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文/陸蠡
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此鯓由扉_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看它怎樣舒開折疊著的嫩葉,漸漸變青,漸漸變老。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嫩芽,我以揠苗助長的心情,巴不得它長得快,長得茂綠。下雨的時候,我愛它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我從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里來,叫它伸長到我的書案上,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名師對對碰:陸蠡看到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時,便被其綠色深深迷戀,因戀綠而竟至“囚綠”。為什么作者如此愛“綠”?因為他發(fā)現(xiàn)了綠色的特性,并且悟到自己的心靈與“綠”的秉性相似相通。他抓住這點來抒情寫意,運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抒情方法來行文。作者對“綠”的喜愛,寄托了作者對生命,對愛和幸福的珍視;而無法囚住綠,正說明“綠”的頑強與倔強。作者借“綠”言志,贊美了這種頑強不屈的性格,表達了對處境艱難中的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的民族精神的贊美之情。同時,這綠色的常春藤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愿望。
文/[明]劉基
于是鮮支、黃蘗、苦楝、側柏之木,黃連、苦杕、亭歷、苦參、鉤夭之草,地黃、游冬、葴、芑之菜,櫧、櫟、草斗之實,楛竹之筍,莫不族布而羅生焉。野蜂巢其間,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謂之黃杜,初食頗苦難,久則彌覺其甘,能已積熱,除煩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嚙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魚,狀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遠,惟先生樂游,而從者多艱其昏晨之往來,故遂擇其窊而室焉。攜童兒數(shù)人,啟隕籜以藝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實。間則躡屐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樂也。
名師對對碰:古代文人大多喜歡游山玩水,大自然的雄奇之觀給了他們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源泉,留下了一批模山范水的名作。而劉基的《苦齋記》似乎是個另類,他所寫的苦齋,并無林壑之美、臺榭之觀、往古之勝跡,卻抓住一個“苦”字,作為貫穿全文的脈絡:水里的小魚,甚至那里的野蜂所釀之蜜,味道都是苦的;山里的環(huán)境,人們的出行,也都是“苦”的。為什么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會引起作者的注意呢?因為作者在其中的“苦”中領略到了無窮的佳趣與妙諦。作者在寫“苦”時,從沒有忘記“苦”的對立面是“甘”與“樂”,苦往往隱藏著樂,亦猶樂往往潛伏著苦一樣。作者借對自然的描寫闡發(fā)苦與樂相為倚伏的辯證關系與生活哲理,使文章呈現(xiàn)出一種理趣之美。
這個初冬,和小編一起,與課本里的“奇遇人生”撞個滿懷吧!同時也在這里呼吁小伙伴們要從小事兒做起,愛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保護大自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