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子君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了解詩歌內(nèi)容。
2.初步學習品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3.結合詩人生平,理解詩歌寄寓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初步學習品析詩歌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1.導入。
安史之亂后的唐朝藩鎮(zhèn)蜂起,唐王朝與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爭曠日持久,嚴重破壞了國家統(tǒng)一。詩人們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詩篇,其中就有一首驚世之作《雁門太守行》。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
2.解題。
行,歌行體,由漢代樂府詩發(fā)展而來,通常用“歌”“行”命名,音節(jié)、格律比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雜言,形式富于變化。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雁門,指雁門關,泛指西北邊塞地區(qū),從題材看,這是一首邊塞詩?!堆汩T太守行》是東漢樂府詩歌中的一首歌頌洛陽令王渙政績的詩。詩人李賀直接借用此題寫邊塞戰(zhàn)爭,這與唐人好借用舊題寫當下題材的創(chuàng)作之風有關。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設計意圖:通過自由朗讀,初步感受詩歌韻律。
2.請一位同學朗讀,正音,找節(jié)奏。注意:強調“塞”“重”的讀音,讀出節(jié)奏停頓。
3.全班齊讀,讀出節(jié)奏。
1.請學生默讀詩歌,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并在疑惑處標注。
提問:你讀懂了哪些內(nèi)容?還有哪些疑惑?小組交流,質疑問難,然后全班討論,教師點撥。概括出三個戰(zhàn)爭場面:對峙、交戰(zhàn)、夜襲。設計意圖:通過默讀,讓學生學會借助注釋,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改寫詩句。
2.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個戰(zhàn)爭的場面嗎?請結合注釋,加上自己的想象。
回答參考:敵軍滾滾而來,黑壓壓一片,猶如烏云翻騰,幾乎要摧毀城墻;我軍嚴陣以待,陽光照耀鎧甲,一片金光閃爍。肅殺的秋色中,響亮的角聲震天動地;寒夜里,邊塞將士的鮮血凝成暗紫色。帶著半卷的紅旗,援軍趕赴易水;天寒霜重,鼓聲也像是被寒氣所逼,悶而低沉。
3.全班齊讀,感悟詩意。
1.提問:這場戰(zhàn)爭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回答:緊張、慘烈、凝重。(其他答案亦可)
2.提問:你從詩中哪些字詞能感受到戰(zhàn)爭的特點?請在文中圈畫并作批注。
描寫戰(zhàn)爭的作品往往讓我們聯(lián)想到敵我雙方短兵相接、激烈廝殺的場面。可是,這首詩幾乎找不到這樣的語句,但我們?nèi)阅芨惺艿綉?zhàn)爭的緊張、慘烈、凝重。
學生默讀詩歌,在文中圈畫并作批注,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教師順勢引導,適時展示助讀資料,在學生品析的同時,指導朗讀,邊賞邊讀。
(1)“黑云”可指自然界烏云,環(huán)境描寫渲染了壓抑的氣氛;同時,也比喻敵軍人馬眾多,來勢洶洶,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危急形勢和緊張氣氛。“壓”“摧”都體現(xiàn)了敵軍氣勢逼人,“金鱗開”表現(xiàn)我軍面對大軍壓境,戒備森嚴,士氣高漲,嚴陣以待。
指導朗讀,1、2 句重讀“壓”“摧”“金鱗”。學生齊讀,讀出緊張感。
(2)“滿天”寫出了號角聲響徹天際,表現(xiàn)戰(zhàn)爭規(guī)模大,戰(zhàn)況激烈,屬聽覺角度?!扒锷秉c明了戰(zhàn)爭的時間,增添悲涼之感?!把嘀薄澳薄白稀蹦芸闯鰝鰬K重、血流成河,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慘烈、殘酷,屬視覺角度。
指導朗讀,3、4句重讀“滿”“凝”。學生齊讀,讀出慘烈感。
(3)“半卷”寫出將士黑夜行軍、偃旗息鼓,渲染了緊張的氣氛?!耙姿币们G軻刺秦王的典故,表現(xiàn)將士們義無反顧、舍身報君的悲壯情懷,渲染凝重的氣氛?!八亍薄肮暮睂懗隽藲夂蚝?,環(huán)境惡劣?!安黄稹睂懗鰬?zhàn)鼓擂不響,助威聲勢弱,作戰(zhàn)困難重重,烘托凝重的氛圍,屬聽覺角度。
指導朗讀,5、6 句重讀“臨”“重”“寒”。學生齊讀,讀出凝重感。
從學生圈畫的字詞中,提取表示顏色的詞語,提問:你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的共同點了嗎?回答:表示顏色。
隔代撫養(yǎng)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主要是祖輩容易溺愛和放縱孫輩,使兒童過于“自我中心”,影響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因此,在家長外出務工的情形無法改變的情況下,需要考慮改良隔代教育的模式。兩代參與,兩輩人齊抓共管,生活監(jiān)護的責任主要由祖輩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由兩代人共同承擔,而不是僅由祖輩一方承擔,祖輩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講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到與時俱進。
找出詩中所有表示顏色的詞語,帶學生冥想畫面。提問:這幅戰(zhàn)爭的畫卷有什么特點?回答:色彩斑斕。
資料助讀:陸游曾評價李賀的詩“賀詞如百家錦衲,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备呙鞯漠嫾視屖挛锿可细鞣N新奇濃重的色彩,使畫面對比鮮明,濃艷斑駁。這就是李賀詩歌的一大創(chuàng)作特色——色彩濃艷。
3.提問:黃金臺僅指顏色嗎?回答:還指典故。再提問:還有什么典故?回答:易水。
資料助讀:戰(zhàn)國時期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去秦國刺殺秦王,在易水餞別,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著音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北憩F(xiàn)荊軻去刺殺秦王時的悲壯情懷和不完成任務誓不還的堅定意志。黃金臺亦稱招賢臺,戰(zhàn)國時期燕昭王在郭隗的協(xié)助下,在易水旁修筑黃金臺,放置千金于臺上,廣招天下人才,樂毅、鄒衍、劇辛等前來投奔。一時間,天下賢士爭相奔赴燕國,燕國國力日益強盛。
提問:詩人引用這兩個典故有何作用?
回答:太子丹和燕昭王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禮賢下士、重視人才,因此荊軻也好,燕昭王招攬的賢士也罷,都甘愿為君王效力,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詩人引用這兩個典故就是為了表現(xiàn)將士們誓死保家衛(wèi)國,報效君王的堅定決心。用典的好處有:語言精練、含義豐富、表意委婉。這是李賀詩歌的第二個創(chuàng)作特色——巧用典故。
4.提問:李賀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的戰(zhàn)爭,可是,李賀本人從未上過戰(zhàn)場,他寫作這首詩時年僅17歲。他是如何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呢?
回答:他是憑著想象寫下此詩的,這是他詩歌的第三個創(chuàng)作特色——大膽想象??偨Y:正因為詩作想象大膽、色彩濃艷、用典巧妙,李賀被譽為“詩鬼”。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對詩歌的獨特感悟,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理解,教師順勢引導點撥,最后總結出李詩的三個藝術特色。
1.提問:既然李賀沒有參加過戰(zhàn)爭,他寫作這首詩到底想表達怎樣的心聲呢?
資料助讀:李賀(約790年-約816年),字長吉,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但其家世沒落。7歲能作詩,名動京師。18歲,父親早逝,李賀參加河南府試,獲“鄉(xiāng)貢進士”資格,但遭人毀謗,最終落第。李賀一生應試難中,又身體羸弱,愁苦多病,壯志難酬,27歲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仕途不順,所以他致力于詩,短暫一生,給后人留下了兩百多首詩。
總結:李賀渴望受到重用、建功立業(yè),然而,一生不順遂,空有報國情??芍^“滿身失意,一腔豪情”。何其悲壯!
指導朗讀,7、8句重讀“為君死”。學生齊讀,讀出堅定的信念,讀出悲壯。
2.帶著對李賀悲壯情懷的理解,再次齊讀整首詩,讀出情感。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通過對李賀一生坎坷經(jīng)歷的介紹,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
提問:中國古代胸懷報國之志的文人還有很多,他們也留下了許多傳唱至今的愛國詩篇,你還知道哪些?可與大家一起分享。
學生先分享詩句,再齊聲誦讀。
投影: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積累古詩詞中的名言警句。
1.背誦、默寫此詩。
2.誦讀李賀其他詩作,體會其詩歌藝術特色。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幾點不足:
1.誦讀的遍數(shù)雖不少,但在形式上可以更靈活些。尤其在“品詩味”環(huán)節(jié),可多請幾個學生個別朗讀,在不同的朗讀中發(fā)現(xiàn)誦讀的技巧。
2.“解詩意”環(huán)節(jié),說理解、談質疑時應該給學生更多的發(fā)言機會。
3.“品詩味”環(huán)節(jié),教師總結“色彩濃艷”這一藝術特色時略顯淺嘗輒止。總結不能僅停留在戰(zhàn)爭畫面的色彩上,更要帶領學生去理解色彩詞匯的運用對于表現(xiàn)戰(zhàn)爭特點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黑云”表現(xiàn)敵軍的囂張氣焰,“金鱗”表現(xiàn)我軍的守城英姿,敵我兩軍畫面的鮮明對比,烘托戰(zhàn)爭對峙的緊張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