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初二的女生,性格比較內向。初二剛開學的時候,我和室友欣欣一起吃飯,一起回寢室,干什么都一起。但是時間久了,我開始忍受不了她的一些行為舉止。每次走在一起,她都是講這個禮拜回去爸媽給她買了什么東西,帶她去哪些高檔餐廳吃飯……我有時聽得煩躁,但又不好意思打斷她,只能默默地聽著。每次和她在一起,我都感覺壓抑。
有一次,我和欣欣還有另一個同學出去玩,那時下雨,欣欣就選擇和那個同學撐一把傘,我一個人撐著傘在后面走著。她們講得很起勁,雖然有時會回頭看一下我,但我覺得我是多余的,我好像成了她們的負擔。買東西的過程中她也只和另一個人講話。當時我眼淚都快要掉出來了,我真后悔和她們一起出來。
現在我對欣欣越來越冷淡。我開始和別的寢室的女生小貝一起玩。小貝很開朗,很樂觀,而且人緣很好,我也感到很自在。但是時間長了,每次看到小貝和別人聊天聊得很開心,我都有點失落。我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個人,會是這樣的性格?好像永遠跟大家玩不到一起……我確實有點情緒化,或許是因為自尊心太強。當看到即使我就坐在小貝前面,她也會叫別人陪她出去時,我就有點傷心。
我也在努力,在路上看到認識的同學,我盡量上去和他們打招呼,聊天時也盡量用調侃的方式回應。
可是我的朋友依然很少,看到別人有那么多的朋友、閨密之類的,我就格外羨慕。我有些迷茫。我不知道以后我該怎么生活,怎么融入社會。
——無助的小靜
“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碑斎?,朋友也會有的。
讀了你的信,我知道你非常想擁有朋友、閨密,但總是不能如愿。你總是無法獲得想象中那種深交的朋友關系,并為之苦惱。
我很理解你的苦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隨著年齡漸長,你顯然已經超越了較低級的前兩類需求,而進入了社交需求。你的心態(tài)是開放、健康的。
其實在少年人當中,有相同苦惱的人很多,渴望友誼而不得,有的甚至采取強求的手段,花父母的錢,舉辦生日宴,請客送禮。效果如何?并不好。
看你的敘述,我覺得你對朋友含義的理解還比較膚淺,你定義的朋友,明明只是熟人而已。坐得離她近一點,她就一定要選擇你嗎?不被選擇就要傷心嗎?
人和人的互相選擇,一開始的確有就近的因素。但這遠不是朋友,最初的熟識之后,很快就會人以群分,你的學識涵養(yǎng),你的性格氣質,你的興趣愛好,你的人品,你的談吐,說直白點,甚至你的長相都會影響你和他人之間的相互選擇。
說說我自己。我上初中時,媽媽給我買了一件游泳衣,針織藍白相間條紋的。有一次班級組織游泳,我發(fā)現一個同學跟我穿的泳衣完全一樣。我們倆很興奮,約好一起游泳,似乎變成了極好的朋友。但完全不是,到今天我想起她,想起我們所謂的友誼,印象還只停留在那件針織藍白相間條紋的泳衣上。
十年前,我們有一伙人常在一起聚會、郊游、說理想、談抱負。我們覺得大家都非常融洽,我們都是牢不可破、密不可分的好朋友。當后來種種機會降臨的時候,一個朋友率先去了美洲,接著,另一個朋友去了澳洲……一次又一次聚會,朋友走光了。最后,只剩我和另外一位。我們忽然無話可說,這才發(fā)現,當初我們是靠了共同的朋友才看似友誼長青的,我和他,其實從來沒有成為朋友。
怎么才能擁有真正的朋友?
我想你要先了解自己是個怎么樣的人,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盤點你的個人魅力在哪里。你首先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有獨立見解、獨立個性,不依賴別人而存在。
在人群中,過于敏感甚至猜疑,盲目討好甚至縱容,自卑得拘謹甚至恐懼,都是人際交往的大忌。真正的友誼,一定是在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真正的友誼像金子一樣,需要冶煉。
不要去想自己為什么沒有那么多的朋友和閨密,更不要去想在同學相處中吃虧不吃虧,你要想的是,當同學遇到難題時,你是否有能力并樂意去幫助他;當同學們聊到某一話題時,你是否能不人云亦云,說出自己有深度的見解。
如果你自覺還沒有能力做到這樣,那么,能否不要那么計較為什么她和別人走在一起而不是和自己?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做強自己,做有個性的自己,做快樂的自己,這樣你一定會有朋友的。
希望你釋然的靜子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