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墩尚中心小學 張敬明
古詩詞語言精練、意境深遠,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積累與沉淀;詩人用想象和感性的語言,抒發(fā)心靈深處或歡喜或悲愁或豪邁或惆悵的復雜情感。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以教師的講解和分析為主,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古詩的語言又過于精練,他們很難領悟詩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一知半解,整個課堂顯得枯燥乏味,毫無活力可言。但是,海量的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和多媒體技術卻可以彌補傳統(tǒng)講解分析法的短板,在營造詩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那么,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和多媒體技術輔助古詩教學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小學生學習的最大內驅力。如果把古詩內容制作成動畫畫面,就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詩意。
例如,教學古詩《所見》時,筆者用Power Point動畫功能設計了這樣的畫面:午后的森林綠蔭如蓋,遠處傳來叮叮咚咚的流水聲。一個牧童騎著黃牛慢悠悠地走在綠蔭間,他悠閑地吹著竹笛,悠揚的笛聲傳遍林間。突然,他的笛聲戛然而止,原來他看到樹上有一只唱歌的蟬兒,他怕驚動了蟬兒,小心翼翼地走近蟬兒想捉住它……這樣的畫面既生動又有童趣,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輕松愉快地走進詩句中,感受詩人描繪的鮮明形象和迷人意境。
古詩蘊含著詩人深刻的思想與人生哲理,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密切相關,對于當代學生來說,由于年代過于久遠,理解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因此,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至關重要。筆者經(jīng)常通過百度百科和360百科搜索古詩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等相關音像資料,為學生掃清學習障礙,做好知識鋪墊。
例如,學習杜甫的《絕句》時,筆者在課堂上播放有關唐朝“安史之亂”的音像視頻,使學生初步了解“安史之亂”的歷史真相: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生活驕奢、不問政事;奸臣楊國忠把持朝政、權傾天下;安祿山、史思明相繼起兵反唐,致使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蕪、尸橫遍野……筆者在學生通過視頻充分了解了“安史之亂”的歷史事件后,告訴學生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帶領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蓋了一間茅舍(草堂)定居。終于盼到戰(zhàn)事終止這一天,詩人喜出望外,提筆寫下了《絕句》這首流傳至今的著名詩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中洋溢著蓬勃向上、欣欣向榮的無限生機,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憧憬美好生活的喜悅之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詩人的寫作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感受,為學生與詩人的思想共鳴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古詩中常見的寫景詩文字簡潔、意境清新、朗朗上口,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和藝術享受。筆者通常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和多媒體技術把詩句還原成生動的視覺畫面,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感受詩中的美景,領悟詩中的內涵。
例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描繪的是杭州西湖盛夏時美不勝收的自然風光。我們這里地處蘇北農(nóng)村,很多孩子家里沒有條件去游覽西湖。好在互聯(lián)網(wǎng)龐大的搜索引擎為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筆者通過百度網(wǎng)搜索到西湖風光短片,教學時播放給學生觀看。畫面中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一層層漣漪蕩漾開來,遠處的天空有些灰蒙蒙的,正好對應了詩中“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畫面,學生對照畫面感受到了詩中“好”和“奇”表達的真正含義;再看湖中那雨后的荷花,嫩綠的荷葉上滾動著一串串水珠,亭亭玉立的荷花鮮艷欲滴,筆者引導學生對照詩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進一步理解詩中蘊含的深意:蘇軾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眼里,西湖的美景就像一位含嬌帶羞的少女一樣妙不可言。通過觀看西湖風光片,學生被蘇軾精彩的文字和奇巧的比喻深深折服,陶醉在西湖無與倫比的美景中,就像走進了云霧縹緲的仙境。
有些抒懷詩描繪的畫面離學生實際生活非常遙遠,學生很難產(chǎn)生共鳴,這就需要我們盡力拉近學生與古詩的距離,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詩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例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的詩眼是一個“愁”字,詩人緊扣“愁”字展開敘述,單靠教師的講解和文字的表層學生很難領會詩人的情感。因此,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件(伴以配樂旁白)輔助教學:夜已經(jīng)很深了,詩人靜靜地躺在岸邊的小船里,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陣陣寒意從四面八方向小船襲來;江邊的楓葉唰唰飄落在水面上,江面上閃爍著點點燈火,一輪彎彎的上弦月緩緩地滑向天邊;遠處不時傳來寒山寺的陣陣鐘聲,在靜謐的秋夜里顯得格外響亮刺耳……筆者引導學生一邊觀看動畫,一邊反復吟誦這首詩,然后引導學生交流討論,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深沉的秋夜,這樣無邊的黑暗,詩人孤獨地臥聽鐘聲,顯得更加寂寞苦悶,多么令人動容、惹人憐愛!通過觀看動畫,學生深切體會到詩人滿腔濃得化不開的愁緒,詩中那悠長而凄涼的苦悶氛圍,讓學生感同身受,怎一個愁字了得?
古詩押韻合轍,讀來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在古代,人們常把詩詞譜上曲調和著節(jié)拍吟唱,所以非常悅耳動聽,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常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充分揭示了學習古詩的內在規(guī)律就是——讀,學生只有反復朗讀古詩,才能真正地入境悟情。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引導學生用不同方式反復朗讀直至熟讀成誦,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古詩的韻律美、語言美和意境美,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古人所處的久遠的年代;走進詩人的內心,觸摸詩人心靈深處的悲歡離合。
例如,《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描寫了詩人遠望廬山瀑布時看到的壯觀景象,用夸張的手法把現(xiàn)實的景物描寫和詩人的美好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歌頌了祖國壯麗的山河。筆者在教學這首詩時,為了讓學生讀出詩中的氣勢和詩人的情懷,播放了一段從網(wǎng)上搜集的關于廬山瀑布的視頻,讓學生親眼看見廬山瀑布從高高的懸崖上奔瀉而下、水珠四濺,在陽光照射下升起騰騰的紫色云霧……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體會到詩人用詞的準確,用“紫煙”“掛”“飛”幾個生動形象的詞語把廬山瀑布的雄偉氣勢寫到了極致,他們仿佛身臨其境,目睹瀑布飛瀉而下的雄偉氣勢,聽到水花飛濺的轟鳴聲……接著,筆者讓學生大聲朗讀,要求他們讀出氣勢感、讀出豪邁感,并把學生的朗讀用電腦的音頻播放器錄下來,放給他們聽,讓他們比一比、評一評,找出自己的優(yōu)缺點,再讓學生跟著電腦里的示范朗讀反復練讀,讓他們每一次朗讀都有感悟、每一次朗讀都有收獲;鼓勵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一邊誦讀一邊想象瀑布飛流直下的磅礴畫面,讓他們的思想在詩句營造的意境中自由徜徉。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個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生特有聲響?!崩镁W(wǎng)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輔助古詩教學,正是為了創(chuàng)設與古詩思想內容相符的情境氛圍,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讓學生與詩人的心靈產(chǎn)生共鳴,讓一首首好詩穿越時空的隧道,流進學生的心田,使學生愛上中國古詩詞,愛上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做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