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工作幾年的老朋友找我聊天,他說自己要吃土了,我吃驚地問道:你每月有工資怎么會?
他說,自己的一點積蓄加上父母的積蓄買了一輛好車,付了首付,如今閑錢沒了,每個月微薄的工資還車貸加日常開銷,到月底就這樣一分不剩了。
我很不贊同在他一無所有的年紀里就掏空了自己和家庭,去消費一件自己根本消費不起的東西。不僅如此,他還捆住了自己的手腳,不能動彈:既不能辭職,又沒有閑錢去提升自己;如果換工作,間隔期都沒辦法度過。
總是聽人家說,有了錢要趕快讓它變成實物,才是最保險最負責任的。如果不添置東西,最后你發(fā)現你依然一無所有。所以很多人將自己的工資用來投資實物,滿足了面子,卻虧待了自己的大腦。
艾力在他的新書里提到一種觀點:在這樣一個時代存活,以一個獨立的手藝人方式存活,往往比加入組織要好得多,這也是羅振宇提出的生存困境解決方案——U盤化生存。
總結起來就是十六個字:自帶信息,不裝系統(tǒng),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所謂自帶信息,隨時插拔,表現出的就是一種有能力有才華的人的自信,他有能拿得出來的東西,隨時走人,并不擔心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而這種自信來源于前期對自己的投資、大量的投資。
我們讀書學習就是一種投資,短期內看來是虧本的,源源不斷地投入十幾年,還沒個回報,很多缺乏長遠眼光的人讓孩子輟學打工:看,一年掙幾萬塊錢,比那些上學的有用多了吧。
一個人怎樣才能擁有安全感?
演員吳秀波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愿意的話,記住一個詞,叫“有用”,即對別人有用。
對別人有用,我們才有繼續(xù)留下來的價值,才有工作賺錢養(yǎng)活自己的可能,而這一切都需要對自己投資。
我曾經在投資自己的道路上也被金錢迷了雙眼。
當漫天的文章告訴我們大學要兼職時,我也開始慌了:上學是不是也應該做一些兼職?于是我接了一些設計工作,坐在宿舍電腦前就可以完成。
可做了幾天后,突然對未來很迷茫:這幾天對著電腦掙這一點零花錢,作業(yè)沒做,書也沒看,我的時間就真的只值這一點錢嗎?
于是,我把手上的設計做完后,便拒絕了接下來所有的兼職。
投資自己,不能被短期的小利益迷惑,你可能因為小小的芝麻而丟了未來收獲西瓜的可能性,它需要一定的耐心,可能付出很久都沒回報。
如果不清楚自己現在做的事情對不對,那就靜下心來想一想:
這件事對我的未來有好處嗎?它的作用是長久的嗎?以后能給我?guī)淼讱狻⒆饑篮蛢r值嗎?
做一定不會錯的事,做充實自己的事。
編輯/纖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