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戴爾·費伯 伊萊恩·梅茲立希
編輯/秀婷 設(shè)計/小杰
我們家每天都好像熱鬧的劇院一樣,任何一點小事兒所帶來的眼淚與情緒,都足夠上演一出三幕鬧劇。與劇院唯一的差別是,帷幕落下之后,觀眾可以離去,我們做父母親的卻沒有這份奢侈。我們既要處理所有的傷害、氣憤與挫折,又要保持理智。
當父母的每天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之一,是讓孩子按照我們及社會所能接受的方式行事。這一工作可能會讓人感覺非常氣惱和吃力,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雙方需求不同而導(dǎo)致了沖突。家長要求孩子至少在外表上要做到講衛(wèi)生、守紀律、懂禮貌、循常規(guī),但孩子們對這些毫不在意。而且,不知出于何種原因,我們越是竭盡所能,他們的反抗就越強烈。
我知道有些時候我的孩子把我視為“敵人”——一個總是要他們做他們不想做的事的“敵人”:“洗洗手”,“小聲點”,“作業(yè)做好了嗎”,“回來!把馬桶沖干凈”,“快去睡覺”……
我同時又是那個不讓他們做他們想做的事的人:“別用手拿東西吃”,“別在沙發(fā)上跳”,“別拽貓的尾巴”……
結(jié)果呢,孩子們的態(tài)度變成:“我愿干什么就干什么?!蔽业膽B(tài)度則變成:“你就得按我說的去做?!庇谑菓?zhàn)斗就打響了,以至后來每次我要孩子做一件即使是最簡單的事兒,都會被搞得五臟翻騰。
那么,有沒有什么解決辦法呢?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大人在讓小孩聽話時最常用的一些方法。當你在閱讀下面每一種方法的舉例時,不妨讓時間倒流,讓自己回到童年時代,假裝是你在聽父母講話。讓那些字句滲透到你心里,體驗一下它們帶給你的感覺。
“你的臟手印又弄到門上了!你為什么老是這樣做?……你有沒有毛病?。磕阍趺词裁词乱沧霾缓?!……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要用門把手開門?你的問題就是從來都不聽話?!?/p>
“今天都凍死人了,你就穿了這點兒衣服!你就不知道冷嗎?你怎么那么傻??!”
“你要是再敢碰一下臺燈,看我不揍你?!薄拔覕?shù)到3你要還沒穿好衣服,我就不帶你去了。”
“你還沒把垃圾拿出去?馬上去!還等什么?快動地方?。 ?/p>
“你覺得這樣做對嗎?你怎么能把書從我手里搶過去?你可能還沒意識到好的行為有多么重要。你要明白,如果你希望別人對我們有禮貌,那么我們也要對別人有禮貌。你不希望別人從你手里搶東西,對吧?那么你也不應(yīng)該從別人手里搶東西?!?/p>
“當心,這樣你會燙到的。”“別往那兒爬,你想挨摔嗎!”
“你快別再叫了!你想把我怎么樣?……要我生病嗎?……要我犯心臟病嗎?”“你看見這些白頭發(fā)了嗎?都是因為你呀,你真是讓我折壽??!”
“你為什么不能像你哥哥那樣呢?他總是提前就把功課都做完了?!薄胞惿诓妥郎系娘L(fēng)度真是美極了,你永遠不會看到她用手拿東西吃。”
“你知道明天要考試還把書留在學(xué)校?你怎么這么聰明!”
“你的成績不是真的吧?你之前給我撒謊了吧?你知道你長大以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嗎?一個沒人相信的人?!?/p>
那么,面對這些批判,孩子們心中將會有何反應(yīng)呢?
面對責(zé)怪與歸罪:“門比我還重要?!薄澳悴皇钦f我從來不聽話嗎,那我就不聽話好了?!?/p>
面對謾罵:“我要找機會報復(fù)她。下次我連外套都不穿!”“我恨她?!薄坝謥磉@一套了!”
面對威脅與恐嚇:“我等她看不見的時候再去碰臺燈?!薄拔液煤ε隆?/p>
面對命令:“我不干,看你能把我怎么樣!”“我不管做什么總是挨罵。”
面對說教與政治課:“誰聽你這一套???”“我想躲得遠遠的?!薄罢鏌┤?,真煩人,真煩人?!?/p>
面對警告:“我該怎么辦呢?我不管干什么都會出錯。”
面對殉難者宣言:“我好害怕,是因為我不好她才生病的?!薄罢l在乎呀!”
面對對比:“在她眼里誰都比我強?!薄拔液摞惿!薄拔艺鏇]用?!?/p>
面對諷刺與挖苦:“我不喜歡別人取笑我。她真壞。”“努不努力又有什么用呢?”“我內(nèi)心反感極了?!?/p>
面對預(yù)言:“她說得對,我永遠也不會有什么出息。”“我要證明她是錯的。”“算了吧?!?/p>
既然孩子有那么多聽了以后覺得反感的話,有沒有其他途徑呢?有什么辦法可以既爭取到孩子們的配合又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呢?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家長們少一點傷腦筋呢?
接下來我們將向大家介紹五項技巧,但不是每一項技巧都適用于每一個孩子,也不是每一項技巧都適合于每一位家長的個性。天下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這五項技巧的秘訣在于營造一種相互尊重的氛圍,從而培養(yǎng)孩子與家長合作的精神。
不要這樣:“你真不負責(zé)任。你老是把澡盆的水龍頭打開就忘了關(guān),你要我們家發(fā)大水嗎?”“你一整天都沒有遛狗,你哪配養(yǎng)狗?。俊?/p>
在我們的指責(zé)之下,孩子怎能有心思做事呢?
要描述:“約翰,澡盆的水快滿了?!薄拔铱匆姽吩陂T口直轉(zhuǎn)悠?!?/p>
如果我們只是把事情描述出來,那么孩子會更容易專心地把該干的事情干好。我們把問題向孩子描述出來,可以給孩子一個機會,告訴他該做什么。
不要這樣:“誰喝完牛奶沒放回冰箱?”“好惡心呀!蘋果核兒放在床上,簡直跟個豬似的!”
信息比指責(zé)要容易接受得多。我們把信息提供給孩子,孩子通常會知道該做什么。
要給孩子提供信息:“牛奶不放回冰箱會壞掉?!薄疤O果核兒應(yīng)該放在垃圾桶里?!?/p>
不要這樣:“你看你!又沒帶飯盒就走了。我看要不是腦袋長在你身上,你連腦袋都會忘了?!?/p>
要用一個詞表述:“杰米,飯盒?!?/p>
有些時候,“少能勝多”。孩子們不喜歡聽說教及長篇解釋。對于他們來說,“友情提示”越短越好。
注意不要談及孩子的品格或個性。
不要這樣:“別拽了。真討厭!”“你很沒禮貌,你總是打斷別人講話?!?/p>
孩子需要聽到父母的真實感受,通過描述我們的感受,我們可以既坦誠又不傷害孩子。只要我們在表示不滿或憤怒時沒有對孩子進行攻擊,孩子還是可以和我們合作的。
要說出你的感受:“我不喜歡別人拽我袖子?!薄拔覄傞_始講話就被打斷了,我感到很生氣?!?/p>
有時,不論我們說什么都不如寫在紙上有效。比如下面掛在門上的字條正反兩面都有文字,它使疲勞的父母得以在周日早上多睡一個小時:“請安靜!爸爸媽媽在睡覺?!倍麄兿胱尯⒆舆M來時,再把字條反過來:“你好!請進!愛你的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