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三顧茅廬

      2018-12-04 12:25魏文哲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18年10期
      關鍵詞:隱士三國演義劉備

      魏文哲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中一個十分精彩的故事,它流傳很廣,已經(jīng)成為一個人們耳熟能詳且經(jīng)常使用的典故。它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精心創(chuàng)作出來的故事情節(jié),有著高超的藝術成就,在《三國演義》中有重要的作用和豐富的意義。

      從小說的整體來看,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演義》里的主人公,是《三國演義》的靈魂;他的出場自然而然應是異常隆重的場面,是值得以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正式出場的過程,所以,作者對三顧茅廬的描寫,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層層鋪墊,重重渲染,極盡曲折變化、抑揚頓挫之能事,使得讀者對諸葛亮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期待和仰慕。

      作者在敘述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前后共使用了十三個頓挫手法。

      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里,劉備被蔡瑁帶兵追殺,慌忙中匹馬逃跑,卻被檀溪攔住去路。情急之下,拼死跳過檀溪,如有神助。僥幸逃過一劫的劉備,心有余悸,“似醉如癡”,一個人騎著馬信步而行,漫無目的。然而,就在這不經(jīng)意中,他意外地遇到了隱居的高士司馬徽。偶遇司馬徽,此事看上去似乎是微不足道,其實在小說里是一個關鍵。因為正是由于司馬徽的引薦,徐庶和諸葛亮才先后成為劉備的心腹謀士;如果沒有司馬徽以及徐庶的大力舉薦,諸葛亮幾乎不可能成為劉備的臂膀。因為諸葛亮是隱居的高士,他不會自動地、隨便地去投靠一個主人;要想成為他的主公,這個人必須是禮賢下士的明君圣主,對他要完全信任和尊重,并且要主動地先來禮請他,就像歷史上的周文王和姜子牙的例子一樣。在《三國演義》里,只有劉備符合這些條件,所以,也只有劉備能夠成為諸葛亮的主公。

      如上所論,司馬徽和徐庶的出現(xiàn)是為諸葛亮的登場亮相做鋪墊和映襯,以凸顯諸葛亮,并避免平鋪直敘、單調(diào)乏味,正如毛宗崗所點評的那樣:“此卷敘玄德見司馬徽,正為見諸葛亮伏線耳?!薄按嘶貫樾略L孔明,孔明見玄德作一引子耳。將有南陽諸葛廬,先有南漳水鏡莊以引之;將有孔明為軍師,先有單福為軍師以引之?!蓖瑯拥牡览恚抉R徽的出場也不是直截了當、突如其來的。在他出現(xiàn)之前,作者先寫一牧童。此牧童的談吐和見識出人意料、不同凡響:初次見面時,他就能認出劉備,這令劉備極為驚訝。有其師必有其徒。這個牧童的師父既然是司馬徽,因此,劉備立刻就對司馬徽心生景仰和欽佩。所以,這個牧童的出現(xiàn)是為了引司馬徽與劉備相見,他是司馬徽的陪襯和引子。

      未見到司馬徽,劉備心中已經(jīng)對他充滿敬意和欽佩。在牧童的引導下,劉備見到司馬徽之后,劉備的敬意和欽佩更加強烈了。從司馬徽的外貌、談吐與其所居住的環(huán)境上,劉備更清楚地認識到司馬徽是一位高明的隱士。因此,他對司馬徽所說的話“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才能深信不疑,然后才有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的發(fā)生。

      會見司馬徽之后,劉備對諸葛亮是念念不忘,充滿期待和敬慕。正是因為他極端渴望見到諸葛亮,所以,在他最后見到諸葛亮之前,每次遇到陌生的奇才異士,劉備就往往會誤以為是諸葛亮。比如他曾兩次將徐庶誤認成諸葛亮,這是劉備尋訪諸葛亮過程中的頭兩個頓挫。實際上,在劉備尋訪諸葛亮的過程中充滿了曲折和挫折,但這些曲折和挫折恰恰足以表現(xiàn)劉備的人格魅力:禮賢下士、謙恭真誠。這也正是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重要作用。

      在司馬徽的引導下,徐庶成為劉備的心腹謀士。但徐庶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也只是為諸葛亮的上場做鋪墊,他的到來是為諸葛亮打前站的。所以,他很快就被迫離開劉備。在臨行前,他鄭重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并稱贊諸葛亮是“天下一人”。徐庶的離去和舉薦,進一步加強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期待與渴慕,于是,他急不可待地準備去尋訪、禮請諸葛亮。

      第三十七回,劉備等人正要出發(fā)去拜訪諸葛亮時,劉備的手下報告:有一“道貌非?!钡南壬皝砬笠?。由于劉備求賢若渴,急于見到諸葛亮,于是他就以為是諸葛亮來了;讀到這里,讀者與劉備一樣,也懷著急切和僥幸的心情,希望來人真的是諸葛亮。誰知見面之后,大家才知不是諸葛亮,而是司馬徽。這是劉備、諸葛亮君臣遇合過程中的第三個頓挫。司馬徽的此次來訪并非毫無意義,實際上,他的到訪相當于是給劉備送行并加以鼓勵。在這次會見中,司馬徽再次高調(diào)贊揚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華,這更堅定了劉備尋訪諸葛亮的決心和誠意。

      劉備第一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卻撲了個空。這是劉備、諸葛亮君臣遇合過程中的第四個頓挫。諸葛亮身邊的小童說諸葛亮出門去了,且不知去了哪里,也不知何時回家。顯而易見,這是諸葛亮故意躲著不見。因為徐庶臨走前,曾經(jīng)親自到諸葛亮的住處勸駕,所以諸葛亮早就知道劉備遲早會來拜訪自己。他躲著不見的目的是考驗劉備的誠意,同時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身價。假如諸葛亮自己主動去投靠劉備,或者坐在家里急切地等著劉備的來訪,那么,根據(jù)常理,劉備就不會十分看重諸葛亮。因為那些做法是急功近利、自輕自賤的,自然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毛宗崗對此有類似的看法:“蓋善寫妙人者,不于有處寫,正于無處寫。寫其人如閑云野鶴之不可定,而其人始遠;寫其人如威鳳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p>

      劉備等人在返回途中忽然遇見一人,他“容貌軒昂,豐姿俊爽”,從外貌和氣質(zhì)上看,定非常人,所以劉備以為必是諸葛亮。誰知交談之下,卻又不是,而是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這是劉備、諸葛亮遇合過程中的第五個頓挫。

      劉備第二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時,聽到路邊酒店里有人作歌吟唱,其歌不同凡響,所以劉備便以為諸葛亮必在其中。但他又錯了,吟唱的人不是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隱士朋友石廣元、孟公威。這是劉備、諸葛亮君臣遇合過程中的第六個頓挫。

      與兩位隱士辭別后,劉備等人第二次來到諸葛亮的家里,見一少年在堂上吟歌,大有隱士之風。劉備想當然地以為此人必是諸葛亮,誰知仍然不是,而是其弟諸葛均。諸葛均告訴劉備:乃兄諸葛亮與友人崔州平遠游去了,因此無法見到諸葛亮。這是劉備、諸葛亮君臣遇合過程中的第七個頓挫。顯而易見,這仍然是諸葛亮故意躲避,他仍然在考驗劉備的為人和誠意。諸葛亮早已知道劉備曾經(jīng)來拜訪過自己,而且崔州平也知道劉備要請諸葛亮出山,所以如果諸葛均所說的是實情,則可以肯定:崔州平和諸葛亮是故意那樣做的,目的依然是考驗劉備。

      既然見不到諸葛亮,劉備正準備離開時,忽見一位老先生踏雪吟詩而來。劉備熱切地以為來者是諸葛亮,但實際上仍然不是,而是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于是,劉備只好再次悵然而歸。這是劉備尋訪諸葛亮過程中的第八個頓挫。

      劉備第三次來拜訪時,諸葛均告訴劉備:其兄諸葛亮確實在家。因此,劉備欣喜之下,以為自己馬上就可以見到渴慕已久的大賢了。然而,諸葛亮身邊的童子卻說諸葛亮在晝寢,不能馬上相見。為了表示自己的敬意,劉備只得侍立堂下等待諸葛亮醒來。這是劉備、諸葛亮遇合過程中的第九個頓挫。等了許久,卻不見諸葛亮醒來。再等很久,劉備看到諸葛亮在床上翻身,以為他要醒來;但結(jié)果他又睡著了。這是劉備、諸葛亮遇合過程中的第十個頓挫。好不容易等他醒了,他卻又撇下劉備,到里面去更衣。這是劉備、諸葛亮遇合過程中的第十一個頓挫。經(jīng)過這一番折騰后,劉備終于見到了諸葛亮。二人相見后,劉備向他請教安邦治國之道,諸葛亮卻推辭說自己“年幼才疏,有誤下問”。這是劉備、諸葛亮遇合過程中的第十二個頓挫。在劉備真誠、懇切的請求下,諸葛亮乃侃侃而談,精彩地分析了天下大勢與劉備的未來出路。劉備聽后,真是聞所未聞,茅塞頓開,如醉方醒,如夢初覺,驚嘆于諸葛亮之深刻的洞察力、超人的預見力和絕世的才華。拜服之下,劉備懇請諸葛亮出山。但諸葛亮卻說自己“久樂耕鋤”,實難從命。這是他們君臣遇合過程中的第十三個頓挫。但劉備的誠意最終還是打動了諸葛亮,所以他終于答應出山輔佐劉備。

      諸葛亮的這些做法并非虛偽的做作,而是為了考驗劉備的誠意。這說明他不是一個輕于去就、朝秦暮楚的投機家,而是一個看重出處的正人君子。他后來之所以能夠成為蜀漢的最大功臣和忠臣,與他的這種優(yōu)秀品質(zhì)密切相關。在敘述三顧茅廬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這么多的頓挫手法,充分顯示了劉備求才若渴、禮賢下士的可貴品質(zhì);同時,由此也刻畫出諸葛亮神龍見首不見尾、神秘莫測、高雅灑脫的隱士風流及其立身嚴正、自尊自信的品格。

      除了頓挫手法,作者還運用了烘托、反襯等藝術手法,以使三顧茅廬這出重頭戲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

      我們知道,關羽、張飛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多次表示反對。他們認為,諸葛亮不過是一介農(nóng)夫,未必有真才實學;劉備貴為皇叔,不應當對諸葛亮那么謙恭致敬,因為那樣有失身份,亂了尊卑之序。其實這些說法不過是關、張二人的借口,他們主要是因為出于妒忌才屢次反對劉備三顧茅廬。但關、張二人的反對,并未動搖劉備禮請諸葛亮的決心和誠意,且反襯出劉備禮賢下士的可貴品質(zhì)。

      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劉備先后遇到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以及諸葛亮身邊的童子等人。他們都是亂世中的隱士,對世事是冷漠、絕望的,所以他們對劉備禮請諸葛亮的舉動是不贊成的,以為是徒勞無功的。但這種消極無為的態(tài)度也沒有影響劉備的救世熱情和拜請諸葛亮的誠意。他們的冷嘲熱諷實際上是替諸葛亮進一步試探和考驗劉備的誠意。他們的出現(xiàn)是為了襯托諸葛亮,正如毛宗崗所評論的那樣:“且孔明雖未得一遇,而見孔明之居則極其幽秀,見孔明之童則極其古淡,見孔明之友則極其高超,見孔明之弟則極其曠逸,見孔明之丈人則極其清韻,見孔明之題詠則極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歡,而孔明之為孔明,于此領略過半矣?!?/p>

      除了諸葛亮的這些隱士朋友之外,劉備第一次來隆中時在田野里遇見的那幾個農(nóng)夫也是用來襯托諸葛亮的。劉備等人還沒到達隆中,先在田野中感受到了這個隱士世界所特有的氣氛。他們看到幾個農(nóng)夫在田里邊耕作邊歌唱: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

      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陽有隱居,高眠臥不足。

      這顯然是一首隱士詩,表達的是對世俗是非榮辱的超脫。從農(nóng)夫的口里可知,此詩是諸葛亮作的。因此,通過這首詩,讀者可以感受到諸葛亮作為隱士的那種灑脫和曠達。連不讀書的農(nóng)夫都喜歡吟唱隱士詩,由此可見諸葛亮的精神和人格的感染力是很大的。

      作者還通過景色描寫和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為刻畫諸葛亮、劉備的形象服務,為三顧茅廬作點綴。

      一顧茅廬時,作者從自己的角度,結(jié)合隆中的景色來展示諸葛亮作為待價而沽的隱士的風采、神韻:

      襄陽城西二十里,一帶高崗枕流水。

      高崗屈曲壓云根,流水潺湲飛石髓。

      勢若困龍石上蟠,形如丹鳳松陰里。

      柴門半掩閉茅廬,中有高人臥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

      床頭堆積皆黃卷,座上往來無白丁。

      叩戶蒼猿時獻果,守門老鶴夜聽經(jīng)。

      囊里名琴藏古錦,壁懸寶劍掛七星。

      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

      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

      這首詩充分展示了一個待時而動的高人雅士的形象:他表面上是農(nóng)夫,實際上是隱于農(nóng)夫中的高人,如同《論語》里孔子所遇到的長沮、桀溺等人;但諸葛亮與長沮、桀溺等人又有不同。長沮、桀溺等人對世俗社會完全絕望,所以他們是完全忘世、絕世的,不會再過問人間的是非糾紛。但諸葛亮卻不是這樣,他既是超世的,又是入世的;他之所以隱居,只是在等待最好的時機?!皩4豪左@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這兩句詩就充分顯示了諸葛亮的入世情懷、救世熱情。如果諸葛亮沒有這種救世情懷,那么,他就不會因為劉備的三顧茅廬而出山。

      一顧茅廬時,由于劉備急切地要見到諸葛亮,所以他這時對隆中的景色無心觀賞。到了諸葛亮的家里,才知諸葛亮不在家,于是他只好返回。在離開隆中的路上,因為愛屋及烏的關系,劉備才注意到隆中的景色和環(huán)境:“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鶴相親,松篁交翠。”這種幽雅、寧靜的環(huán)境正好襯托出諸葛亮作為隱士的那種與世無爭、恬淡超脫的心境和志趣。

      二顧茅廬時,正值嚴寒天氣,“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這種惡劣天氣的描寫也是用來襯托劉備求才若渴、禮賢下士的誠意,正如劉備自己所說的那樣:“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二顧茅廬,劉備又沒見著諸葛亮,只得再次悵然而返。在返回途上,風雪依然很大,“回望臥龍崗,悒怏不已”。此時的景物描寫既是照應前文,更是用來渲染劉備無限悵惘的心情。這種心情同樣顯示了劉備禮賢下士的誠意。

      三顧茅廬在整部小說中有其相對獨立性,自成體段,有自己的完整結(jié)構。

      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先后與司馬徽、徐庶相識。如前所論,這兩個人的出現(xiàn)是為了引導出諸葛亮,所以他們的上場表演相當于三顧茅廬這場重頭戲的序幕,他們只是這場戲里的配角,劉備和諸葛亮才是主角。

      三顧茅廬的具體過程是這場戲的主體部分。在這部分里,諸葛亮雖然最后才出場,但他和劉備一樣是主角。盡管他在大部分時間里沒有現(xiàn)身,但他是焦點,整部“戲”是圍繞他展開的,所以他實際上是無處不在的。在三顧茅廬過程中先后出現(xiàn)的一系列人物,像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諸葛均、黃承彥以及童子、農(nóng)夫等人,都是為了襯托諸葛亮,是諸葛亮的配角。其實,不但這些人是三顧茅廬這場戲中的配角,甚至連劉備、關羽、張飛也可以說是諸葛亮的配角,諸葛亮才是這出戲的真正主角,三顧茅廬的主題就是諸葛亮正式登臺亮相。

      劉備請出諸葛亮后,尊之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議論天下之事”,君臣關系十分融洽。這段描寫是三顧茅廬的尾聲和余波,使得三顧茅廬這出戲有頭有尾,相對完整。

      從《三國演義》的整體上講,三顧茅廬是整部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小說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如前所論,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人物,甚至可以說是小說的靈魂;沒有諸葛亮,就沒有《三國演義》。三顧茅廬在整部小說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交代這個靈魂人物的來歷,引之正式登臺亮相,因此是小說中的重頭戲。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后來的蜀漢政權,也就沒有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說三顧茅廬是整部小說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三顧茅廬充分表現(xiàn)了劉備求才若渴、謙恭真誠的可貴品質(zhì),向讀者展示了諸葛亮灑脫高雅的精神氣質(zhì)、無與倫比的才華。

      但三顧茅廬在客觀上也制造了蜀漢政權的內(nèi)部矛盾,甚至為后來關羽丟失荊州、兵敗被殺的悲劇結(jié)局做了鋪墊。這是三顧茅廬在小說中的又一個作用。我們知道,關羽、張飛對劉備尊崇諸葛亮的做法是不滿的,對諸葛亮是有忌恨的。這雖然不可能危及劉、關、張之間兄弟兼君臣的關系,但這種不和諧對蜀漢政權來說總是不利的。后來劉備為了奪取益州,將鎮(zhèn)守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但關羽的傲慢自大,使他在與曹操、孫權的較量中丟失荊州、兵敗被殺,蜀漢政權遭受重創(chuàng)。在這場悲劇中,諸葛亮負有一定的責任。以他的聰明才智,他能夠讓蜀漢政權盡量避免這場災難。但由于他與關羽的關系并不十分融洽,所以他對關羽的成敗總有些無動于衷。第七十八回,關羽被殺后,劉備痛不欲生。諸葛亮勸解劉備說:“自古道‘死生有命,關公平日剛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禍?!边@話多少反映出諸葛亮與關羽之間的微妙關系。

      三顧茅廬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意義。概括言之,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從君主的角度來說,真正賢明的君主應當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對自己的臣子要有足夠的尊重,對奇才異士更要萬分敬重,就像劉備對待諸葛亮那樣。就臣下來說,既要向君主盡忠,也要追求一定的獨立人格,維護自己應有的尊嚴,就如諸葛亮在三顧茅廬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這種思想和態(tài)度是自古以來儒家所大力倡導和追求的理想。如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本蛣洹⒅T葛亮而言,如果沒有諸葛亮這種奇才的輔佐,劉備就幾乎不可能建立起蜀漢基業(yè);如果沒有劉備這種賢君的賞識和重用,諸葛亮也可能無法成就他的功業(yè)和英名。

      第二,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社會里,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是建功立業(yè),顯親揚名;但前提是得君行道,也就是得到賢明君主的賞識、信任和重用,就像諸葛亮和劉備、周文王和姜子牙那樣君臣和諧、互相信任。我們知道,孔子、孟子之所以要周游列國,席不暇暖,目的就在于得君行道,但可惜當時的君主有眼無珠,無人能真識孔子、孟子,致使千古圣賢懷才不遇。圣賢尚且常常不能得君行道,何況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呢?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制度下,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現(xiàn)象是個普遍現(xiàn)象。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每一個真正有才華的知識分子都渴望自己得到賞識、信任和重用,以便施展自己的才華建功立業(yè)。因此,三顧茅廬的故事寄寓了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和愿望:希望自己能夠像諸葛亮那樣得君行道,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

      (選自《明清小說研究》)

      猜你喜歡
      隱士三國演義劉備
      讀懂劉備
      隱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進步 盡管百般艱辛
      《三國演義》騙了你多少年
      尋訪竹林隱士
      劉備與徐州
      隱士的文藝范兒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
      劉備的愛
      吉木乃县| 阜康市| 乌拉特前旗| 原平市| 玉田县| 镇平县| 马龙县| 庆阳市| 苗栗市| 会宁县| 弋阳县| 资中县| 特克斯县| 西畴县| 福海县| 秦安县| 阜宁县| 高阳县| 岳西县| 新丰县| 陕西省| 公安县| 南平市| 日照市| 武宁县| 云霄县| 启东市| 勃利县| 郁南县| 镇原县| 广丰县| 松滋市| 云梦县| 丰台区| 铁岭县| 灵寿县| 吉木萨尔县| 麟游县| 抚松县| 庆元县| 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