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懷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他一生刻苦研究禪理,名聲遠揚,四方僧眾慕名云集,因為精通大乘教派理論,每與僧眾說法,懷海禪師總能以理服人。
有一次,懷海禪師看到一個僧人正在叫他的小徒弟抄經(jīng),而且要把《韋陁典》足足抄上一百遍。這個小徒弟看起來似乎并不識字,也不會寫字,他正照著經(jīng)書,艱難地描摹著。“他既不識字,何以做此教導(dǎo)?”懷海禪師上前問道。僧人見是懷海禪師,施禮作答:“不識字并不妨礙抄經(jīng),雖然會更吃苦,但這才是修行呀。以前我們也是如此抄過來的,而且抄的遠遠不止如此,區(qū)區(qū)一百遍又有何妨?”
“既如此,我們不妨參照遠古時期的猿人生活,以野果果腹,以草皮裹身,四肢并用,攀爬行走。那時候人們都是這樣過的,而且這樣會更吃苦,也更是一種修行。如何?”懷海禪師說道?!安豢桑豢?。”僧人連連搖頭道,“他們非不愿食精食,穿布衣,乃是不能。經(jīng)過不斷進化,人類已經(jīng)解決了那些問題,為何還要返璞去愚效呢?”
懷海禪師點點頭,笑著說:“是的,你說得很對。舊時因條件制約所受的苦拿到現(xiàn)在來毫無意義,既不可當(dāng)作修行,更不可拿來當(dāng)作教導(dǎo)他人的美德。讀經(jīng)看道的關(guān)鍵在于會心,若無會心,只知死記硬背,抄再多經(jīng)書也無用,反而成為謗佛?!鄙寺牶螅D時了悟,連連點頭,之后便不再命小徒弟抄經(jīng),而是給他講起了佛法。
素材點撥
很多時候,人們習(xí)慣拘泥于某種形式,認為吃苦就是一種功德。但其實,有些苦毫無意義,因為它們只是某種條件制約下不得已的選擇。不受無意義之苦,才能跳出局限,找到更便捷更有效的方法。
適用話題
發(fā)展與守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