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潔玲
摘 要:博物館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是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社會日益現(xiàn)代化、國際化的今天,把外語工具使用起來,投放到博物館教育工作中,特別是針對未成年人的宣傳教育工作中,是一個值得讓博物館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文章將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品牌教育活動“南博之夏”多年的外語活動實踐為例,結合教育學理論,對西漢南越博物館歷年使用外語工具的教育活動做出回顧和探索研究。
關鍵詞:博物館 未成年人 宣教活動 外語工具
廣州具有兩千多年的對外交往歷史。近年來,因本地對外貿(mào)易的蓬勃發(fā)展和每年春秋兩季的“廣交會”,不僅來博物館參觀的外賓較多,市民也重視培養(yǎng)家中未成年人使用外語對外交流的能力。在全國范圍看,珠三角一帶是全國少有的從小學一年級開設外語口語課程、進行外語口語教學的地區(qū),故本地區(qū)具備一批外語水平較高的未成年人,是博物館宣教活動中能夠使用外語工具的基礎條件。博物館應該怎樣去提供平臺、機會和資源,培養(yǎng)未成年人使用外語工具弘揚中華文化的思維和能力,增強其文化自信,是博物館宣教工作者值得探索和思考的問題。通過總結多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品牌教育活動“南博之夏”在活動環(huán)節(jié)中使用外語工具的實踐,本文將對博物館未成年人教育活動中使用外語工具的實踐經(jīng)驗做出探討和研究。
1 博物館教育活動中使用外語工具與中小學外語教學的異同
現(xiàn)行的中小學外語教學,以課標為綱,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和固定的教育內(nèi)容,通常使用任務型教學活動展開課堂教學,通過測試檢測目標的完成程度,故中小學外語教師需嚴格執(zhí)行這類教學計劃。
博物館的外語活動尚未有明確的綱領和評價標準,暫時以參加活動的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博物館管理者和工作人員的評估判斷活動的目標達成程度。博物館外語活動的目的也是根據(jù)博物館宣教人員視情況而定。舉個例子,2018年“南博之夏”第四期活動就定位為一次使用外語工具的教育活動,主題是“嶺南文化小特使”,活動的目的是讓未成年人感受嶺南文化,嘗試用英語為外國友人介紹嶺南特色文化。就教育內(nèi)容而言,博物館的宣教活動主要以文物、歷史和文化為基礎內(nèi)容。宣教的方法生動靈活,以“南博之夏”品牌教育活動為例,曾經(jīng)嘗試過雙語皮影戲、雙語戲劇、改編英語歌曲和詩歌、雙語推介會等形式??傊?,外語只是一種工具,并不是宣教的內(nèi)容本身。
2 未成年人的外語基礎與活動的順利開展
博物館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動的對象主要是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因為中學生課業(yè)負擔較重,故較為積極參與活動的主要群體是小學生。以廣州的小學英語學科培養(yǎng)計劃為例,一、二年級以學習口語和自然拼讀法為主,每周1~2課時;三年級以上,課時逐漸增多,開始教單詞和語法,布置課后書面作業(yè)。因此,不同年齡和學習階段的少年兒童外語基礎并不一致,甚至每個人的學習水平、能力和興趣也不相同。
考慮到這一情況,在設置外語活動環(huán)節(jié)時,博物館宣教人員使用了一些“巧勁”。由于博物館活動目標通常是宣傳歷史文化與文物,和學校需要嚴控的教學目標并不一樣,博物館宣教人員可以根據(jù)博物館宣教目標,結合未成年人的外語水平,靈活處理。
具體來說,一是降低所使用的詞匯、語法、句法的難度,盡量使用簡單句,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聽懂、能說。比如“王墓、王陵”這一單詞,在為來自以英語為母語這類國家與地區(qū)的外賓進行英語解說時,可以精確翻譯成“mausoleum”,但在組織小學階段少年兒童進行活動時,可以降低難度為“tomb”(墓)。再比如,把一個長難句摘出來,作為介紹南越王趙佗的內(nèi)容:“Zhao Tuo,the first King of Nanyue Kingdom in which located in Lingnan Region,was from Hebei.”(趙佗是河北人,他是嶺南地區(qū)南越國的第一代王)我們把它簡化成三個句子:“Zhao Tuo was from Hebei.He was the first king of Nanyue Kingdom.He developed Lingnan Region.”這樣,參與活動的未成年人便能夠理解和自己張嘴說出來。
二是設置開放性、自主性的目標要求,豐儉由人。以2018年“南博之夏”第四期活動“嶺南文化小特使”為例,其中有一些任務采用了開放式的問題方式:“My favourite treasure from Nanyue King's Tomb is.”(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我最喜歡的一件是……)這種半自主的問題處理方式有利于不同英語水平的未成年人都能夠完成設置的任務。
三是提供示范和演示。從教育心理學分析,通過視覺接收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以2017年“南博之夏”第三期定位為英語相關活動的“波斯商人的仲夏之夢”為例,博物館的活動組織者計劃將活動的成果以一次雙語戲劇的形式呈現(xiàn)。對此,博物館的宣教人員親身上陣,以夸張的戲劇表演形式為未成年人提供了示例,在未成年人自己排練和演出時,他們才會知道如何去“演”,如果單靠語言,將無法向小學低年級階段未成年人清楚表達。
3 未成年人的活動參與積極性與博物館宣教活動的效果
英語可能是一小部分未成年人最頭疼、最不愿意學的科目。如何讓他們在寶貴的假日里也愿意使用英語,為推廣中華文化做準備,是博物館宣教工作人員在組織策劃活動時需要思考的問題。破解這一難點的方法就是打動未成年人及其家長,讓他們積極報名和堅持參加活動,其中影響他們抉擇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用,或者要有趣。
在“有用”這一點上,前期的活動宣傳、活動進行中和活動成果都要有所體現(xiàn),以增加參與者的效能感。以“嶺南文化小特使”活動為例,關鍵詞是“嶺南文化”及“英語推介”。“有用”這一點體現(xiàn)在未成年人在五天的活動里,為了成為一名“嶺南文化小特使”,他們外出研學,親身感受到了嶺南文化。通過完成每日英語趣味任務卡和DIY個性彩色單詞卡,及時做出回顧,讓他們對每日的體驗內(nèi)容及英語表達加深印象。最后,“小特使”們都勇敢大方地上臺為大家介紹了各自“心水”的王墓出土文物、嶺南園林藝術及建筑、嶺南民俗或是嶺南名人。
少年兒童天性好玩好動,在活動開展中要滿足他們對“有趣”的需求。博物館宣教人員準備了彩色的單詞卡和畫筆,使英語變得可感知和絢麗起來。除了視覺,也有綜合運用觸覺、聽覺等的嘗試,如外出研學時讓未成年人用手感知文物模型,準備仿照文物“蜻蜓眼”的手工串珠請他們DIY;改編文物、歷史相關的英語歌曲、童謠,便于未成年人記憶傳唱??傊?,充分調動未成年人對外接收信息的各種渠道,使博物館宣教不流于形式,而是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過總結多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品牌教育活動“南博之夏”的實踐,發(fā)現(xiàn)在博物館針對未成年人的宣教活動中使用外語工具,具備可行性。博物館宣教活動使用外語工具的方式方法具有獨特性,因為博物館外語活動與中小學外語教學在目標和方針等方面皆存在較大的不同,所以并不能簡單機械地仿照中小學外語教學的模式進行。而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結合博物館宣教目標、地域特色文化氛圍及是否對未成年人的外語水平基礎合理安排設置。最后,博物館宣教工作人員要妥善安排、正確引導和輔助,調動未成年人自身的積極性,才能將活動的效果最大化,不流于形式,而是對博物館的宣教目標和未成年人自身成長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徐麗.淺談如何開展博物館未成年人教育活動[J].改革與開放,2013(21):85-86.
[2]朱嶠.淺議博物館作為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資源的利用現(xiàn)狀和問題[J].博物館研究,2014(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