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亦弛 編輯/甄知
道德感是我們中國社會反復強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為什么如此強調道德的社會,還是充斥著一些如此沒有道德的人?或許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試著分析原因。
強調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好事,但如此強調道德的背后,或許是道德感的缺失;正因為沒有,才會如此地強調。我并不是說強調道德感是錯誤的,我想說的是過于強調道德感其實是徒勞的,甚至對我們社會是有負面影響的。在匆忙強調道德感之前,我們或許應該看看道德感原本是什么,在我們的社會中它又變成了什么?
道德感原本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原本來自對社會的自發(fā)關愛。我們尊重社會次序、規(guī)章制度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知道社會是大家(人類、動物、自然環(huán)境)生存的共同體,破壞這個共同體其實也是在傷害自己。
但在我們社會里,道德感變了味道。道德感本身和它附帶的責任感變成了強迫、貶低、數落、責罵他人的工具。當某人違反道德時,我們會批判,咒罵此人沒有道德、不足以被當作人,以此來發(fā)泄自己的憤怒。但我們有沒有思考過:我們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我們同時也是這個社會的產物。如果不受社會的影響,我們不會有當下的人格。試想: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以道德的名義攻擊他人,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深入分析一些違反道德的案例,我們就會發(fā)現,這些案例中的當事人在某種層面上看也是受害者。他們是社會、家庭的受害者。如果我們把注意力同時放在當事人和我們的社會上,我們會發(fā)現,當事人和社會是互相影響的:一個打,一個挨。挨完打,總有一天會打回去。
在我們當代社會中,道德感被用做攻擊他人的工具。當社會把道德感過于強制性地向每個人內心壓制,則后果是道德感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有道德的人是呆板的蠢貨。道德感甚至會變成恥感、負罪感、被迫害妄想。
當一個人感覺被他人迫害時,他的內心一定會對此迫害感實施反抗。這就是為什么道德感如此之強的父母時常會養(yǎng)育一個過于叛逆的孩子。社會可以被看成是每個人的父母。當社會急著把過于龐大、嚴厲的道德感強加給個人時,個人會感覺無法承受,被其迫害。當感到被社會迫害時,他一定會有報復社會的沖動,而沖動的后果就是:故意違反社會規(guī)則,以此來報復社會和他人。
就像我前面說到的:道德感是一種內心自發(fā)的感覺,而不是由外力強加的。真正的道德感像一顆種子。社會和父母需要做的只是把這顆種子輕輕地埋藏在社會中每一個人(孩子)的心里。這樣已經綽綽有余。這顆種子會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自然生根、發(fā)芽、不斷壯大。而過于強調道德感其實就如同過度澆灌這顆種子一樣,結果種子會被水淹死。
以道德感來攻擊他人和孩子的后果是:他們會因為無法承受道德感附加的攻擊,而拋棄道德感,并對其實施反抗。這樣無休止的、以道德感的名義攻擊和反攻擊的背后還是一個發(fā)育不良、缺失的道德感。
我想在這里補充說明的是,良好的社會、家庭環(huán)境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成人和孩子道德感發(fā)育的必要條件。當一個社會或家庭逐步走向合理化、人性化的同時,社會里的成人和孩子的道德感才會進一步得到發(fā)育。
道德源于對人性的愛,而偽道德源于嫉妒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