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亮 崔冠華
(惠州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小兒外科 廣東 惠州 516000)
危重癥患兒尤其是腸胃疾病患兒合并基礎疾病較多[1],包括營養(yǎng)不良、腸胃系統(tǒng)發(fā)育遲緩,導致術后并發(fā)癥較多。目前腸吻合術是治療小腸結腸炎、腸套疊腸壞死、絞窄性腸梗阻[2]、先天性腸閉鎖有效術式[3],術中需要相關造瘺術予以配合。傳統(tǒng)小腸造瘺術容易引起造瘺端吻合不良、機體營養(yǎng)失衡、造瘺口壞死、造瘺口術中積血、造瘺口脫垂等。腸置管內造瘺術是臨床新興起的外科術式,是治療胃腸疾病重要方法。它能減少危重小兒腸吻合術后造瘺口感染、造瘺端吻合不良、機體營養(yǎng)失衡、造瘺口壞死,避免腸管再造瘺,避免二次手術(封瘺術)。本探究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在危重小兒腸吻合手術患兒,術中實行腸置管內造瘺術,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在危重小兒腸吻合手術患兒10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5.20±1.24)歲,類型小腸結腸炎10例、腸套疊腸壞死15例、絞窄性腸梗阻8例、先天性腸閉鎖17例。研究組患兒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5.52±1.21)歲,類型小腸結腸炎9例、腸套疊腸壞死14例、絞窄性腸梗阻7例、先天性腸閉鎖2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家屬知情同意;(2)患者病案資料齊全;(3)接受腸吻合術的患兒。排除標準:(1)手術禁忌證患兒;(2)肝腎功能不全患兒;(3)心臟病患兒;(4)嚴重感染患兒;(5)合并其他嚴重性疾病患兒。
兩組患兒均接受腸吻合術治療:兩組患兒實行腸吻合術,切除患病部位,置入腹腔引流管,經皮膚戳孔穿出,縫線固定。對照組患兒接受傳統(tǒng)小腸造瘺術,遠近端腸管提起至腹壁一側,造瘺口位置選擇左下腹。研究組患兒接受腸置管內造瘺術,腸道吻合后,術中將醫(yī)用硅膠管經近端正常腸管戳孔置于腸內并通過吻合口,在腸外包埋硅膠管,形成隧道,經皮膚戳孔穿出,縫線固定。兩組患兒術后接受常規(guī)處理,包括抗休克、補給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控制感染。術后3d接受腸內營養(yǎng)供給。術后14d確定吻合口情況且滿意后,拔出腸內造瘺管;恢復期中如患兒出現(xiàn)腹脹等癥狀,可經腸內造瘺管減壓,避免吻合口壓力過高引起腸漏。
二期手術情況:統(tǒng)計兩組患兒術后二期手術情況。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收集兩組患兒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開始進食時間。血清清蛋白:兩組患兒入院24h內采集4ml肘部靜脈血液,不添加抗凝劑,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置于-80攝氏度冰箱內保存,使用酶法測定血清清蛋白水平。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以P<0.05表示數據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二期手術發(fā)生率為24.%,研究組為6%。研究組二期手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6.353,P=0.012),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二期手術發(fā)生情況比較[n(%)]
研究組患者術后開始進食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s,h)
表2 兩組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s,h)
兩組患者術前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較術前顯著提高(P<0.05),研究組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較(±s,g/L)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較(±s,g/L)
與術前比較,*P<0.05。
危重癥尤其是危重性腸胃疾病患兒一直是外科手術重點治療與觀察的對象。這部分患兒年齡較小、腸胃功能脆弱,極容易受疾病、手術影響,出現(xiàn)腸梗阻、感染、電解質紊亂。且患兒容易合并營養(yǎng)不良或心肺功能不全[4],術后影響吻合口愈合。對長期合并低蛋白血癥、腹水的患兒,腸吻合術亦會增加吻合口瘺發(fā)生率。因吻合口瘺會引發(fā)糞便性腹膜炎,死亡率較高,需要接受二次手術。傳統(tǒng)治療術式是附加末端回腸造瘺術,觀察3~6個月后再行回納術式。二次手術會增加患兒痛苦,影響生活質量,加重家屬護理負擔。傳統(tǒng)小腸造瘺術多是暫時性腸造瘺,并發(fā)癥較多。結腸造瘺術是患兒常用手術,主要應用于小兒結腸、直腸、肛門嚴重性疾病,其適應癥為患兒中、高位直腸肛門肛門閉鎖或合并其他嚴重性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巨結腸并發(fā)癥嚴重小腸結腸炎。腸置管內造瘺術是一種較新型的造瘺術式,其手術特點是術中將醫(yī)用硅膠管經近端正常腸管至于腸內,通過吻合口,腸外形成隧道,14d后患兒正常進食、排便后拔出;恢復過程中患兒如有腹脹,可經腸內造瘺管減壓。腸置管內造瘺術較其他造瘺術式而言,更加安全、有效。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二期手術發(fā)生率較低;提示,腸置管內造瘺術能避免二次手術,減少治療費用,減輕家屬經濟負擔。研究組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說明,腸置管內造瘺術有利于機體術后快速恢復清清蛋白水平,預防體液大量丟失、營養(yǎng)吸收障礙。
綜上所述,腸置管內造瘺術能顯著減少危重小兒腸吻合術后二期手術發(fā)生率,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減少家屬經濟、護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