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國
中國歷史上,清朝和中華民國時期一共使用過三種國旗,分別為黃龍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規(guī)定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年10月1日,鮮麗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冉冉升起,從此,她高高飄揚在新中國的天空。
國旗,是國家的象征,代表國家和人民的尊嚴。
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與西方列強交往日益頻繁。談判簽約,兵船活動,通商貿(mào)易,互派使節(jié)等外交活動中,西方國家高懸國旗,而大清國無旗可掛。官員深感不便,且失“天朝威儀”。鑒于此,1866年,當時的總理衙門仿照外制確定子中國第一面國旗。該旗式樣為斜幅三角形,底色為正黃色,四周以藍色鑲邊,中間繪有一青色飛龍,世人呼之日大清黃龍旗。
1888年,李鴻章在籌辦北洋艦隊過程中,認為各國國旗與兵、商船旗有別,且各國國旗大多為長方形,鮮有三角形狀。于是奏議改變原國旗旗式:將國旗改為長方形,照舊以黃為底色,青色飛龍居中。黃龍旗一直使用至清政府滅亡。
辛亥革命時,國旗的確立經(jīng)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早在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發(fā)動武裝起義,就由陸?zhàn)〇|設(shè)計了國旗,即青天白日旗。青色為底,中間為白日,四周排列十二道光芒,代表干支十二時辰,光芒尖鋒象征革命銳進。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發(fā)動武昌首義的共進會打出的是十八黃星旗,被湖北軍政府所采用。江浙革命軍使用的是五色旗,受到人們的喜愛。孫中山曾使用的是修改了的青天白日三色旗,(增加小方格、橫添白色條),此旗影響不大。
臨時政府遷北京后,參議院認為五色旗美觀大方,對當時民眾影響很大,在國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將其確定為中華民國國旗。同時將十八黃星旗中間增繪一顆星,呈眾星環(huán)繞狀,稱十九星旗,作為陸軍旗。將青天白日三色旗作為海軍旗。
袁世凱行洪憲帝制后,為與民國區(qū)別,另制國旗:仍為五色,但形式大變,在長方框里繪個“×”,將長方形分為四個三角區(qū),它使用范圍也不廣,局限于北京。
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出于偏愛,他仍將青天白日滿地紅三色旗定為國旗。1923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大元師府(后改為國民政府),高舉的正是青天白日三色旗。1928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通過青天白日滿地紅三色旗為中國的正式國旗,頒行全中國使用,全面取代五色旗和十八星旗。同時規(guī)定,將青天白日旗作為中國國民黨黨旗和海軍旗。該年底,張學良在東北將五色旗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三色旗,此為“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tǒng)一了中國。
1949年,新中國即將成立。毛澤東等領(lǐng)導人公開向全國征集國旗圖案。經(jīng)評選,五星紅旗獲得一致好評。紅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黃色,黃色與中國人聯(lián)系緊密。大星代表中國共產(chǎn)黨,四顆小星代表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民族資產(chǎn)階級。四顆小星環(huán)拱于大星右側(cè),并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象征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jié)和人民對黨的衷心擁護。1949年10月1日,鮮麗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冉冉升起。從此,她高高飄揚在新中國的天空。(來源:《檔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