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棲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在致詞的最后,毛澤東連呼了三個口號,其中之一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那么,原擬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國號,又是怎樣改變?yōu)橹腥A人民共和國這一正式國名的呢?
新中國國體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國體的提法,有一個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在20世紀20年代國民革命時期,中共提出了“聯合戰(zhàn)線”,但實際上是把政權交給國民黨。1927年,國共分裂后,中共建立“以蘇維埃為國家政權形式的工農民權獨裁”。抗戰(zhàn)期問,由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提法自然不適用了。于是,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指出: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國體,不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也不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而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共和國??箲?zhàn)結束前夕,毛澤東又提出新中國是“幾個民主階級聯盟的新民主主義國家”,要“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
內戰(zhàn)爆發(fā)后,中共中央在1947年12月指出:要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分子,組成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8年9月,對于新中國的國體,中共中央在黨內明確而完整地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但不是僅僅工農,還有資產階級民主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同年年底,中共中央則向全國人民公開發(fā)出了“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的號召。
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進一步指出:“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從而明確、公開地說明了新中國的國體問題。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構想
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提出了在今后組織“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構想。但為什么要在“代表大會”之前特別增加“人民”這一概念呢?因為中國共產黨人是信仰階級分析方法的,“人民”指那些革命的階級或擁護革命的階級。在當時就是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籠統(tǒng)地講“國民”,就區(qū)分不清楚毛澤東常說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國共內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在占領的農村和城市中試行這種代表大會制度。中共中央在“五一節(jié)口號”中也提出要召開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人民代表大會,再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央政府。但是,到1948年10月底,遼沈戰(zhàn)役即將結束。如果再照以前那樣籌備建國,就顯得跟不上形勢了,而且當時也不可能實行普選。因此,中共中央經與到達東北的民主黨派協(xié)商,決定由新政協(xié)直接產生“共同綱領”與中央人民政府,而省略了人民代表大會這個中間階段。問題是,到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未來方可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與現行的人民代表會議究竟如何區(qū)分呢?
對此,中共中央指出:“凡是通過普選方式產生出來的會,我們叫做大會,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凡是通過協(xié)商方式產生的會,我們就叫做會議?!逼者x的人民代表大會只有待將來條件成熟時再逐步實現。在全國各地方未能實行普選以前,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體會議和它的地方委員會(即地方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分別執(zhí)行全國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隨后,《共同綱領》以憲法的形式做出規(guī)定:由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體會議執(zhí)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在地方,首先以邀請或聘請等辦法召開各地方的人民代表會議,條件成熟時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最后召開人民代表大會。
這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終于確定下來,并在1954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1947年5月,內蒙古正式成立了民族自治政府。此時,雖然中共中央承認內蒙古自治政府屬于中國,但并沒有放棄聯邦制。
從現存的檔案材料看,最終放棄聯邦制,實行單一制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在《共同綱領》修改過程中實現的,確切的時間是1949年9月初。
為什么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才確定這一重大政治制度呢?現在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擔任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的李維漢的建議。據李維漢后來回憶,新政協(xié)召開期間,毛澤東曾就民族自決權問題與是否實行聯邦制征求他的意見。他認為,中國不應實行聯邦制,而必須實行單一制;同時在統(tǒng)一的國家內,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其理由是:第一,自秦漢以來,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集中統(tǒng)一的國家,不實行蘇聯的聯邦制,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tǒng);第二,與蘇聯國情不同。蘇聯少數民族人口占50%,且居住比較集中,而當時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只占6%,且大多居住分散;第三,蘇聯之所以實行聯邦制,是因為蘇聯建國時,各民族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國家,只有實行聯邦制才可能把這些民族聯合起來,而中國各民族當時并不存在獨立建國的問題。
考慮到以上多種因素,以及當時外國以民族問題分化中國的圖謀,中共中央采納了李維漢的建議,并在《共同綱領》中規(guī)定如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應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qū)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
新中國名稱的由來
對于召開新政協(xié),毛澤東在1948年5月1日給李濟深、沈鈞儒的信中初步提出,當年秋季在哈爾濱召開。但是,到1948年11月,一些民主黨派與無黨派人士到達哈爾濱時,戰(zhàn)爭局勢卻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中共中央委托東北局與民主人士協(xié)商后,確定新政協(xié)籌備會由中共及贊成中共中央“五一節(jié)口號”第五項的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等共計23個單位組成,會議地址預定為哈爾濱;新政協(xié)召開時間擬在1949年,具體日期、地點則視各方代表到達情況,由籌備會決定。新政協(xié)應討論和實現兩項重要議題:共同綱領與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從而改變了“五一節(jié)口號”原定的由新政協(xié)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再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臨時中央政府的“兩步走”設想。
1949年上半年,天津、北平、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繼解放,中國共產黨也大體已經確定了建國方針;各民主黨派與無黨派民主人士來到了解放區(qū),經過參觀和學習,進一步認清了形勢,召開新政協(xié)籌備會的時機和條件趨于成熟。于是,6月15日,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23個單位、134人組成的新政協(xié)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決定,在新政協(xié)籌備會常委會下設6個工作小組,分別負責各項籌備工作。會議選出了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并決定在常委會下設6個工作小組,分別負責各個方面的籌備工作。
新政協(xié)籌備會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起草新政權的政治綱領。經過第三小組、新政協(xié)籌備會及政協(xié)會議代表討論修改,最終形成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在修改過程中,毛澤東改動的地方就有200余處。
第四小組在起草政府法草案過程中,爭議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國家名稱。早在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曾提出過“中華民主共和國”。1948年8月1日,毛澤東給Ⅱ向應中共“五一節(jié)口號”的各民主黨派復電中,曾使用過“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后來就一直沿用這個名稱,毛澤東在新政協(xié)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的致詞中連呼的3個口號,就有“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但到1949年7月,第四小組的某些代表卻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這個名稱太長了,用起來累贅。因此就有了另外兩種不同的方案,一是將“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時再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二是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提出稱“中華人民共和國”。
對此,經過討論,認為“民主”“共和”的英語單詞的字面含義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只不過在中國譯成了兩個不同的詞組,因此在國名中既有“民主”,又有“共和”就顯得重復了,最后,決定采納張奚若的意見,去掉“民主”,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摘自:《黨史細節(jié):中國共產黨若干重大事件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