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廣東 廣州 510010
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是兒科臨床常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病原體主要為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腸道病毒,患兒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發(fā)熱、咽痛、流涎、拒食、咽部充血,咽腭弓、懸雍垂、軟腭處有皰疹,周圍有紅暈,破潰后形成小潰瘍[1]。目前臨床多以對癥支持治療及抗病毒治療為主,結合中醫(yī)藥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筆者采用西藥聯(lián)合中成藥制劑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我院中醫(yī)兒科門診就診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72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2.70±0.32)歲;病程1~4 d,平均病程(1.64±0.20)d。觀察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2.68±0.34)歲;病程1~3 d,平均病程(1.56±0.19)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相關診斷標準[2]。
1.3 排除標準 ①患兒肝腎功能異常;②手足口病、復發(fā)性口瘡及皰疹性口腔炎;③對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利巴韋林藥物過敏患兒。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顆粒(四川百利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510235081),10~15 mg/(kg·d),分3次服用。發(fā)熱嚴重患兒進行退熱等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成藥制劑小兒豉翹清熱顆粒(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0154)4 g,用法:0.5~1歲:1~2 g/次(半袋~1袋);1~3歲:2~3 g/次(1~1袋半);4~6歲:3~4 g/次(1袋半~2袋);7~9歲:4~5 g/次(2袋~2袋半);10歲以上:6 g/次(3袋),3次/d,開水沖服,兩組均連續(xù)用藥7 d。
1.5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 觀察并記錄治療后兩組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流涎停止時間,評價臨床療效。采用治愈、顯效、無效三級療效評定標準[3]。治愈:患兒退熱,咽峽部皰疹消退,潰瘍愈合,無咽痛、流涎、拒食等臨床癥狀及體征;顯效:患兒退熱,咽峽部皰疹逐漸消退,潰瘍、咽痛、流涎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環(huán)節(jié);無效:患兒體溫未恢復正常或升高,咽峽部皰疹仍較多存在,潰瘍無改善,咽痛、流涎、拒食等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減輕。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示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流涎停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77.78%,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皰疹性咽峽炎屬西醫(yī)病名,中醫(yī)并無此病名記載,根據(jù)其病因、病位、癥狀等臨床特點,可歸屬于“風熱喉痹”“口瘡”“感冒”“口靡”等疾病范疇[4]。其基本病因病機為: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又屬純陽之體,易于感邪發(fā)病,風熱疫毒之邪傷由口鼻侵入,直襲咽喉,外邪與咽部氣血相搏結,內(nèi)乘于脾胃,循經(jīng)上行,熱熏咽喉,致咽部紅腫疼痛而發(fā)病。臨床宜以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為主要治則[5]?!缎盒l(wèi)生總微論方》認為:“小兒咽喉生病者,由風毒熱性搏于氣血?!薄动彲兘?jīng)驗全書》認為:“風熱喉閉,其因皆由病人久積熱毒,因而感風?!奔雌洳C為外感風邪與內(nèi)熱火毒的邪氣,搏結于咽喉發(fā)病。
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為中成藥制劑,由連翹、淡豆豉、薄荷、荊芥、梔子(炒)、大黃、青蒿、赤芍、檳榔、厚樸、黃芩、半夏、柴胡、甘草等經(jīng)現(xiàn)代制劑工藝加工而成,具有疏風解表、清熱導滯之功效,多用于以發(fā)熱咳嗽、咽紅腫痛癥狀為主的小兒風熱感冒挾滯證[6]。方中淡豆豉、柴胡、薄荷、荊芥可發(fā)散解表、透解里熱;連翹、炒梔子、黃芩可清熱瀉火、散上焦之熱;大黃、檳榔、厚樸、半夏可泄熱攻積、消食導滯;青蒿、赤芍可清熱涼血;甘草可清熱解毒、調(diào)和藥性?,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小兒豉翹清熱顆粒中多數(shù)藥味成分均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菌、抗病毒、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等作用[7]。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基礎上,輔用中成藥制劑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對皰疹性咽峽炎患兒進行治療,可提升臨床有效率,明顯縮短患兒退熱時間、皰疹消退時間、流涎停止時間,該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