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燕 員嗣家杰 李慶
【摘 要】老腔是具有古老性的陜西戲曲表演形式,在體現(xiàn)陜西戲曲特征的同時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將老腔融入中小學第二課堂,不僅符合中小學教育特征與需求,而且有利于促進老腔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本文主要就老腔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實踐性作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老腔;中小學第二課堂;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8-0063-01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藝術素質已經成為中小學教育的共識,老腔作為陜西戲曲表演形式,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學生藝術素質方面具有積極意義,所以如何讓老腔走進中小學第二課堂并充分發(fā)揮實踐作用,是中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老腔的相關概述
老腔是具有古老性的陜西戲曲表演形式,在華陰得到快速發(fā)展與廣泛流傳,主要涉及兩個劇種,即老腔與時腔,之所以稱作老腔,一是因為它形成于華陰早期,相較于時腔而言更加古樸粗獷;二是因為它密切相連著湖北老河口說唱,受產地影響而得名。老腔的表演方式是,搭戲臺-撐亮子-舞臺表演,其中舞臺表演需要燈火的支持,即在燈火通明的情況下,使用竹簽進行人物挑撥,以此進行表演,這里所提及的任務是采用皮革雕刻而成的。老腔歷史悠久,根深底厚,固被納入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它的演出者并非著名藝術家,而是普通農民,這些農民具備一種本能,即在困苦中找尋樂趣與情趣,并加以提取,只有觀看過老腔演出的觀眾,都會為之感到震撼。
老腔戲包含大量劇目,現(xiàn)存劇目多于兩百個,其中三國歷史劇、西周歷史劇、列國歷史劇占據(jù)多數(shù)。老腔生于華陰,在明代與清代時期,華陰境內班設活躍,主要集中于陜西、山西一帶,促進了老腔發(fā)展,直至今日,華陰老腔依舊得到了傳承與發(fā)展,只是相對蕭條,僅有少數(shù)幾個班設依舊活動于華陰境內。由于存在傳兒不傳女的習俗,經過多年發(fā)展,目前剩下的演員已經不足十位,但是,老腔老調,彰顯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蘊含著藝術閃光,對現(xiàn)代人的藝術學習起著滋養(yǎng)作用,所以,將老腔引入中小學第二課堂具有實踐性與積極意義。
二、老腔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的實踐性思考
(一)重視政府支持。老腔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長期性與系統(tǒng)性,需要大家的共同支撐,尤其是政府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強與地方劇團、學校的聯(lián)系,共同制定老腔進步中小學第二課堂策略,將戲曲轉化為音樂教材,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為老腔與中小學第二課堂的融合提供便利,而且便于學生掌握戲曲內容,提升學生傳統(tǒng)文化意識,并形成認同,主動學習老腔,促進老腔的傳承與發(fā)展,使民族傳統(tǒng)發(fā)展落實到實處。
(二)強化媒體傳播。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工具,在傳播音樂的同時也可以促進戲曲傳播,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老腔進中小學第二課堂的實踐也不例外,需要借助媒體進行傳播,通過電視臺開展的欄目或節(jié)日往往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與較大的受眾群,這些欄目與節(jié)目涉及很多戲曲內容,是進行老腔演出的主要渠道。各大媒體應樹立傳統(tǒng)文化傳承意識,給予老腔在中小學第二課堂發(fā)展的充分支持,并提供良好的條件。
(三)定期舉行老腔演出活動。觀眾具有一定的培養(yǎng)意識,中小學應樹立與時俱進的理念,與地方劇團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積極舉行老腔演出活動,通過定期舉行演出,學生可以近距離感受老腔藝術之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老腔歷史悠久,根深底厚,對學生民族音樂文化興趣激發(fā)與藝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促進作用。為了使老腔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小學還需定期邀請相關專家來校開展老腔文化講座,提高學生對老腔藝術的認識與理解,進而深入解讀老腔藝術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精神,培養(yǎng)學生良好責任意識與藝術修養(yǎng)。
(四)構建符合現(xiàn)實需求的學校政策。中小學在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的同時需要從保護與弘揚傳統(tǒng)藝術的角度針對校園戲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構建相應的鼓勵政策,多渠道培養(yǎng)學生老腔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藝術基礎與學習能力,對于具有一定的藝術基礎,且對老腔藝術充滿興趣的學生,中小學教師應鼓勵他們扮演校園老腔文化引領者的角色,帶動其他同學參與老腔學習,或者可以利用廣播站宣傳老腔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使老腔成為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促進老腔與中小學第二課堂的有效融合。
三、結語
老腔是陜西具有代表性的戲曲表演形式之一,將老腔引入中小學第二課堂,使之成為校園活動的重要部分,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yǎng)學生民族音樂文化興趣、提升學生藝術素養(yǎng)、促進民族傳統(tǒng)傳承與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與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瑞蓉,趙海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進入地方高校公共藝術課程之構想——以山西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2).
[2]湯潔.地方戲曲文化進入高校音樂專業(yè)課程體系—以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學院為例[J].中國戲劇,2015(06).
[3]徐蔓.地方民歌進入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課程的文化意義[J].黃河之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