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
母親說要親手給小外孫做小棉褲,花布、棉花、針線、剪刀、頂針一應(yīng)俱全,熱熱鬧鬧擺開了陣勢。我對母親說:“何必這么麻煩呢?童裝店里賣的各式各樣的都有,買來也方便!”母親說:“童裝店里賣的衣服再好,能比得上我親手做的暖和嗎?你瞧,這棉花是自家種的,留最好的做棉衣呢!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東西,穿著舒服?!?/p>
是啊,一針一線慢慢縫,母親把千絲萬縷的溫情和暖意縫到小棉衣里,上面一定有手的溫度和心的溫度。小棉衣上愛意流淌,穿著怎么能不舒服呢?
記得《從前慢》里有這樣的句子:“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從前的一切都那么慢,車、馬、郵件,還有那些穿針引線的慢時光。千針萬線都是親手縫制出來的,縷縷深情盡在其中。
可如今的生活被一個“快”字捆綁了,我們總覺得快就意味著高效,所以盡管機器制造的東西千人一面,人們還是會選擇。但是,無論生活的腳步如何迅捷,曾經(jīng)的慢時光都是最值得回味的。
針線縫制的慢時光,仿佛是時光老人珍藏的一匹質(zhì)地精良的錦緞,何時抖出來都那么柔軟光鮮。我想起小時候,陪伴母親度過的那些針線縫制的美好時光……
天氣一轉(zhuǎn)涼,母親就開始做準(zhǔn)備了,一家老小的棉衣、被褥,統(tǒng)統(tǒng)都是母親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母親一點都不著急,慢條斯理地做棉活兒,炕上翻滾著大紅大綠的被面,被面上大朵的牡丹或荷花浮在青蔥蔥的綠葉上,分外喜慶。我們姐妹的棉衣都是小碎花的,母親舍得花錢買新面料,大概她覺得只有嶄新的面料才配得上她的手藝。
針線縫制的慢時光,那么妥帖溫暖。母親做活兒的時候,是安靜和祥和的,她手中的針線輕巧移動著,不慌張,不急促,就那么有韻律地穿拉著,慢悠悠的。母親盤腿坐在炕上,裁剪,紉針,縫制,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一絲不茍,一氣呵成,顯得那么游刃有余。我總是坐在一旁,呆呆地看著母親,她專注的樣子那么美,低眉垂睫,溫柔沉靜,心中的愛意好像涌到了眉頭,又落到了指尖。母親的嘴角有時微微上翹,露出喜悅的神色,那是她做好了一件棉衣,在獨自欣賞的樣子。陽光暖暖的照進屋子,母親沉浸在手中的針線活中,我也靜靜地看著她,安靜的氛圍,似乎能夠讓時光靜止。
母親總說慢工出細活,的確是,慢下來,沉住氣,心才能靜下來。心靜下來,才能做出好“作品”。母親的針線活兒非常精細,裁剪得當(dāng),針腳勻稱,記得祖母說過,母親和四嬸做的針線活兒一眼就能分辨出來。這應(yīng)該就是所謂的“風(fēng)格”吧!
針線縫制的慢時光里,藏著深深的愛和濃濃的情。如今,母親又要穿針引線,為我的兒子做棉衣,我想,母親一定懷戀曾經(jīng)那些慢時光吧,我也一樣,很想回到昔日的溫情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