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暉
馮驥才在《布拉格的誘惑》中寫道:“布拉格對我的誘惑,除去德沃夏克、卡夫卡、昆德拉以及波西米亞人,還有便是歌德的那句‘布拉格是歐洲最美麗的城市”。如果用一座城市去詮釋“神秘”,那么這座城市一定是布拉格。她全部的熱情和文化就是卡夫卡口中的“爪子”,抓住前來的每一位過客,不肯放人走。
人們都說奧地利的維也納是世界音樂之都,然而,在我看來,奧地利的音樂似乎更多居于廟堂之上,而在布拉格,整個城市都被濃厚的音樂氛圍所渲染,從殿堂級的魯道夫音樂廳到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捷克舞曲》,從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音樂表演者到獨具特色的教堂音樂會,布拉格的每一天好像都在過著音樂節(jié),每一個人都在擁抱著音樂、沉醉于音樂。
伏爾塔瓦河畔的魯道夫音樂廳,是捷克愛樂樂團演出地,也是每年五月“布拉格之春”音樂節(jié)的主會場。但更吸引我們的,是獨具特色的教堂音樂會。在布拉格,很多著名的老教堂,都會在傍晚時分,上演古典音樂會,演出莫扎特、德沃夏克等人的名曲,當然還有斯美塔那的著名組曲。我們選擇了在老城廣場的圣尼古拉教堂欣賞這出特別的音樂會,時間不長,大約一個小時,卻能帶給游客對于布拉格和古典音樂,既輕松愜意又不失莊重優(yōu)雅的浪漫感受。
除了殿堂級的演出,老城廣場、查理大橋、城堡前、伏爾塔瓦河畔、佩特任山上的玫瑰園,到處都有流浪音樂人的身影,面對音樂,布拉格人從來不吝于掌聲和贊美。甚至,就在街心小公園里,一臺木鋼琴閑閑地擺放著,誰都可以坐下來演奏一曲,哪怕僅僅是幾個音符。
布拉格濃郁的文化氛圍,不僅僅表現在那些劇院、音樂廳、博物館和美術館,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藝術館。走在布拉格的角角落落,我們常常會發(fā)現一些古怪醒目、但又與城市景觀交融的藝術作品,給游走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平添了很多樂趣。
我們并沒有特意尋找老城著名的雕塑——“吊著的人”,只是走在小巷里,忽然一抬頭,就看到了這件奇特的藝術品:一個栩栩如生、懸吊在半空中的男人,據說雕塑原型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逼真的雕塑最初安家于此時,據說還曾經嚇到了不少行人。
偶然走過街邊,發(fā)現一組音樂表演者群雕,每個人物身體都是殘缺的,動作都是掙扎的。街頭如夢如幻的泡泡表演,路邊小廣場展出的抽象畫,地鐵過道里前衛(wèi)而奇特的繪畫,屋頂上古怪而精美的人物雕塑……就連櫥窗,也帶有藝術的審美,無不吸引著路人駐足觀賞。
相信所有來過布拉格的人都會同意,這座城市從來不落伍,她那種典雅的美,除了體現在古典建筑上,就連城市的交通工具,都顯得那么趣致而復古。踏在青石路上的敞篷馬車,清脆的馬蹄聲仿佛帶我們穿越回了波西米亞王朝的時代。
走在大街小巷,不時會碰到各種復古老爺車,其中特別漂亮和醒目的,是一種紅色的敞篷老爺車。這種車有的也供游客乘坐,花上幾十歐元,開著“布拉格紅”的敞篷老爺車,徜徉在歷史文化名城的街頭巷陌,偶而還會碰到拉風的老式“大白鯊”。
而所有這些復古交通工具里,最與城市景觀交融的,無疑是紅色的復古電車,叮叮當當,搖搖晃晃,慢慢悠悠地穿行于布拉格蜿蜒曲折的老城里,仿佛重現了舊日迷人的時光。
相對文化名城的文藝范兒,這座城市的美食就要粗獷多了?;蛟S因為同屬德式菜系,布拉格最有名的食物就是各種肉食,最棒的飲料就是啤酒。
其中最典型的當然是烤豬肘配啤酒,面對一只完整的現烤豬肘和一只巨大杯子的冰啤酒,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好漢豪氣頓生!就連代表性的甜點“塔塔蜜(trdelnik)”,也有著霸氣非常的大塊頭,讓人不禁懷疑,這座城市在美食上是不是早已把小巧玲瓏忘得一干二凈。
除了在美食上“肉欲”十足,布拉格這座城市終究是文藝、憂傷和迷醉的?;蛟S跟捷克民族多舛的命運有關,普魯士人、奧匈帝國、德國納粹……這座城市曾經被數次蹂躪過,也曾經數度勇敢地反抗過,留下了那些激蕩的風云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布拉格之春”和“絲絨革命”,哈維爾和“宇宙塑料人”……
在推翻胡薩克政權并與老大哥一拍兩散以后,在劇作家總統(tǒng)哈維爾連任并急流勇退以后,這個長期風起云涌又動蕩不安的國家重歸于平靜,2006年,捷克和它曾經的兄弟斯洛伐克一起,靜悄悄地被世界銀行列入了中等發(fā)達國家行列。
歷史已經向前,不過,曾經的傷痛也還沒有完全淡去,在布拉格,仍然隨處可見對過去那段歷史的紀念、追憶和反思。
如果說老城廣場是布拉格的文藝心臟,瓦茨拉夫大街就是布拉格政治生活和現代性的主戰(zhàn)場,捷克近代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fā)端于此,比如“布拉格之春”,比如“絲絨革命”。但是今天的瓦茨拉夫大街,寬闊的街道是市民和游客休閑的好去處,鮮花盛開,灰白色的鴿子悠然踱步。
歷史轉折的關頭,音樂發(fā)揮了特殊的力量,哈維爾所鐘愛的搖滾樂隊“地下絲絨”、本土的異議前衛(wèi)樂隊“宇宙塑料人”,當然還有一切的起源,披頭士和約翰·列儂。伏爾塔瓦河西岸一條小街上的列儂墻,曾經是布拉格青年們大聲表達民主訴求的重要場所,一段幾十米長的圍墻上畫滿以列儂頭像以及披頭士樂隊著名歌詞為素材的涂鴉,青年們吶喊著反抗和自由,也呼喚著愛與和平。時過境遷,這里已成為人們追憶往昔、懷舊的場所。
就像萊特納山公園的“布拉格節(jié)拍器”,這里曾經安放著巨大的斯大林雕像,現在雕像倒下,紅色的節(jié)拍針豎起,這里也成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的會場之一。
伏爾塔瓦河還在靜靜流淌著,布拉格也美麗如斯,過去的歸于歷史,惟愿腳下這一切,現在和未來,平靜祥和,永遠多姿多彩,浪漫,又多情。
整條伏爾塔瓦河上據說有107座橋梁,其中在布拉格城區(qū)內有18座,名氣最大的當屬歷史最為悠久的查理大橋。
有個說法,在查理大橋上走過九遍,有一天就會重返布拉格,于是,每天從早到晚,橋上橋下、橋頭橋尾,總有無數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查理大橋,從這頭走到那頭,又從那頭走到這頭,絡繹不絕,熙熙攘攘。
查理大橋連接著布拉格老城和城堡,始建于公元1357年7月9日5點31分,距今約有650年歷史。時間這么準確可是有原因的,因為這串數字按照當地的書寫習俗(先寫日期再寫月份),恰好構成一串象征吉利的回文數字:1-3-5-7-9-7-5-3-1,而這正是下令建橋的查理四世請教宮廷占星師后確定的大橋奠基時間點。
查理四世是波西米亞(捷克)王國最鼎盛時期的國王,對于今天的歷史文化名城布拉格來說,查理四世功勞匪淺,皇帝本人主持了對布拉格的大規(guī)模改擴建,并親自參與了城市的規(guī)劃設計。查理四世被認為是歐洲最負盛名的學者型皇帝之一,具有相當精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因此布拉格逐漸成為當時歐洲最美麗的城市。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布拉格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在全球也是第一座整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梢哉f,查理四世造就了布拉格,而今天的布拉格成就了查理四世的流芳百世。
查理大橋是在查理四世改建布拉格時期下令修建的最重要的大橋,是現存伏爾塔瓦河上歷史最悠久的橋梁。當然,也是布拉格最著名的景點。
相信不論是誰走上查理大橋,都會被橋欄上佇立的黑色石頭雕像吸引目光。查理大橋被稱為“歐洲的露天巴洛克雕像美術館”,就是因為這30座在17~18世紀由捷克巴洛克藝術大師雕刻的圣徒塑像。每一座雕像都取材于圣經故事或者其他民間傳說,布拉格人對它們可謂耳熟能詳,就像捷克作家雅努什在《卡夫卡對我說》一書中描寫的那樣,生活在布拉格的卡夫卡自3歲時便開始在橋上游蕩,他能說出橋上所有雕塑的典故,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為世人所知的一句話,竟然是“我的生命和靈感全都來自于偉大的查理大橋”,這簡直就是這位偉大的作家賦予偉大建筑的最高禮贊。
本來我們以為,查理大橋走九遍,實在是個不可完成的任務,哪里知道從老城到小城、從廣場到城堡、從河東到河西,隨隨便便走走,就是數不清的來來往往:清晨陰郁天色下的查理大橋,雕塑和塔尖都成了剪影;入夜的燈光,裝點了大橋和橋那頭的城堡;乘坐游輪,徜徉伏爾塔瓦河,途中穿過查理大橋的橋洞,這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走過”吧……
即便無緣重返伏爾塔瓦河畔,查理大橋走過九遍,已是永遠難忘的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