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恬
如果讓我選擇一個荷蘭城市的代表,那一定就是萊頓。
萊頓歷史悠久,景色優(yōu)美,寧靜典雅,運河從市中心穿過,河岸兩旁是紅磚鋪成的道路和像油畫中一樣的建筑。萊頓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城,成立于1575年的萊頓大學,和歐洲的諸多大學一樣,沒有圍墻,沒有校門,學校130多座建筑分布在萊頓市的各個角落,和城市融為一體。
小城,大學,優(yōu)美的風景和厚重的人文緊密結合,讓萊頓城“腹有詩書氣自華”。
如果說每一個城市的街頭景色都各具特色,那么萊頓的特色就是:知性和文藝。雖然春夏秋冬,四季風景各不相同,但這知性和文藝的氣息,總是同樣地撲面而來。走近知性和文藝,看萊頓的“人間四月天”。
走出火車站,走上干凈的街道,走在靜謐的氛圍里,就能看到運河水映著岸邊的建筑,花紅柳綠,如詩如畫,讓人感嘆造物主對這座城市的厚愛。不遠處是一家咖啡館,楊柳依依,流水潺潺,街邊的咖啡館也能如此浪漫。
旁邊干凈的紅磚路上,飄灑著瓣瓣落花,讓人不忍心走上去。路過一戶人家的窗臺,干凈明亮的窗戶,開得正好的鮮花,如此優(yōu)雅的擺設,不由得讓人猜想:這屋里,該是多么愛美的人家?
走進另一條路,花香撲鼻。我抬頭看去,燈桿驚艷了我。燈桿上居然掛著鮮花,香味就來自這里。原來,一根燈桿也可以如此生動?四面望望,另一個燈桿上也掛著鮮花,風信子濃郁的香味和亮麗的顏色一樣讓人驚喜。我忍不住在心里贊嘆:“你好,11號燈桿。你這么美,原諒我忽略你身上原本的鑄造花紋。”再往旁邊,是19號燈桿,掛著不同顏色的花筐。美和驚艷,讓我一次次駐足。我必須行注目禮,并對這個燈桿的設計者在心底默默稱贊!這個城市的人們該有多喜歡鮮花啊,是哪個聰明可愛的人,想出來在燈桿上弄一根鐵棍專門來掛花香?
朝前走,又是花香襲人,抬頭望去,就在道路的旁邊,是一個賣花的攤位。各種鮮花吐露芬芳,五六歐元,就能買上一大捧。攤主笑容可掬,我是匆忙的路人,只能欣賞,最終也沒有購買,似乎是辜負了這些芬芳馥郁的花朵。
天氣不是太好,天不藍,云不白,但依然是這么美。在花香里驀然回首,我感受到了萊頓散發(fā)出來的美麗和芬芳,看到了童話世界中美妙的房子,這么美的城,簡直像是在做夢。
萊頓,這座風景優(yōu)美的荷蘭大學城,至今仍保留著幾個世紀前的風貌,遍布全城的運河讓古老的建筑增添了許多靈氣,而運河上的吊橋更是一種獨特的風景。荷蘭的運河橋梁普遍比較低,為了不影響航運,大多數(shù)都設計成吊橋的式樣,梵高曾經(jīng)在多幅作品中描述過法國吊橋的形象,想必是和荷蘭這種常見的風光有關。萊頓的吊橋式樣各異,有類似于大吊車的彎鉤形狀的,有四方木架形狀的,也有的特別簡單,沒有架子,由電動的絞車直接升降橋面。這些吊橋的支架,漆著不同的顏色和圖案,和周圍的建筑風格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相映成趣。一座座錯落有致的吊橋,裝點著蜿蜒的運河,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景。
除了與眾不同的吊橋,萊頓人引以為傲的景物還有風車。荷蘭被譽為“風車王國”,古老的城市里都能尋覓到風車的蹤影。萊頓城內(nèi)曾經(jīng)有19座風車,實現(xiàn)工業(yè)化后,大部分風車的磨面功能逐漸被機械化工廠所取代,許多風車已經(jīng)被拆除,萊頓的風車現(xiàn)在僅存三、四座,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資格最老的是“De Valck”,建于1611年,高29米,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改建成一個風車博物館,里面陳設著石磨等物品,站在風車頂部,看看仍在磨面粉的石磨,聽聽風車轉動不時發(fā)出的“吱扭”聲,似乎是在訴說著風車的興衰故事。
運河水映著岸邊的建筑,吊橋吊起來的別樣風情,悠然轉動的古老風車,讓人感嘆造物主對這座城市的厚愛。在城市的中心就有這樣的景致,尋詩,不必再去遠方。
萊頓城與萊頓大學已融合在一起,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城。
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是最具聲望的歐洲大學之一,成立于公元1575年2月8日,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當年,威廉王子為獎勵萊頓市民在1574年抵抗西班牙軍隊的英勇表現(xiàn),給了萊頓市民兩個選擇:一個是免稅,一個是建立大學。市民認為免稅令可以被撤銷,大學卻能延續(xù)百年,于是選擇了后者,這樣就誕生了荷蘭最古老的大學。近五個世紀以來,萊頓大學培養(yǎng)了眾多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杰出人才。笛卡爾、倫勃朗、斯賓諾莎、愛因斯坦、丘吉爾、曼德拉等科學文藝巨匠以及國家元首,都在萊頓以求學、任教等方式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其中,愛因斯坦在萊頓大學執(zhí)教長達26年之久。
萊頓大學130多座各種建筑分布在萊頓市的各個角落,這些古老的大學建筑,為萊頓市容增添光彩,使萊頓贏得“大學城”的美名。日本著名的俳句作者蒲原宏曾詠嘆:“萊頓大學城,月色涼如冰”。因為萊頓大學與萊頓市融為一體,大批在這座歷史名城中居住和學習的學生深深地影響了萊頓的生活,小城的空氣里似乎都飄著書香,到處是青春勃發(fā)的年輕人,讓這個城市既古老典雅,又充滿生機活力。
在大街上走著走著,就能看到萊頓大學的建筑。萊頓大學和這個城市融為一體,怎么區(qū)分呢?有一個訣竅,就是:看萊頓大學的校徽。只要在標牌上、玻璃窗上看到藍色校徽的標記,就知道這個建筑屬于大學?!?575年”,我凝視著?;丈系倪@串數(shù)字,思緒有些恍惚。明朝萬歷三年就有的這所大學,古色古香,文脈綿長。四百多年了,大學和這個城市血脈相連,密不可分。空氣里彌漫著濃郁的書香,這種味道已延續(xù)了四百多年。
突然間,教堂的鐘聲響起,打斷了我的思緒。這鐘聲寧靜、悠遠,仿佛也沾染著縷縷書香。我深深呼吸,似要將這文化的傳承納入肺腑。鐘聲過后,周遭顯得非常安靜。我一個人走在干凈平整的紅磚大路上,聽得見自己的呼吸,聽得見耳畔的風聲。
萊頓水多,橋多,小橋流水人家,婉約靈動。兩岸的建筑在河面的倒映中顯得格外清晰,雖然岸邊的道路上,現(xiàn)代化的汽車來往穿梭,但古老的運河上,也不時有人劃船經(jīng)過。水轉波動,漣漪蕩漾,建筑的倒影在水中迷離,如夢如幻。槳聲波影,各自安好。成群的海鷗來回盤旋,一點兒都不怕人,岸邊古樹的枝條低垂,有的樹枝都長到了河面上,旁邊碧草如茵,鮮花競放,如詩如畫。到了晚上,華燈初上,河面倒映著河邊人家窗口的燈光,一座座吊橋上的飾燈如星光閃爍。酒吧傳來的音樂聲,小船過后的流水聲,讓人聯(lián)想到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派水鄉(xiāng)風,一派城市氣,又自然,又現(xiàn)代。
站在萊頓大學的建筑旁邊,我拍攝運河對岸的民居。房屋臨水而建,倒影剛好映在水面。運河,讓這個城市富有靈性之美。白色玉蘭,綠色柳樹,紅色的連排小樓,清澈的運河,翩飛的海鷗,青春的學子,悠閑的市民,滿城的歲月靜好。這,是不是你心里歐洲小城的模樣?
如詩如畫的萊頓,久遠綿長的書香,這或許便是詩意的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