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文
提起鄰居,你最先想到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還是其他詞匯?不管怎么樣,鄰居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鄰里關(guān)系需要被重新書寫與重視。本期,有幾位同學(xué)不約而同寫了有關(guān)自己與鄰居生活的片斷,角度各異,特色不同,但都給人以美的感受和生命的啟迪。
鄰【名】形聲。從邑,粦(lìn)聲。從“邑”,表示與行政區(qū)域有關(guān)。本義: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五家為鄰) 周朝地方基層組織的戶口單位。
鄰,五家為鄰?!墩f文》
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周禮·地官·遂人》
漁翁家葦間,蝸舍無鄰伍?!愒臁恫创群卑丁?/p>
染綠的聲音
@江蘇省句容市第三中學(xué) 趙潤梓
被一陣陣清脆的鳥鳴聲喚醒,被柔和的晨光吸引,我舒展靜止了一夜的肢體,“自然醒來好幸?!薄跋硎苊篮玫纳睢薄@些感慨涌上心頭。
我家從原來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搬遷到市中心的高檔小區(qū),已有八九個月了。現(xiàn)在的家在頂樓,雖不接地氣但視野開闊,別有一番風(fēng)景。繁華熱鬧的北大街已被古老蒼勁的法國梧桐遮蓋了,梧桐綠帶似的蜿蜒在形狀各異的建筑物中。清晨能聽到棲息于枝丫間鳥兒的嬉鬧聲,抬頭遠(yuǎn)眺能見半個城區(qū)或尖或圓或平、或紅或藍(lán)或灰的屋頂。屋頂上時而飛起、時而盤旋、時而停息的鳥群劃過我十七歲的天空,把我的思緒引向遠(yuǎn)方……
我,在那個叫東門橋的地方住了十年。早先那里算是郊區(qū),沒有擁擠的車流,路寬橋闊,小河任水流靜靜地淌向遠(yuǎn)方。橋的清晨和傍晚最為熱鬧,質(zhì)樸的叫賣聲從橋的這頭傳到那頭。
初春,橋欄邊擺放著一簇一簇粗細(xì)高矮不一的樹苗,見多了聽多了,我知道了櫸樹、廣玉蘭、紫薇、紅楓……雖然我不能區(qū)分它們,但我懂得了老農(nóng)說的“土貧要栽樹,家寒要讀書”的道理。我知道超市賣的山芋是由一把一把的苗扦插生長出來的。我見過茄子辣椒秧是怎樣的嫩弱。秋季,我坐在媽媽自行車后座上,聽漁夫爺爺說,我分清了鯽魚、泥鰍、長魚的長相。在老奶奶的招徠聲中,我用手抓過細(xì)小飽滿的黑芝麻,那感覺和玩泥沙很相似。我也像大人們一樣用手去捉住小小雞小小鴨,觸摸它們?nèi)彳浻峙娜酌?,聽它們發(fā)出“嘰嘰”“呀呀”歡快的聲音。我聽著這些美妙的音符讀完了小學(xué)和初中,我聽著這些聲音親近大自然。
我住的小區(qū)與對面的村莊僅隔一條窄窄的小河,我家就在小河的邊上。小區(qū)里住著很多拆遷戶,他們是這里的原居民。也許是對小河的依賴或是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小河的兩岸建了兩個看起來似乎對稱的碼頭。我喜歡這里夏日的晨昏,不必說水面上升起的如煙似霧的水汽,不必說黑夜臨近時此起彼伏的蛙鳴,單是蹲在碼頭上洗衣物的家庭主婦們,就是一道別致的風(fēng)景。她們有序地把衣物放在一旁,不緊不慢地“啪”的一聲脆響將衣服展開鋪在水面,紅、綠、紫、花便在水中浮游嬉戲。再“嘩”一聲,快速從水中將它拖起,三下兩下理齊在碼頭上,用已有年頭的棒槌敲打著。起先聲音是帶著水泡聲“嘌嘌”,后漸漸捶出清朗“噴噴”聲。棒槌聲由密到疏再到密……夏日的早晨,這洗衣聲此起彼伏,但不是唯一,它常被她們的笑聲打斷或掩蓋。熟悉的、不熟的人們都會通過這流淌的河水,在兩個碼頭之間聊起來?!懊魈斓轿壹覉@子摘點黃瓜吧,自己吃不完!”善良的農(nóng)婦總希望別人分享她們的勞動果實。
主婦們時而提著洗衣桶,時而拎著小菜籃,往返于家和碼頭之間,從東方微白到夕陽西下,彼此拉拉家長,仿佛她們的時光都蕩漾在這緩緩的河水里,生活的喜怒哀樂都隨著靜靜的河水遠(yuǎn)逝……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網(wǎng)上流行一句話:“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焙孟袷钦f上世紀(jì)70年代人懷念兒時的生活。其實,我很幸運,很多次身處在這親切的呼喚聲中,感受到真人版的“賈君鵬”童年生活。
一位奶奶幾乎總在午飯、晚飯甚至更晚時呼喚孫子:“陽陽,回來吃飯。陽陽,回來寫作業(yè)。”有時這聲音在小區(qū)的路口,有時這聲音從某棟樓某層窗戶傳出??傊切^(qū)里最響亮最“擾民”的聲音,但比網(wǎng)絡(luò)上更真實,帶著點怒氣、埋怨和疼惜。小朋友的回應(yīng)時而響亮,時而不在乎抑或不耐煩。不管怎樣,這祖孫的聲音都讓人想象到電視里的“奧妙”洗衣液廣告,那個滿臉灰塵的小屁孩就是喊聲中陽陽的樣子,這聲音也成了小區(qū)的飯點鐘聲。
讀過一篇關(guān)于當(dāng)代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冷暖的文章,記得文中是這樣寫:對門有多遠(yuǎn)?比天涯海角遠(yuǎn),因為從不曾到達。但生活是厚待我的,那些我認(rèn)識的陌生人是厚待我的。他們的叫賣聲、捶衣聲、呼喊聲使我的生活浸染在一片悅目的綠意中,一如眼前深綠的梧桐,形成的綠帶蜿蜒伸向遠(yuǎn)方。
老師點評:
作者雖已遷居高檔小區(qū),依然忘不了生活過十年的郊區(qū),是什么令作者對往日時光念念不忘?是東門橋的流水、東門橋的熱鬧和東門橋勤勞質(zhì)樸的居民。作者生活在“接地氣”的環(huán)境中,在媽媽的自行車后座上認(rèn)識自然、感受生活,于作者的成長過程中是一筆有價值的財富,所以也造就了這篇成功的文章。作者描述了最具代表性的家庭主婦洗衣洗菜的場景,與其說是描寫勞動,不如說是描述安逸、祥和、寧靜的市民生活,暗示了和諧社會大環(huán)境下市民的幸福生活。
(指導(dǎo)老師:侯紅寶 徐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