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云
李白的詩中有許多寫愁的名句,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等。如許愁情昭示著李白難以超拔的精神困境,那么,李白的精神困境的實質(zhì)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是李白其人其文研究中一個很基礎(chǔ)的問題,但以往并沒有引起學(xué)者足夠的重視和強調(diào)。本文欲就此問題做一初步的探討。
李白的詩文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大鵬”形象。其《古風(fēng)》組詩之三十三寫道:“北溟有巨魚,身長數(shù)千里。仰噴三山雪,橫吞百川水。憑陵隨海運,燀赫因風(fēng)起。吾觀摩天飛,九萬方未已?!逼洹渡侠铉摺穼懙溃骸按簌i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這些作品中的“大鵬”形象,皆源自《莊子·逍遙游》,但其旨意卻與《莊子》大不相同,李白極力渲染大鵬“摩天飛”“直上九萬里”的宏大氣勢和魄力,借以表現(xiàn)自己渴望青云直上、建功立業(yè)的人生理想。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文中,李白曾對自己的人生理想作過具體的描述:“吾與爾達(dá)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鸞鶴,駕君虬龍,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耳,此則未可也。乃相與卷其丹書,匣其瑤瑟,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后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海,不足為難矣?!睆睦畎椎拿枋鲋锌梢钥闯?,他最大的人生追求不是做像他在《贈孟浩然》詩中所描繪的“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的隱士,也不是餐紫霞,映青松,乘鸞鶴,駕虬龍的神仙中人,更不是“潤色鴻業(yè)”的御用文人,總之不是追求個體生命的自足,而是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和能力,作管仲、晏子、諸葛亮那樣的輔弼大臣,為社稷謀,為蒼生謀,為君王謀,建立“兼濟天下”之大功業(yè),然后像范蠡、張良那樣功成不居、悄然隱退。李白的人生理想、人生設(shè)計可謂大矣,奇矣,壯矣,稱之為“鴻鵠之志”“大鵬之志”實不為過。眾所周知,李白的思想是儒家、道家、縱橫家以及俠義思想的復(fù)雜組合,李白的人格散發(fā)著天真、自信、傲岸等多姿多彩的迷人魅力,李白的詩歌有謳歌理想、宣泄悲憤、抨擊時弊、吟詠自然、向往隱逸的復(fù)調(diào)歌唱,李白的人生有天子召見和潯陽入獄的傳奇式起伏,這一切如果提綱挈領(lǐng)的話,那就是李白終其一生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安社稷、濟蒼生,建功立業(yè),功成身退。下面我們結(jié)合李白的生平經(jīng)歷和各個時期的詩文創(chuàng)作來對其人生追求及精神困境加以分析,我們可以把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分為“大鵬垂翅”“大鵬展翅”“大鵬折翅”“大鵬又起”四個階段。
武則天長安元年(701),李白出生在碎葉城(現(xiàn)中亞細(xì)亞境內(nèi)),五歲時隨家遷居蜀之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25歲以前,李白的主要活動是在家鄉(xiāng)蜀中讀書,他讀的書很多,所學(xué)也很雜。李白說他“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李白還師從趙蕤學(xué)縱橫術(shù),蜀中濃郁的道教氛圍和任俠風(fēng)氣對李白也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梢娗嗌倌陼r期的蜀中讀書生活是李白人生經(jīng)歷中非常關(guān)鍵的時期,他思想的復(fù)雜性,他的卓異特出的人格和行為方式,他的大而壯的人生追求,他的文學(xué)稟賦和才華都是這一時期形成和奠定的。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李白走出蜀地,他東游洞庭、登廬山,至金陵、揚州,往游越中,然后西游云夢,經(jīng)襄陽,作客汝海,不久在湖北安陸與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jié)婚,在安陸定居下來。后又從安陸出發(fā),歷江夏、襄陽、洛陽,北上太原,南下隨州,又回到洛陽。大約在開元二十四、五年前后,李白入長安求仕,失敗后離開長安,再次漫游,從梁、宋而洛陽、襄陽,然后舉家遷居山東任城。李白的漫游,固然有行萬里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目的和功效,但其主要意圖還是為了在政治上尋找出路,這一點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得很明確:“以為士生則?;∨钍?,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然而結(jié)果是處處失望,因此李白在《上安州李長史書》中無限辛酸地說:“白孤劍誰托,悲歌自憐,迫于恓惶,席不暇暖。寄絕國而何仰?若浮云而無依,南徙莫從,北游失路?!崩畎自凇洞鷫凵酱鹈仙俑莆臅分性涟兜匦Q:“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來,爾其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但作為一介布衣,要想得到賞識和薦用,他卻不得不屈己干人。在開元十三年(725)李白走出蜀中到天寶元年(742)他奉詔入京的長達(dá)十七年的時間里,李白不得不向安州裴長史、李長史及韓朝宗、李邕等人上書、上詩,摧眉折腰地稱揚對方“明奪秋月,和均韶風(fēng),掃塵詞場,振發(fā)文雅。陸機作太康之杰士,未可比肩;曹植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駕”(《上安州李長史書》)、“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xué)究天人”(《與韓荊州書》)、宣稱自己“輕財好施”“存交重義”“天才英麗,下筆不休……可以相如比肩”(《上安州裴長史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南宋洪邁對此感慨不已:“裴君不知何如人,至譽其貴而且賢,名飛天京,天才超然,度越作者,棱威雄雄,下懾群物。予謂白以白衣入翰林,其蓋世英姿,能使高力士脫靴于殿上,豈拘拘然怖一州佐者耶?蓋時有屈伸,正自不得不爾。大賢不偶,神龍困于螻蟻,可勝嘆哉!”確實,以李白之個性,處處干謁求人,其中之辛酸、屈辱、無奈可想而知。
天寶元年(742),李白渴望已久的“風(fēng)云際會”終于來臨,他奉唐玄宗之詔來到長安,供奉翰林。當(dāng)李白離家欲行之際,他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狂喜,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yuǎn)道。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李白以為,他扶搖直上、青云展翅的機會來了。唐玄宗給了李白難得的禮遇,“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糜诮痂幍?,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李陽冰《草堂集序》)李白對此感激涕零,他在《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詩中說:“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輸?shù)ぱ┬匾堋薄按岜M節(jié)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侍駕的風(fēng)光讓李白對“少年落魄楚漢間,風(fēng)塵蕭瑟多苦顏”的辛酸與屈辱獲得了極大的心理補償,他得意地說:“幸陪鸞輦出鴻都,身騎飛龍?zhí)祚R駒。王公大人借顏色,金章紫綬來相趨?!崩畎讻]有意識到自己當(dāng)時的地位只不過是個文學(xué)侍從,李白也沒有想到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生命是如此短暫。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李白避亂廬山,永王李璘奉玄宗制置詔,出兵東南,經(jīng)九江,邀請李白入幕,李白慨然應(yīng)允。李白把加入永王軍隊看成實現(xiàn)自己人生理想的又一次難得的機遇,其臨行之際,作《別內(nèi)赴征》三首,其二曰:“出門妻子強牽衣,問我西行幾日歸。歸時儻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對前景充滿信心和期望。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李白一再表達(dá)靖亂建功的豪邁感情,如“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R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如“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fēng)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之十一)。然而李白卻毫不知情地卷入了唐肅宗李亨和永王李璘同室操戈的帝位之爭中,并因反叛罪蒙冤入獄,長流夜郎。遇赦放回后,流寓當(dāng)涂縣令李陽冰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在經(jīng)歷九死一生的命運波折之后,依然不改初衷,上元二年(761),已屆花甲之年的詩人聞知李光弼出征東南,又想從軍報國,無奈半道病還。上元三年(762),李白卒于當(dāng)涂,年62歲。李白在《臨終歌》中嘆道:“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李白的“大鵬之志”最終沒能實現(xiàn)。
以上我們對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做了粗略的勾勒,我們看到,安社稷、濟蒼生,建功立業(yè),功成身退,是李白一生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李白的讀書、漫游、干謁、供奉翰林、從軍入幕皆為此而來,李白的自信自負(fù)、得意狂喜、苦悶憂憤、焦慮煩擾皆由此而起。李白的一生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李白的心靈平靜安寧的時候少,動蕩不寧的時候多,李白滿懷希望而來,帶著遺憾而去??梢哉f,李白的一生陷入了一個難以超拔的精神困境。那么,李白的精神困境是怎樣形成的呢?李白又為什么走不出這樣的精神困境呢?如果我們對李白的人生理想以及他對理想矢志不渝的追求做一點較深入的剖析,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李白的精神困境的形成是他所受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和他的詩人氣質(zhì)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
首先,就其人生理想的指向而言,李白追求的是孟子倡導(dǎo)的“兼善天下”“澤加于民”。張安祖先生在分析孟子所說的“兼善天下”與“獨善其身”的關(guān)系時說:“孟子所說的‘達(dá)則兼善天下’和‘窮則獨善其身’根本不存在互相排斥的問題,并不是互相對立的一對矛盾,在講‘兼善’的時候并非不講‘獨善’,講‘獨善’的時候也并沒有放棄‘兼善’之志。它們只是同一政治品德原則在不同的政治形勢下的不同體現(xiàn),是完全統(tǒng)一于政治理想或‘道’的。用今天的語言來概括這一原則的精神實質(zhì),就是要求人們無論在政治形勢有利或不利的情況下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jié)操。”以此來衡量李白的一生,可以說,李白正是“無論在政治形勢有利或不利的情況下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jié)操”的典型。李白曾說自己“十五好神仙,仙游未曾歇”(《感興》)、“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李白也曾經(jīng)兩次接受道箓,他的詩中有大量的游仙詩,但這并不意味著李白放棄了自己的“兼濟之志”,轉(zhuǎn)而尋求個體生命的永生,李白斬釘截鐵地說:“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鸞鶴,駕君虬龍,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耳,此則未可也。”宋人葛立方這樣分析李白的游仙詩:“李太白古風(fēng)兩卷,近七十篇,身欲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躡太清,或欲挾兩龍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極,或欲結(jié)交王子晉,或欲高挹衛(wèi)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松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豈非因賀季真有謫仙之目,而固為是以信其說耶?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舉遠(yuǎn)引耶?”事實上,李白的游仙不是相信神仙長生之說,而是因為現(xiàn)實的不理想而表達(dá)對理想生活境界的向往,是尋找精神的避難所。但這樣的精神慰藉是暫時的,同理,雖然李白曾為“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的文學(xué)事業(yè)自豪不已,曾對“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的飲酒之樂沉醉不已,曾對“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的山水之趣留戀不已,但詩、酒、佛道、山水并不能使李白從精神困境中解脫出來。因為雖然孟子說:“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但在李白這里,是不得志也要上下求索,尋求“澤加于民”的機會。
其次,就其人生理想的動力而言,李白把它看成“事君之道”“榮親之義”。
中國古代文人大都追求“死而不朽”,立德、立功使聲名傳于后世。班固《答賓戲》云:“蓋聞圣人有一定之論,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時而獨章。是以圣哲之治,棲棲皇皇??紫慌徊磺??!辈苤病肚笞栽嚤怼吩疲骸敖癯紵o德可述,無功可紀(jì),若此終年,無益國朝,將掛風(fēng)人彼其之譏。是以上慚玄冕,俯愧朱紱?!痹诶畎卓磥恚吧旯荜讨劇币暂o佐君主,為君主建言獻(xiàn)策,從而“兼善天下”“澤加于民”,是為臣為子者不可推卸的倫理責(zé)任,因此,他反復(fù)表白:“待吾盡節(jié)報明主”(《駕去溫泉宮后贈楊山人》)、“愿雪會稽恥,將期報恩榮”(《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首》)、“一生欲報主,百代期榮親?!?《從軍行》)綜合李白人生理想的指向和動力來看,李白為實現(xiàn)自己人生理想進行不懈努力的精神支撐,是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群體社會價值觀,而非追求主體精神永存的個體生命價值觀。
第三,就李白給自己的人生定位而言,是“愿為輔弼”。
李白青少年時期讀過很多書,也學(xué)過縱橫術(shù),因此李白對自己的才能頗為自信,對自己期許很高。他說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他說“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他說:“如逢渭水獵,猶為帝王師”(《贈錢征君少陽》)??傊?,李白認(rèn)為自己是姜尚、管仲、晏嬰、諸葛亮、謝安這樣的大賢大才,他也要像他們一樣做君主的輔弼大臣,做“帝王師”,有了他的智慧和才能,國家的清平安定便是輕而易舉之事,平定“安史叛亂”也很容易,“談笑”之間、“瓊宴”之上便可完成。結(jié)合李白的人生經(jīng)歷,尤其是待詔翰林和入永王幕的兩次接近政治、參與政治的經(jīng)歷來看,李白對自己的認(rèn)識是不清醒的,李白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是不準(zhǔn)確的。待詔翰林時除留下幾首侍駕的詩以外,并沒有什么實際作為,因此他被“賜金放還”的真正原因應(yīng)該是唐玄宗所說的“非廊廟器”,而不是被人讒毀。固然李白有可能被人讒毀,但李白被人讒毀主要是因為他為人處事的方式遭人忌恨,與屈原的能而被讒有根本的不同。關(guān)于李白入永王幕的人生選擇,宋人蔡啟做了這樣的分析:“太白之從永王璘,世頗疑之?!短茣份d其事甚略,亦不為明辨其是否。……然太白豈從人為亂者哉!蓋其學(xué)本出縱橫,以氣俠自任,當(dāng)中原擾攘?xí)r,欲藉之以立奇功耳。故其《東巡歌》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之句。至其卒章乃云‘南風(fēng)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亦可見其志矣。大抵才高意廣,如孔北海之徒,固未必有成功,而知人料事,尤其所難。議者或責(zé)以璘之猖獗,而欲仰以立事,不能如孔巢父、蕭穎士察于未萌,斯可矣。若其志,亦可哀矣”。蔡氏認(rèn)為李白之志甚大,但以其“才高意廣”的詩人氣質(zhì),則難于“知人料事”,以至于不能對政治形勢“察于未萌”,所以其不能成功,“若其志,亦可哀矣”,只能讓后人感慨惋惜。李璘兵敗以后,李白曾有《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代御史中丞宋若思向唐肅宗上表,建議遷都金陵。關(guān)于李白的這一行為,范文瀾先生說:“他因為政治上缺乏識見,只看到‘今自河以北,為胡所凌,自河以南,孤城四壘,大盜蠶食,割為洪溝’這黑暗的一面,卻看不到另一有利的一面。他的議論和李泌對唐肅宗的話正相反。李泌說‘臣觀賊所獲子女金帛,皆輸之范陽,此豈有雄據(jù)四海之志耶!今獨虜將(蕃將)或為之用,中國之人惟高尚等數(shù)人,自余皆脅從耳。以臣料之,不過二年,天下無寇矣’。李泌的估計,比李白正確得多,二人同樣是山人,同樣想做神仙,李泌留心政治,成為亂世功臣進退自如的奇士,李白專事作詩,一遇政治問題,便不知所措,幾至殺身。”
第四,就李白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途徑而言,李白幻想的是君臣的“風(fēng)云際會”。
劉全白《唐故翰林學(xué)士李君碣記》說李白“不求小官,以當(dāng)世之務(wù)自負(fù)?!闭驗槔畎讓ψ约旱钠谠S甚高,所以李白實現(xiàn)自己人生理想的途徑和方式與唐代其他文人不同,他不愿走科舉入仕的道路,他幻想的是君臣的“風(fēng)云際會”。其《梁甫吟》云“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fā)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jīng)綸。廣張三千六百鉤,風(fēng)期暗與文王親。”其《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云:“魚水三顧合,風(fēng)云四海生”,希望自己也能像姜尚、諸葛亮那樣受到君主的賞識和禮遇。而且李白以“帝王師”自期,他幻想的臣與君的關(guān)系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他說“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zhǔn)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fēng)?!彼M芟襻B食其那樣長揖不拜,從而在君王面前保持自己的氣節(jié)與尊嚴(yán)。有了這樣的思想,李白在待詔翰林期間“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便是順理成章的了。君臣之間尚且如此,對那些“借顏色”的“王公大人”“來相趨”的“金章紫綬”更不會放在眼里。前文我們提到李白在未遇之前,曾向裴長史、李長史、韓朝宗等人干謁,一方面不得不稱揚贊美對方,另一方面李白卻也不肯完全放下自己的架子,甚至以帶點威脅的口吻對裴長史說:“愿君侯惠以大遇,洞開心顏,終乎前恩,再辱英盼……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fēng),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傲岸固然傲岸,但也太詩人氣了,以這樣的方式為人處事,怎能得到別人的賞識和薦用,怎能不招人忌恨和讒毀?怎能不被“賜金放還”呢?過去在談到李白二入長安受挫時,大都?xì)w因于唐玄宗晚年的昏庸和朝中權(quán)貴的讒毀,其實李白本人的性格和氣質(zhì)、李白為人處事的方式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注釋
:①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51頁。以下出自此書者不再出注。
②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xué)史》(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7-218頁。
③(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438頁。
④張安祖:《“兼濟”與“獨善”》,《文學(xué)評論》1983年第2期。
⑤(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65頁。
⑥(漢)班固:《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053頁。
⑦(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87年,第423頁。以下出自此書者不再出注。
⑧吳文治:《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904頁。
⑨(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460頁。